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招式

时间:2022-09-22 01:02:01

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招式

摘要: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城郊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多少实效性。或者说,有一些新教法学法并不适合我们的特点。那我们就要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走的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外拓展;回归文本;默默读思;有效讨论;重视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81-01

这两年,我们区的教学教育环境得到了焕然一新的改变,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是"高薪养懒"吗?不对,我们的教师比以前更勤更累了;是"科技害人"吗?不对,电脑的使用省了我们不少功夫呀!新课标,新科技在我们这里好像有点水土不服了。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区是广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所以学生的见识面虽说比贫困山区的小孩要广些,但跟城里的孩子比起来,他们又是那么的肤浅。在这样的生源情况下,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城郊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多少实效性。或者说,有一些新教法学法并不适合我们的特点。那我们就要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走的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教学的实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而微的;教学内容取舍,做到有效的知识和有效的能力迁移,要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内容而定。

那城郊中学的语文教学如何操作才具有更大的实效性呢?听了我校在本学期开展的一系列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公开课,我觉得其中的问题多多,同时我也开始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1.课外拓展随意性强,脱纲脱本

在上《小石潭记》的时候,有老师让学生考虑有哪些舒解压力的方式;比如教《隆中对》,有老师就让学生想象诸葛亮出山后的生活如何;教《散步》的就让学生描写一段自己散步的情形。

这种拓展,我认为只不过借发展学生能力之名,让学生做做简单的"动脑筋"的游戏罢了。这种拓展的随意性太强,脱纲脱本。

那语文老师在拓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该教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看,我们就是要教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语文教学来教学生怎么做人。从语言角度看,"语"指说的话,人们利用声音互相传递彼此意思的一种约定。"文"是人们用文字表达出来互相传递彼此意思的一种约定。

教材作为教师参考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我们已经懂得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所框定的知识。"用教材教"是指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教材的书本知识的目的是"教学生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外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他们在"课外拓展"上都有较大的突破。但课外拓展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都不是随意确定的,应该受到教材的约束。教材在课外拓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认识、整合、编码与心灵化,才能成为拓展活动的"生产资料"。无论拓展什么内容,总有一个切入口:抓住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或段落去感受,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去感受,抓住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或段落去感受,抓住关键性词语去感受等等。只有合理地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想,通过文本对话、拓展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只有进行大胆地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凭空随意拓展,不断地探索语文课堂的教改之路,我们才能走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迷津。

2.多媒体喧宾夺主,轻视文本

我们抱怨信息技术成了花瓶,成了霸主,成了束绳,其实是我们教师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整合的缘故。例如还没讲《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先让学生看了两节课的有关电影;上《变色龙》,用四五张照片介绍该动物为什么会变色。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多媒体不再是辅助手段,而是喧宾夺主,轻视了文本。

通过影视来了解文学作品是很正常的,而且是捷径。但文学是抽象的,而影视是具体的。不读文本而直接去看电视的话,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就被限制了,而且影视作品改编得再好,也不可能把文字信息全部包括,会有许多的遮蔽和遗漏,甚至会有误解。所以影视作品是了解文学名著的一个途径,不能代替原著,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是其他一切学习的基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获得的。文学文本阅读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感情粗糙、冷漠麻木。殊不知,对着屏幕,画面一闪而过,爱恨情仇来不及回味,悲欢离合见多不怪,真的要面对生活,他们反倒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平静,能不冷漠吗?涂掉语文节课的铅华,我们看到的是阅读能力的退化,缺乏血色和神采,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我们备课时,如果注意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合理使用多媒体,这样就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的高效发展。在上课时多重视文本的阅读,适时采用课件、影音文件,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表面热闹的"琅琅书声",缺乏"默默读思"

现在的课堂流行诵读潮,一节课先是集体朗读,再是分角色朗读,接着是男生朗读和女生朗读,跟着是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后是有某个著名演员的朗读录音。一节课45分钟,光是朗读就占去了20分钟左右。

朗读的优越性确实很多,相对默读,多了一层节奏和韵律的感染,这样的节奏感,有利于记忆,而且不但有声音的感染力,还有形体动作表情的感染力。但朗读的声音和动作的感染力是有条件的,只有和文本的意义、内涵和意味密切相符,水融才是积极的。但朗读时也经常有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有对朗读者来说,听得多了,注意力不能不分配到各个方面去,同时他们在读的时候要考虑人家得理解和共鸣,可能淹没了领悟情感的微妙。新式语文提倡铺排张扬,注意表面化的热烈或热闹。而旧式语文提倡静虚沉默,市井嘈杂全躲避,静心专读圣贤书。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哪个教师敢安排默读10分钟课文,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那样做,会斥为"课堂气氛沉闷"。但鲁迅言:"长歌当哭必在痛定之后",朱熹说:"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明代的薛瑄也说:"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①前辈的话,或许会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在强调"琅琅书声"的同时,岂可把"默默读思"抛在一边?

我们的默读基本方法和习惯有:①动眼不动嘴。②边读边想。③边读边画。④一目十行。这种方法的掌握要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

4.流于形式的"讨论",失去方向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于是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伙伴合作,形式纷繁多样的讨论形式就产生了。透过这种热闹的,给予学生充分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有时,它流于形式了。课已经上了一大半,老师和学生都有了些疲劳。为振奋一下精神,同时也再一次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就让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觉地迅速组成四人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看场面,蔚为壮观;听声音,煞是热闹。但是,老师,你有没有去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合作愉快吗?他们的合作卓有成效吗?有时,学生的分工尚未完成,教师已击掌示意他们停止;有时,学生嘻嘻哈哈一番,在里面滥竽充数,教师却还蒙在骨里呢!

这种毫无实效的小组讨论,产生的原因有:(1)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多老师上课,问题一提出,马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而这种立竿见影式的讨论,其实质就是走过场。(2)小组内部的混乱无序。很多小组讨论,组内成员没有分工,没有明确的任务,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讨论过程是想说的说,不会说,不想说的就不说,没有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3)讨论的结果没有示范性。通常,老师在学生讨论完后,总是叫处于不同组的几个学生讲自己的答案,将讨论结果的展示变成回答问题,失去讨论的意义。

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但在具体操作时却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注意。避开讨论时的热闹场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一过程本身。让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积极参与进来,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悦。

5.误解素质教育,忽视习题训练

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提出,课外作业首先成了批评对象,而布置课外作业的老师肯定逃不过这厄运。这是人们错将习题演练认为是应试考场的产物,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钱梦龙就曾提出"三主"观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③通过训练,学生会精读,泛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训练,学生能认识,会思维,善表达,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通过训练,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有个性,会创新,会发展····

我们的中考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指挥着,既然训练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读与思外,还要加强相应的练习。要学生对该课的重点内容再来一次巩固和加强。老师必须精选习题,目标准确,不能搞题海战术。否则会像农民插秧一样,插得越多越密,收成反而不好。

痛定思痛,那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效呢?我现在就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六个特征来概括。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三是自由度。我们的课堂强调铁一样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欢声笑语,不允许交头接耳,无疑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破解得鸡零狗碎。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得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一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地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我们主要在教学中警惕花架子,多来一点实招式,相信我们的语文取得好效果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

[2]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智育》(下),载《教师博览》,2001.11

[3]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01

上一篇:多媒体在职高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让全班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