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美工区的创设和指导

时间:2022-10-10 05:04:35

《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美工区的创设和指导

每次开放区域活动,许多孩子都会兴高采烈地来选择美工区,他们在区内无拘无束,优美的艺术环境,宽松的活动氛围,多样的操作材料,丰富的活动内容深受进区活动的孩子喜爱,他们在区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使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我们遵循《指南》精神,以美工区为载体,注重美工区的创设与指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给予孩子充分感知,有效支持孩子的自主表达和表现,实现美术活动的游戏化、自主化。

一、美工区的环境要有浓郁的艺术氛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指出:“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事物,并由此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美工区环境的艺术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

1.陈列各种艺术作品

我们将凡高、米罗、毕加索、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师的作品、民间工艺品、摄影作品和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悬挂在美工区内随手触摸之处,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充分的陶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

2.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我们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因此我们在美术区投放了油画棒、水粉、油泥、彩色纸、彩带、瓦片、石头、毛线、树枝等大量的操作材料,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艺术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孩子们在美工区内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积极大胆地表现美、创造美,流露出他们美术活动的迷恋。

二、美工区的内容要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在选择美工区的内容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会对班级课程实施提供很大的帮助,那些远离幼儿兴趣、生活的内容杜绝在美工区内出现。

1.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相应的美工区

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在平时,我们注意观察、了解、把握幼儿的兴趣,根据价值及时生成相应的美工区。如:我们发现班上的孩子对自制玩具感兴趣,向老师询问这些玩具是怎么做的?因此我们在美工区设置“巧手做玩具”,发动家长准备了许多制作这些物品的原材料投放在美工区,让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互相交流制作方法,没想到一只只形态各异、质地不同的陀螺、飞盘、毽子等从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上诞生出来了。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形成相应的美术区

对于幼儿,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的一种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形成相应的美工区。如:我们组织孩子到龙川广场、引江工程处春游,美丽的景色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的享受与表现美的欲望相互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这么好的题材当然不能放过。因此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美工区应运而生,孩子们尽情地用画、剪、贴、折等方法呈现了家乡旖旎迷人的风光。

3.有机融合主题活动内容,开展相应的美术区

主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很多平台,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很多的同时,注意根据主题目标和幼儿需要,开展相应的美工区,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如:在大班《马年话马》的主题里,我们在美工区开展了“马年画马”、“小马的愿望”、“剪纸――马年吉祥”;在“快乐学成语”的主题里,孩子们在美工区创作了 “背井离乡”、“鸡犬不宁”、“坐井观天”、“画蛇添足”、“闻鸡起舞” 等几十个滑稽可笑、寓意深刻的成语画,幽默生动地诠释了成语的意思;主题墙上展览的树叶拼图和树叶拓印画、表演区里孩子们身上穿戴的树叶服饰、“超市”里争相“购买”的树叶工艺品都是为了更好的实施 “与叶子有约” 的主题而在美工区设置的系列活动。

三、美工区的指导要有效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在美工区里,虽然幼儿通过与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但经常会出现有些孩子在操作时遇到困难不能再继续、活动中孩子之间出现意见分歧、孩子的作品非常有创意等问题,因此教师的现场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工区作为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教师的指导决定着美工区开展的顺利与否,教师不应是知识的输出者、技能的教授者,而是要做好观察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换,真正成为引领孩子活动的伙伴,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给予帮助与适度指导,巧妙的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有效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从中体验自主创作的乐趣。

1.教师是一个观察者

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所想、所需,适时地给予帮助,有效的提出建议。我们在美工区采用了整体观察和个别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做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尤其是要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适合于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观察时,不但注意幼儿做了什么,还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根据有目的和连贯的多次观察,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及时的调整美工区的活动计划。

2.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我们采用间接引导和直接引导两种方式进行,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兼顾幼儿的个性发展,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知识经验少、动手能力差、缺乏自信的幼儿,我们积极鼓励,提出建议;对认知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缺乏自我挑战的幼儿,我们及时启发,提高要求;对操作无序、兴趣不定,缺乏坚持性的幼儿,我们引导他积极探索,培养兴趣。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适时地沟通,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对幼儿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师是一个参与者

教师的参与无形中是对幼儿最大的支持,在美工区中,我们及时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及时、机智地回应幼儿。以参与者的角色身份提出建议、给予评价,不用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抑制幼儿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做幼儿活动伙伴的引领者,协调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带动幼儿的活动,拓展美工区的进程。

《指南》不仅是理论层面给予教师导向的文本,更为教师时实践提供策略和依据。以美工区为载体开展美术活动,给孩子提供自由的时间、创作的空间,将《指南》所倡导的理念渗透其中,挖掘生活中潜在的美术教学资源,真正帮助孩子走向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之路。让我们共同祈愿:让美工区成为创造美的天地,释放潜能的摇篮,放飞个性梦想的港湾。

上一篇:怎样运用多媒体教好英语 下一篇:初中美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教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