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

时间:2022-04-13 01:52:03

浅谈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

[摘要]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成才。由于观念的滞后、体制的缺失和现实的变化等原因,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尚存诸多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落实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周艳华(1977-),女,广西钦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思想教育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东彦(1985-),男,广东茂名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广东广州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综合社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JDSZ307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58-02

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重要场所,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地。社区内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全员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本质,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等院校的学生社区中,教育者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对学生施加道德观念、政治理想和思想体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使其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要求的栋梁之才。它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水平。然而,由于观念、体制、现实变化等多方面原因,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学生社区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各高校应以全员育人为宗旨,以强化服务意识为抓手,以引导需求为途径,以创新机制体制为载体,由管理教育向服务教育转变,重视这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一、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体现

1.掌握思想动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区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场所。作为大学生的聚居之地,他们往往显露的是最真实的一面,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动态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党员或干部掌握学生的情况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的偏差、行为上的不成熟,得到更有成效的效果。掌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这就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2.培养良好习惯,促进人格完善。学生社区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对个人习惯影响很深的“大染缸”。在这个小天地里,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未来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能力,比如,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合理维护自身利益等。并且,由于相处时间长、关系密切,社区里的同一宿舍往往形成相同的志趣与爱好,有着统一的思想观念。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区良好风气的引导,能够起到耳濡目染的正同化作用,对于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成完善人格、更好更快地发展自我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3.凝造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社区作为大学生共同的活动基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也会影响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当下,各高校普遍开展的“宿舍文化节”,就是希望能够挖掘和固定已有的社区文化,正确引导大学生们的所作所为。另外,社区的稳定还关系到学校的维稳工作。社区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往往因为背景和观点的多元化而发生相互碰撞,如果不加引导,就容易诱发矛盾。2002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导火索就是宿舍里的小摩擦。重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将各种矛盾遏制于萌芽状态,形成和谐之风、文明之风,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也起到重要影响。

二、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的束缚。传统观念中,教育工作者是以“说教者”的主导身份,居高临下地对从属的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灌输。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变成交钱学习的文化消费者,他们的维权意识高涨、自主性期望得到张扬,以往的传统观念已经日益显现出不适应性。学生社区的概念,就是顺应了时展的趋势,将学生从从属地位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社区的主人,成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如何做到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慧与个性,满足他们的自我发展需求;如何把握好教育与引导的分寸与力度,这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2.制度机制的缺失。由于认识的不足,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根据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秀程度,对学生在社区内最真实的表现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并且,社区生活是脱离教师视野的非教学、非管理时间段,学院平常往往难以掌握这些情况,即使关注到不良行为,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社区里经常会发生迟归、酗酒、通宵上网打游戏等现象而无人管治。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许多不便,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队伍建设迟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日渐增强,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是从社会人员中招募而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服务和引导意识,与大学生们发展自我的要求相去甚远。部分高校推行学生工作进社区的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大多只是局限于政工干部对宿舍的走访,没有形成进驻社区的制度,更少有配备专门学生社区辅导员的例子。

4.大学生的特点和整体环境的冲击。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有勇往直前的气魄,但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自主意识的过于强烈,往往容易将自我封闭起来,忽视对客观条件的考虑,使一些积极的特点转变为有害的表现。这些发展阶段里的“灰色地带”,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或矛盾,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和价值准则,则很容易走上歧途。另外,当下的大学生处在一个愈加开放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在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易于受到糟粕流毒的冲击,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一篇:依靠创业促进就业的教育模式研究 下一篇:大规模定制趋势下服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