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由休闲商业街谈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

时间:2022-09-22 08:35:02

论由休闲商业街谈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城市休闲空间 休闲商业街 上海 虹梅路休闲街

[论文摘要]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推动了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 社会 经济 、 历史 文化 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对上海虹梅路休闲街的实地 调查 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方向。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 人口 的迅速膨胀、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大众休闲文化”,而城市休闲空间则为这一文化的交流与扩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的范围内对市民开放的、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活动要求,且经过一定人工作用的户外行为 环境 ,包括商业休闲街、城市广场、公园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来消除身心疲劳,同时也希望在学习工作之余进行必要的交流活动。这些都客观地促进了对城市休闲空间的需求,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相关因素并加以研究实践对满足上海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休闲需求有积极意义。

一、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因素

城市休闲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形式,即物质方面,如人、 建筑 、绿化等;另一种是内在形式,即精神或文化方面,也就是空间环境的主题与文脉。一个优美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1]。与此相应,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社会群体经济利益再调整的过程,这在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中表现尤为明显。开发 成本 、 投资 收益、政府支出等都会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发展。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休闲空间是一种 公共 物品,其更新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存质量,且投资收益比较低、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难调动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容积率奖励、 财政 补贴等经济手段,来鼓励开发商按照居民的意愿来推进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

从深层次上讲,城市休闲空间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构成了社会的阶层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这种阶层结构在转变,继而触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区结构的变迁等。伴随着这些社会结构要素的转变,居民的文化 心理 、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表现在市民的空间行为方式上,最终会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反映。

(二)文化历史因素

如果忽视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文化构成,空间物质构成再丰富也是乏味的。如果说经济基础造就了城市的“骨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肌理”。 城市的建筑风格、雕塑小品等无不蕴含着文化。文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而城市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就都是居民创造的,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和塑造居民的人格和价值观来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城市景观、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都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城市休闲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因此,深厚的历史内涵是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灵魂。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应尊重这些历史事实,对其加以保护和延续,而不是割舍历史盲目追求时尚。另外,现代城市居民所进行的建设活动,也同时是在谱写着新的“城市历史”,应该采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研究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中历史因素的作用。

二、虹梅路休闲街

城市休闲商业街是城市中以休闲与商业服务(饮食,娱乐,交往等)为主的各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休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了解城市休闲街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针对上海虹梅路休闲街做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为休闲街的顾客群,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就餐环境、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结合调查,可以 总结 出红梅路休闲街的特点如下:

(一)舒适的就餐环境

虹梅路休闲街没有南京路的繁华,没有新天地的文化背景,但它亲切的空间和宜人的尺度营造出了浓厚的休闲气氛。全街分为中餐、异国风味、酒吧茶座、休闲娱乐四大功能区,加盟的著名品牌商家多达32家,以各自传统或现代的设计装潢突出特有品位。这里的店铺外观造型简单,墙面涂料粉刷,街面都有露天的休闲桌椅,木质装饰显得古朴而不陈旧,店铺布局紧凑而不杂乱。整条休闲街以餐饮和酒吧为主,中餐有上海本帮菜、潮州菜、安徽菜等,西餐有德国、意大利、法国餐厅等。在调查的103份有效问卷中,60.2%的调查对象认为这里的就餐环境轻松舒适,且有63.1%的调查对象把这里当成与朋友聚会的最佳场所。

(二)别致的景观设计

在上海“人无我有,错位经营”的建街原则下,虹梅路休闲街已基本达到“以幽雅安静氛围为背景,以现代欧美风格为特色,融合国际多元文化”的规划要求,是虹桥地区一大时尚景观。休闲街采用欧陆风格设计,品位高雅,树木葱茏,是条“闹中取静”的休闲通道。街区内有现代雕塑,小品,喷泉,各种名贵花卉,花坛,盆景。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吸引人们的视线,使视觉环境丰富多彩,毫无单调之感;空间排列有层次感,人处其中,毫无压迫之感。

(三)多元的消费人群

虹梅休闲街四周聚集了高层次的高级住宅群,如古北新区、名都城、虹桥高尔夫别墅等。休闲街也以众多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为主要消费对象,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62.1%,另外,3000-8000元的占17.5% ,3000元以下的占20.4%,可见,在这里休闲消费并非高收入阶层的专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其他休闲街(如新天地)相比,虹梅路休闲街的消费价格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外籍消费人群中欧美人居多,韩日也不少。在随机调查对象中,

三、休闲商业街与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

休闲商业街可以说是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的“先头兵”,它们的更新改造对改变上海城市形象、挖掘城市 文化 底蕴、拓展休闲空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一条休闲街的成功并非偶然,其 环境 景观、文化风情等方面必定能迎合现代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 心理 和行为,从中可以得到一些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启示。

(一)人性化改造

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cn)城市设计思想主张关注居民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城市休闲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场所,其更新改造更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笨重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会使城市居民某种心理上的压抑与被动。另外,城市居民又不得不承受着由于居住空间拥挤和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焦虑与烦躁。所以,更新改造后的城市休闲空间应能协调城市人地关系的不和谐状况,能让居民贴近自然并感到一种心灵上的舒适与慰藉。不可否认上海虹梅路休闲街在喧闹的城市中开辟了一个宁静休闲的“世外桃源”,置身其中的游客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二)可持续改造

休闲空间更新改造应尊重 历史 文化原貌、自然生态,以保证下一代的休闲质量。一方面,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应“保护自然和人造环境及自然资源”、“充满弹性以适应不断的改变。”休闲街、公园等城市休闲空间能更多地带来环境与 社会 效益,且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有文化内涵的老店能为商业街区营造氛围,聚人气,使其经久不衰,在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带来丰厚的 经济 利益[3]。另一方面,更新改造中应对城市休闲空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保护和延续,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空间 建筑 风格决不能简单盲目追求时尚,而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需求出发,创造既能传承历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休闲空间。

(三)公益性改造

城市休闲空间不是某些社会阶层的“奢侈品”,而是所有居民的 公共 资源。因此,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应增强可进入性。城市休闲商业街应注意错位发展,同一休闲街的店铺也应有不同的价格档次,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如上海虹梅路休闲街的消费人群既有月收入达8000元的高收入阶层,也有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政府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市民公共生活空间,如休闲式园林、街心花园以及广场等等。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公平性,整体上讲,上海的城市休闲空间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由于财力有限,某些街道小区缺乏供居民日常休闲锻炼必需的场所和设施,政府 财政 应适当向这些地方倾斜。

(四)多样化改造

城市休闲空间功能多样化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宜于人们交往和信息流通。如虹梅路休闲街目前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月收入达8000元的白领阶层,要扩大商业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应合理配置休闲资源,使之成为一般工薪阶层也能接受的休闲场所。进行休闲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休闲的需要,使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进一步扩大客源 市场 。另外,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此工作学习的外籍 人口 逐年增加,因此,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应顺应这一潮流,在外籍人口集聚地构建具有异域风情的休闲街。虹梅路休闲街在这一点上可作为此类休闲街构建的“楷模”。

四、结束语

当今,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热点,并日益向着多意义、多核心、多元化的方向深化发展。上海城市休闲的空间化的实践方兴未艾,但表现出的问题众多。根据人的需求,在城市生存环境中创建人类美好社会生活的综合场所是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趋势。以人为本,重视文化传统,给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段增加新的用途,并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达到城市人地关系和谐,是当今世界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房爱华,探讨城市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安徽建筑》[j]2006年第1期

[2] 刘颂,王雪君,上海 旅游 文化街区的个性打造,《上海城市规划》[j]2006年第6期

[3] 王莹,城市商业文化街改造中各种利益矛盾与解决途径 ,《商业经济与 管理 》[j]2003年2月,第2期

上一篇:浅谈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