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3 12:38:34

高职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对教师专业化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如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职业实践教育及专业自主受限等问题,提出了教师整体职业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师主体的主动发展和政策体制上的保障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高职教师

[作者简介]田云阁(1968-),男,河北威县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张献奇(1968-),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鲍东杰(1975-),男,山东莱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河北邢台054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河北省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080336)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2-02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指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确认了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和专门化,认为教师工作是要求具备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并经过长期持续的研究才能从事的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公共业务;它要求从业者对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1996年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专业化列为提高教师地位的最有前途的策略。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将教师的专业化区分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认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不断提高个体的专业水平,并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陈丽如则从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所在。张亚群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学位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林杰认为“在宏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如何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微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学校层面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谢培松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发展途径包括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全面认识、建立大学教师的职业标准、完善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等。罗鹏和何萍在《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一文中,主要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寻求加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热点和重大课题。虽然教师专业化命题不是新生事物,但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多,单独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更少之又少。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才得到普遍认可。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新进教师和聘用教师上往往从普通高校而非师范院校或企业中招聘,即使担任普通文化课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毕业于非示范院校、非教育学院,他们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更未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这些教师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也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既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又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不懂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本质、作用与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认知发展与认知领会等内容,必然导致教师施教中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毫无保证。

3.高职教师职前缺失高职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职业实践的教育。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从事高职教育之前,90%以上的人员缺失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他们不熟悉高等职业教学理论,更没有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不懂得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的市场需求、岗位或岗位群的情况、岗位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加上没有经过工程训练、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工程协作、科技开发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流程性的职业锻炼,必然导致施教中的盲目性、理论实际联系的短缺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4.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公共性或公众性、教育性、榜样性或示范性等特征,但由于前述的高职教师中很大部分教师既未接受过专门的师德教育,也未接受过诸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专门的教育法规的教育,不懂得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刻的内涵,无法按师德法规从教,按师德法规治教,按师德法规育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与教育的公共性、服务性产生冲突,教学内容更新慢和教学方式的呆板、职业倦怠等,都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体现最明显的是高职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薄弱,敬业献身精神差,部分教师在企业任职或自办企业,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忽视或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

5.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教师专业化水平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然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尚没有摆脱中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其余高职院校也尚未形成基于受教者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加上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任务繁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其执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基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受到学校的统一限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而学校管理者又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忽视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从而使教师自受到限制。

6.高职教师自治组织力量较弱。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这些组织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强化院校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高职院校由于教师力量薄弱,在授课时数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富裕的时间去参与教师专业组织的活动,再加上高职院校资金相对短缺,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等地机会相对减少,导致教师专业组织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获得的办学自日益增大,教师专业组织在教师聘任、教师管理等各方面的可参与程度逐步降低,加上教师专业组织面临经费缺乏的窘境,组织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教师整体的职业教育观念确立策略。第一,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是其基于职业要求、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而设定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和层次,就要及时准确地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使之成为高职教师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努力方向和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

第二,树立高职教师职后教育教职合一的理念。树立教职合一的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理念就是要使高职教师达到从教和从职合二为一的目标,即要求高职教师既具有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在职后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从而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主体的主动发展策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刻也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教师首先必须充实专业知识技能,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工作。因此,在社会、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同时,教师主体更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服务品质,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认同。第一,主动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深入进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职前有90%以上的人未接受“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职后的学习培训也并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主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理论,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感知体验。加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及基本规律的了解。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现象和高等职业教育心理规律。深化进行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通过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强化职业教育素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职合一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保障。作为高职教师个人,仅仅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自觉投入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工程实践的培养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自觉培养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的能力。因为高职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创造的基础就是不断地研究和反思。高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才能将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实现高度的融合,并找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的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过程考核和评价的新型教育考核方式。高职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自觉成为反思型的教育教学实践者,是现阶段加速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应加强道德知识的自我学习,弥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三大师德教育的培训缺失,提高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把握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尺度。其次,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也应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师德学习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为和不可为的标准,并在教育实践中按照标准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要牢记教师工作的公众性、教育性和榜样性,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树立敬业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政策体制上的保障策略。高职教师专业化任重道远,对教师专业化的顺利推进,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素质和层次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更应成为社会的责任。国家应该为此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政策帮助教师成长,为教师提供更多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为高职教师专业化提供保障。第一,拓宽教师来源,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配置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高职院校拓宽教师来源,不仅要从普通高校引进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还要强化自身专任教师建设,并使厂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顺利地流动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上来。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除引进外,更要注重聘任,在企业技术人员的聘任上要创新师资聘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革除一对一单聘的弊端。在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上主要是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实现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这些权力包括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辅助教学人员的聘任以及学生的作业以及学校部分与教学相关物资的分配使用等。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宽松便利的专业环境和教科研条件,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第三,提升高职教师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和社会应该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对高职教师自治组织进行支持,保证教师专业组织能够切实有效地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科研促进工作,并通过其工作监督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获得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层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3]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4]林升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后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胡东芳.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郝文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8]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高级复合型国际营销人才培... 下一篇: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