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科学教学

时间:2022-09-22 03:58:31

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科学教学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且在参与中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及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优化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3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需要,谱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篇章。教师要构建民主互动、活跃的课堂,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让学生用脑子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的同时,巧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优化初中科学教学。

一、创设问题化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从提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如在《水的浮力》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实验都感受到水对浸入水中的物体都会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时,教师提出水对沉在水底的钩码是否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没有,那么到底有没有呢?在学生争执不下急于求助时,教师顺利地要求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二、创设愉悦化情境,促进学生乐学质疑

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特别在复习课时,学生质疑之处比平时课堂教学多得多,教师必须给与机会,给学生提供可以质疑的广阔时空。

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电灯通电发光,生成了光这种物质,为什么还说它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这问题平中见奇,笔者首先肯定了提问的学生,并及时给予表扬。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地想知道答案的良好气氛下作了解释:“任何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学变化的特点是,在原子核组成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分子组成或原子、离子等结合方式的质变。不属于这个范围的质变就不属于化学变化,像电灯通电发光、电磁现象等变化就归入物理变化的范畴。所以不能简单地只用有没有物质组成的质变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应该具体地分析质变的不同内容。”解释虽然花费不少时间,但很值得,此时笔者欣慰地看到了全班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科学教学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存在于身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教材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如在学习《汽化》一课时,笔者先提问“平时生活中,大家有什么办法使洗过的衣服尽快晾干呢?” 这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争着回答具体的方法。这时,笔者从讲台桌下拿出一件湿衣服,笑着说:“谁愿意上来试试看。”衣服一拿出来,教室里气氛活跃,学生们都愿意试试,这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传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又如在学习《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一块泥土,然后让学生去猜。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地去猜,结果学生猜想了许多的假设,比如:1. 土壤中可能有微生物。2. 土壤中可能有小动物。3. 土壤中可能有植物种子。4. 土壤中可能有空气。5. 土壤中可能有营养物质等假设。这样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引入到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科学教学中,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注入科学知识,生活与科学才能相得益彰,科学课堂才能散发出浓厚的科学气息和生活滋味。

四、创设矛盾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敢不敢质疑,教师除了积极地给予鼓励外,还要巧设矛盾情境,创设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大房屋砌起来的工作让学生去做。”教师提供的“建筑材料”应当巧设一些情境,才能使学生“垒砌起来”更具创新能力。

如为引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内容时,笔者先提问:50+50=?话音刚落,学生大笑。笔者却在黑板上书写50+50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矛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创设活动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自探究、体验新知识的获得,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物质的导电性》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以两人为小组活动,每组分发一个学习袋,袋中分别有若干物品(硬币、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粉笔、橡皮、铁钉、电线等物品),然后根据活动的要求实验测试,对各种物品测试后,将它们归为下列两类:容易导电的物品: ;不容易导电的物品: 。

这个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状态下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而且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就连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正因为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物品作为探究的对象而变得积极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经过自己的探究,初步得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学生的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教师的教学手段都发生着巨大改变,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特殊环境,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马站中学 325809)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的多样化研究 下一篇: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