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婺源,感受最美的乡村

时间:2022-09-22 06:43:14

走进婺源,感受最美的乡村

青山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时节,走进婺源,踏上晓起、李坑、延村等村庄的土地,给我一个感受就是:这里确实是中国最美的乡村

晓起村

晓起,意即佛晓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晓起人,乃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晓起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不仅是晓起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

走进晓起,但见阡陌纵横,三三两两荷锄而归的农人,还有留守在家摆摊设点安心守业的人们。一切井然有序,宁静、清新。房屋高大、古色古香。那些几百年的徽式建筑,门窗、绣楼、檐壁,留下了精致的木雕艺术,那颗千年古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李坑村

李坑村位于秋口镇东南3公里,距县城13公里。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因李姓村民聚居于小溪(亦称“坑”)两岸而得名。现全村260户,921人。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7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著作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故里,除了建造住宅外,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村子,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村中明清古建筑遍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旅游精品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走进李坑,就像走进江南水乡。但见小桥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水清透明,鱼翔浅底,竹排待发。清澈小溪倒映粉墙黛瓦,山水光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好一幅江南水乡风光!那整齐的田园里,村民正在播种小麦。踏入李氏祖先武状元的府上,瞻仰武状元府弟的雄伟与气魄,一睹那曾经的辉煌。檀香梳、根雕、茶叶、小麻鱼等等农家特产,应有尽有,且都摆放在家门口,任游客挑选。

思溪延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的这首《冲麓村居》描写的就是思溪延村一带的山水景色。这里的山不高,但丰满秀丽;这里的河不宽,但风光旖旎。有人说婺源是一首低徊不已的诗,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思溪延村的山水最恰当不过了。山脉绵延的曲线,就是诗歌起伏的韵律;如衣带般蜿蜒静淌的思溪河,就是诗歌婉约的风格。山的绵亘与水的蜿蜒,白描出了思溪延村简约生动的美丽画卷。

“北有乔家大院,南有思溪延村”。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捧红了乔家大院,福建电视台拍摄的《聊斋》让思溪延村声名大噪。思溪敬序堂成为《聊斋》拍摄地似乎是注定的。就算在大白天,惶惶的氛围和气息都在屋内四处弥漫着。敬序堂庭院右方的侧门,只要被轻轻地拨动,就会发出“吱嘎……”的灵异声音。声音让人心悸之余还会使人联想到《聊斋》鬼神隐现在飘渺烟雾中推门而入的场景。据说,这扇门的声音没有经过任何特效处理,就被《聊斋》剧组选用为鬼神画面的恐怖配音,真可谓“天然去雕饰,惊悚出异门”。

已有280年悠久历史的敬序堂,因福建电视台1987年曾在此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而声名大噪,被人们称赞冠名为“聊斋屋”。思溪敬序堂,犹如蒲松龄其人其书一样,不知包含了多少故事,多少神秘,多少沧桑……

游览婺源乡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乡村城市化的今天,婺源给了我们惊喜与欣慰。这里的乡村建筑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自然而古老的,保留了明清古建筑风格。飞檐画壁、雕梁画栋、青石板、小石桥、门楼、清清的环绕村庄的小溪流等等,都是古色古香、清新自然的。走进这些乡村,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现实与历史的遗迹在这里交融。我隐约看到了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场景。

上一篇:乐享大盆肘子 下一篇:平安等于大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