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实践遇上科学启智

时间:2022-09-22 07:51:17

当艺术实践遇上科学启智

艺术和科学作为学龄前孩子探索的两大领域,它们之间并非是各自分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贯通的。

今年我前往美国北卡罗琳娜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前段时间校方安排我旁听了一个系列的艺术亲子课。一开始觉得这和国内孩子们上美术活动课没区别,但听得深入了,观察仔细了,才发现所有的艺术实践背后都融入了科学探索。我自己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所以迫不及待想把我看到的和各位家长分享。

我观摩的三次艺术实践课有哪些内容呢?

1.捏橡皮泥

2.用固体胶和碎纸片拼贴图案

3.涂色游戏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很平常呀,我们在家里也经常和孩子玩这些,且慢,让我们来看看老师是如何和孩子一起玩的。

我的观察

1.捏橡皮泥,既在学习雕塑又在研究数学

老师先让孩子们摸两块大大的橡皮泥,一块软软的,一块硬硬的,问大家为什么两块橡皮泥不同?然后给孩子分发橡皮泥,请孩子往橡皮泥里加水,加一点水就揉揉橡皮泥。孩子们发现原来加了水后橡皮泥就变软了,加的水越多,橡皮泥就越软。这还不够,老师鼓励孩子用图表来表示他们的发现。令人吃惊的是老师居然引入了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橡皮泥的软硬度,纵轴表示加的水的量,最后孩子们画出颜色鲜艳的柱状图(插图1)。若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孩子像科学家做研究一样,用柱状图来表现研究对象变化的规律,而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数学概念。

2.碎纸拼贴,在操作中体验物体的关系

当孩子们用碎纸片拼贴出美丽的图案后,老师又故作神秘地拿出一桶小鹅卵石,邀请孩子们尝试用新的材料再拼一幅美丽的图案。在孩子跃跃欲试时,老师又问问题了:“为什么用固体胶水粘鹅卵石,鹅卵石会掉下来呢,而碎纸片却可以粘得牢牢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又拿出一幅由鹅卵石拼贴而成的艺术品给孩子们看。有了这样一幅艺术作品的“诱惑”,孩子的好奇心更强了。接着,老师把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和黏度不同的胶水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动手尝试,看怎样才能粘住鹅卵石。此时,孩子们发现黏度越大的胶水,可以粘的物体的重量就越大,黏度小的,粘的物体的重量也小。也许在大人眼中,这还需要去研究吗,直接告诉孩子哪种胶水可以粘鹅卵石不就好了吗?但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去发现,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完全不同的。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获得的经验。

3.简简单单的涂颜色,也有新玩法

涂颜色的游戏,国内的孩子也喜欢玩,所不同的是,这次老师给孩子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水彩笔,而是水彩颜料,需要自己调色。有个孩子在涂色的过程中,发现他调的某个颜色很淡,向老师求救,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直到调出满意的颜色为止。在涂色活动中,老师问了一系列问题:“倒出颜料前,如果摇晃瓶子,会怎么样”,“如果加点水,原有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再加上一些白色的颜料,又会怎样”,“哪些颜色比较‘强大’,不容易被其他颜色调和,哪些颜色比较‘弱小’,容易被其他颜色影响”。 涂色的桌子,一经老师提问,马上变成了科学家的实验台。

更有意思的是,老师教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发现了什么。比如红色和绿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调出来的颜色就不同,红色的圈表示红色,绿色的圈表示绿色,圈的大小表示颜料量的多少,然后通过“红圈+绿圈=混合出的的颜色圈”来记录调色时的发现。(插图2)孩子们记录下来的结果,肯定不够精确,但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体验到观察现象、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过程。

我想和各位家长分享的体会:

1.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对孩子来说,不缺少专门的科学探索,比如做科学实验,去科普馆参观,读科普书,缺乏的正是这种随机的科学探索和科学思维。

2.在和孩子互动中,家长要随时注意他观察和发现的兴趣点,“顺水推舟”提出问题,将孩子无意间的发现和兴趣转化为“有意”的求知欲望。

3.我们除了关注孩子画了一张什么画,拼了一张什么图,即最后的艺术成果,还应关注孩子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事实、信息,找到了什么答案,并协助他收集、记录和呈现,这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系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在读博士)

上一篇:“跟妈妈结婚” 下一篇:看电视不如演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