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时间:2022-09-23 03:09:5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团内部人员流失严重、社团发展不均衡、活动资金和场所紧张、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坚持理念倡导,成长指导,个性引导;坚持机构健全,组织规范,权责明确;坚持分类建团,分层管理,指标考核;坚持搭建平台,加强交流,注重宣传。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作者简介:李相阳(1978-),男,湖北谷城人,北京农学院团委书记,讲师;郭传真(1981-),女,山东桓台人,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团总支书记。(北京 10002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95-02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个体基于兴趣爱好,整合与之志趣相同或相近的同学,自觉、自愿组合而成,并按照相关章程自主开展相关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了解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应对办法,从而提高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全面认识和把控,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学生组织之一,其活动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促进校园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首先,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的完善作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充分锻炼和培养个体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掘学生个体潜能,并进一步推动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各类学生社团犹如燎原的星星之火,也如一面鲜艳的旗帜,传承并活跃着高校校园文化,推动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而维护着校园的和谐稳定。再次,学生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尤其是理论类社团,始终坚持宣传先进思想理论,成为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理论学习。最后,学生社团对学校管理的补充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社团,是某种意义上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对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做好社团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就如同抓住了社团学生的心,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平台和极为有益的补充。

二、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当前高校社团对于大学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大学生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乐园。它反映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脉息,当前高校社团发展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内部人员流失严重

社团内部人员流失严重,在各高校学生社团中普遍存在。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人员流失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学生社团发展的随意性。由于学生社团建立门槛低,很多人盲目建立社团,随意招收尽可能多的成员谋求“量”的发展,导致社团因定位不清而负“重”累累。其二,跟风盲从。新生往往缺乏清晰定位,极易跟风随群,自己熟悉的人加入某一社团,自己也便加入。其三,精力不足。一些新生入校时便盲目加入多个学生组织,之后在应对专业课学习和各类活动时精力匮乏、力不从心,因而退出部分学生组织。

2.学生社团之间发展不平衡

数据分析显示,北京高校中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社团数量不足本校社团总数的30%。大部分社团虽也经历了每年的招新、社团活动,但总会很快淡出同学的视线,存在感不强。以北京农学院2008年社团活动数据为例,每周活动的校级社团只占社团总数的14.8%,37.6%的社团每月活动一至两次,21.5%的社团每学期活动一至两次,高达26.1%的社团每学年仅组织活动一次。社团间缺乏沟通交流,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是影响社团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3.学生社团活动资金、设备、场地相对短缺

分析显示,在北京高校中,平均每个学生社团每次活动经费仅有不足15%来源于学校经费支持,其余则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取、拉赞助等方式。很多社团活动因费用不足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夭折。社团活动所需设备相对匮乏,有些设备因使用寿命等原因学校难以提供,例如投影机;有些设备因社团需求高而不得不承担高昂的校外租赁费用,比如音响。另外,场地对于社团活动来说也是一个问题。

4.学生社团专业指导不足

分析显示,尽管北京高校大部分学生社团都有指导教师,但很多都是“专业不对口”,难以对社团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部分指导教师基于学生的“拜托”而挂名,也有的指导教师基于学院的指定而上任。这种非“自发自愿”,而是“外在强加”的状况,把社团变成了指导教师的“包袱”和“负担”,严重影响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缺乏指导教师有效指导的社团,势必难以可持续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上述“通病”,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北京农学院根据意见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理念倡导,成长指导,个性引导

2010年北京农学院党委首次向全体北农学子提出“三个至少”的要求,其中“每位北农学子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要求,体现了校党委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学校规划中,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在此理念倡导下,北京农学院出现了“入社团,展青春,谱年华”的氛围,社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结合是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的行为毫无例外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们的行为是个体朝向目标的动作。因此,学生加入社团组织都有其“目的”或“目标”,这一“源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满足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北京农学院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为前提,社团指导教师有指导社团建设与学生个体“需求”相匹配的明确责任,以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各种需求,诸如归属感的需求、社会化的需求、价值感需求等。

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团是纯学生自我管理的场所。北京农学院长期坚持对学生社团进行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加强学生社团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完善作用。对于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给予鼓励和扶持,偏离或违背要求的社团则坚决予以取缔。

2.机构健全,组织规范,权责明确

北京农学院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组织规范,权责明确”的社团管理体系,成效显著。

北京农学院社团联合会(以下简称“社联”)在校团委的领导下,与校学生会同级,形成了以共青团为主体,学生会、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为抓手的工作框架。2010年,校团委成立社团管理部,专门负责指导社联建设。学校积极配备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专门提供学生社团活动场所,积极协调解决社团存在的问题;同时,各学院建立社联二级分会,与学院学生会平级,以配合校社联服务、监管院级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并作为社联和学院同学的纽带,及时传达各学生社团最新活动动态,并组织相关社团活动等。

社团管理部、校社联、各学院社联二级分会都设有明确章程,既相互协作、支撑,又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全校所有的学生社团组织都由社联统一组织、管理。社联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各学生社团完成各项活动,为其提供、整合校内外资源,同时负责管理与学生社团相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审批、财务监督,以及指导学生社团围绕学校育人工作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等。社团管理部对社联提供有效指导,学院社联二级分会是社联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

3.分类建团,分层管理,指标考核

北京农学院按照学生社团性质对社团进行分类,按照学生社团活动影响力对其进行分层,并配有严格的指标考核体系。

学生社团按照性质分为理论类社团、环保类社团、公益类社团、语言类社团、职业发展类社团、文艺类社团、体育类社团以及实践类社团。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分类建团:其一,社团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挂钩。比如阳光心灵社挂靠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定向越野社挂靠体育教研室,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挂靠校医院保健科,红枫园地挂靠思政部等。其二,加强对公益类社团的扶持力度。为提高公益社团水平,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市希望工程捐助中心、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校内建站。其三,制订社团指导教师激励政策。为促进社团可持续地纵深发展,教师所带社团考核成效列为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有效参考。

按照社团活动影响力把其分为普通社团活动和品牌社团活动,并加强对品牌社团活动的扶持力度。对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率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校园文化传承和建设的品牌社团活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在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百花齐鸣”的良好基础上,倡导“名牌战略”,树立品牌效应。比如,定向越野协会多次在北京市、部级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带动定向越野在北京农学院“全民化”发展,形成“定向定生活,越野越快乐”的喜人局面。

另外,学生社团有严格的指标考核制度。为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团活动,积极完善学生社团指标考核制度,细化社团成员绩效考核,制订了《北京农学院学生社团评比考核细则》、《北京农学院学生社团量化评比条例》、《北京农学院星级学生社团评比条例》、《北京农学院社团活动先进个人评选条例》、《北京农学院学生品牌社团活动评选条例》等。每学年社联依据相关章程评选出星级社团、社团优秀个人,以及品牌社团活动进行表彰,对每位“社团人”的学年表现予以考核,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对于考核成绩差,没有存在价值的社团,予以解散。

4.搭建平台,加强交流,注重宣传

积极在学生社团间搭建平台,注重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宣传,解决各学生社团相对独立,社团资源分散、浪费,导致社团间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

社联在校内建立社团交流协作的正式平台,如社团交流协作大会、北京农学院学生社团微博圈等,为学生社团提供交流机会和平台。随着交流的深入,社联适时引导学生社团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凝练出大型社团联合品牌活动。比如将社团招新通常所采用的,极易导致学生因不甚了解社团而盲目加入的“社团自行摆桌招新”整改为“学生社团招新晚会”,使各社团以晚会节目形式立体地呈现自己;同时,每年4~5月份的社团活动月,各社团精彩纷呈的联演,也是平台化协作模式的具体呈现。

另外,建立选修培训激励机制。积极利用学校教育资源(选修课)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例如组织运行通用的管理学知识,拉赞助和策划活动所需的市场营销学知识,用于宣传推广的广告学知识等。这些培训不仅增加了社团干部间的交流协作,而且为社团干部提供了社团运行的理论支持,推动了学生社团管理的科学化。社联把社团干部培训内容和结果列为其考核内容之一,并将其量化为社团干部竞选的具体指标。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作为最有活力和代表性的学生群体,学校应该对其投入更多的尊重、关注和支持,积极引导各社团朝着健康、快乐、向上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学校和社会的正能量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争先. 高校公益社团公民道德实践的社会功能探讨——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个案[J]. 青年探索, 2010,(2).

[2]张爱名. 繁华背后——高校社团瓶颈[J].现代教育报,2007,(5).

[3]北京农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Z].

[4]田华文.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19.

[5]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R].

上一篇: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官方微博宣传阵地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