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细读应从细读语言开始

时间:2022-09-22 06:05:03

诗词细读应从细读语言开始

摘 要: 文章结合实例,从正音、解义、推敲字词三方面阐述了如何从细读语言角度细读古诗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文本细读 诗词细读 细读语言 阅读教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文本细读”,如孙绍振教授著书《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对大量经典篇目进行微观分析,王崧舟老师等优秀语文教师积极在教学中实践探索。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重要途径。

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就是精读,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逐字逐句地摸索。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来说,“文本细读”更适合应用于古诗词教学。

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中国古诗词富有节奏和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如果误读字音,就会破坏诗歌的格律美,更可能成为理解诗意、体验感情的障碍。字正腔圆的诵读会带领学生开始美妙鉴赏之旅。简单归纳误读原因,常见的有古今异义、古今异音、通假字、多音字、不符合平仄音韵等。

古今异义如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扁”,古意为“小”,读音为piān;《将进酒》中的“将”,古意为“请,请求”,读音为qiāng。

古今异音如韩愈诗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的“胜”,旧读shēng;杜牧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旧读xiá。

诗句中如果出现了通假字,读音就会发生变化。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通“现”,显现之意,故读音应为xiàn;《鹿柴》的“柴”通“寨”,指村寨,“鹿柴”是地名,故读音为zhài。

至于诗句中的多音字读音判断比较简单,遵循“多音字从义”的原则。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锦官城”描写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娇艳欲滴之态,所以句中的多音字“重”读音为zhòng。

格律诗是按照一定平仄和押韵要求把诗句格律化。有时还需要从平仄音韵上判断读音。如李商隐的《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押的是平声韵,所以“看”应读为kān,如果读成去声就不押韵了。又如王昌龄《出塞》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应该如何确定读音呢?这句平仄规律明显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教”是平声,不可能读第四声,应读jiāo。

2.咬文嚼字理解语义

咬文嚼字准确理解语义,是细读古诗词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个环节一旦有疏漏,就会出现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情况。如果说学生分不清“东风”与“冬风”、“小燕子”与“鸿雁”、“山重水复”与“山穷水尽”的话,更遑论对诗词进行艺术分析。那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哪些方面的字词语义呢?

首先,注意那些经过历代诗人反复运用而产生特定含义的字词。如“鸿雁”、“鹧鸪”传达思乡之情,“东篱”代表超凡脱俗之境,“”折射高洁品质,“杨柳”抒写离人依依惜别。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的经典之作,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向之间似乎没有确定的联系。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就是秋风。肃杀的秋风和古老的驿道、旅途劳顿的瘦马组合在一起,就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其次,要注意使用典故的词语。诗词用典,指诗人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等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回归后的感受。句中“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诗人抒写了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表达了内心的不平。像这样使用典故的古诗词很多,给学生阅读制造了障碍,需要细读弄懂,才能理解诗人的深意。

第三,关注词语的象征意义。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如杜牧的《赤壁》用“二乔”这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又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浮云”象征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象征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象征意义往往是理解古诗词的关键,言简而意深,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层意义向深处发掘,方能发现一个全新境界。

3.反复推敲走进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用字讲究“准确传神”,要求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炼字佳话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对某些字词的反复推敲是走进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孙绍振教授细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首先推敲“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怜”字。“怜什么呢?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是屐齿,但是,屐齿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怜惜。怜的对象应该是‘苍苔’,它是屐齿‘印’的对象。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到的结果。但,怜惜的是苍苔,还是园子内外人迹罕至的宁静呢?从这个‘怜’字透露出诗人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外部感觉很精致、内心很敏感的人。”孙教授还推敲了“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就这样慢慢带领我们走进了诗的意境,可以看到诗人在耐心扣门却久扣不开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红杏一枝,于是对春色之美惊异激动,并从心中发出由衷的赞叹。

笔者受到孙教授的启发,和学生细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根据对诗人感情的理解,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替换“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一词。学生用了“可惜”、“可悲”、“可叹”、“可恨”替换“可怜”,并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词人坚决主张抗敌报国,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但朝廷无能,而自己已是暮年,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难以实现,心中不由涌起悲情。最后大家充分体会到了“可怜”一词包含的复杂感情,终于走进了那位在酒醉之时还挑亮灯火,深情端详宝剑的词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要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古诗词的意蕴就一定要细读语言,正音、解义、推敲字词可谓缺一不可。这些只是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开始,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等方面细细揣摩、领悟乃至升华。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魅力 下一篇:浅析希斯克里夫悲剧背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