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几个因素

时间:2022-09-22 06:04:02

当代社会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几个因素

摘 要:当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发展。本文在语言习得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儿童母语习得成果,着重分析当代社会影响幼儿或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先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让人惊叹不已,其语言获得效果让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及教育者都望尘莫及。一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并对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对儿童第一语言获得过程的研究却远不如第二语言。国外已有很多著名学者关注过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提出了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语言习得理论。但由于条件限制,早期的儿童语言研究常采取个案跟踪调查研究的方法,容易受到个体环境差异的影响。近年来,研究水平有所提高,能够较为广泛地跟踪搜集儿童一语习得语料,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国内学者们积极运用国外研究理论,充分考虑到汉语自身特点,对汉族儿童母语习得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对儿童教育关注度迅速提高。语言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父母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关于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

人们对儿童的一语习得研究早已有之,早在公元前,人们就采取实验的方式来探索人类的语言之谜。众所周知,在人类的语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与生俱来与后天造就之争。这个问题也是儿童语言学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有关语言习得的研究一直以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为基础理论。至今为止,这三种理论都在对现在的语言习得研究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学者们比较强调后天环境对语言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后天环境对儿童的语言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模仿强化是后天环境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儿童言语行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行为主义者低估了人类语言能力的复杂性,简单地将语言获得解释为刺激-反应的成果。虽然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有着较大的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语言的复杂程度绝非简单的模仿强化和刺激-反应所能达到。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论则将语言习得过程看成主动创造的过程,其理论观点与后天环境论的观点截然不同,并在一段时期内风靡一时。该理论认为人类与生俱来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在普遍语法的作用下,儿童能获得各种语言。但是先天论的观点过分强调人的内在语言能力,忽略了社会、环境变量以及家庭等因素对儿童语言习得形成的影响。

客观来看,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这两派观点针锋相对,都较为极端、激进。事实上在儿童的语言系统形成中,先天基础与后天培养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先天后天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儿童的语言系统。在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中,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说,将儿童的语言习得描述为认知系统构建发展的过程。将儿童的主观能力和客观环境结合起来,是一种进步。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该理论忽视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仍是它的不足之处。

人类在年幼时期获得语言时表现出来的特征,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是否真正存在这样一套语言习得机制。改变语言环境便可使婴儿获得任何一种语言,反映出这种所谓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似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证明了后天环境对语言获得的影响。语言系统也因其自身的复杂程度,对儿童的语言习得顺序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上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所以儿童在习得不同语言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二、影响儿童早期母语习得的几个因素

儿童习得母语具有一定共性,这是由人类的生理基础相同、认知能力相同决定的。在具体的语言要素习得过程中,儿童的习得时间、效率以及习得顺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身生理基础、认知系统、语言复杂程度的影响,在这一方面,不同语言的儿童表现出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习得语言系统不同,以及所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不同母语的儿童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部分西方语言由于语源相同,内部系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儿童在习得这些语言时表现出更高的统一性。而汉语因与西方语言差别较大,所以部分内容被习得时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不同因素对语言各方面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语言要素的习得上有些内容呈现出较大的共性特征,有些部分则表现得更具民族特色。

由于发音的生理基础相同,所以世界上的所有婴儿在语音习得方面有一定的共性,较易掌握的音先被习得,较难且具特色的音后被掌握。例如,汉语儿童较晚掌握的声母就包括了较有汉语特色的zh、ch、sh、r四个舌尖上声母;韵母中e,违背了人类口腔运动的协调规律,加上舌位与o较近,所以极易发生混淆;鼻音韵母发音困难;第三声降升调比其他声调较晚掌握。

而儿童的词汇-语义系统的构建,似乎更易受到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儿童的词汇-语义系统发展顺序受到认知系统发展程度的限制。例如,具体意义的词语早于并快于抽象意义的词语发展,形式上也遵循着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空间维度的词具有特定的发展顺序,近指代词优于远指代词等。其次,语言系统本身的复杂程度也影响着儿童词汇-语义系统的发展速度。研究表明,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人称代词系统的发展比汉语为母语的儿童迟缓,原因就在于英语代词系统较为复杂,有格、性的变化。

在语法方面,儿童第一语言的语法发展基本遵循着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由实到虚的规律。儿童习得句法需要同时获得外在和内在的语法结构。汉语作为意合的语言,在语法形式上表现得与一些西方语言不同,因此相比于语音、词汇系统,儿童在习得汉语语法系统时个性特征相对较为明显。

根据儿童在一语习得时期的具体表现,总体上来说,决定或影响儿童母语习得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儿童的语言发展生理基础,如发音器官以及先天的语言机能。生理基础作为客观的物质条件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时期,不因外界力量而转移。

(2)儿童的认知能力。认知系统的构建形成了儿童的语言材料。儿童在与世界的接触中,不断地将新鲜事物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

(3)语言内部的规律系统及复杂程度,也影响着儿童习得语言项目的时间早晚和先后顺序。

(4)儿童出生后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和生活环境对儿童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塑造是显而易见的。

这四个方面在儿童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儿童语言形成所起到的影响是无法截然分开的。生理因素与先天语言能力是物质基础,认知能力决定着儿童对世界的接纳能力。社会生活环境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材料,帮助儿童构建认知系统。另外,周边的人物和事物也常常决定了语言输入的内容和频度,这些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从孕育期到成长为儿童,这期间所接触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任何一项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儿童语言习得轨迹的改变。由于社会的巨大转变,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育政策的推广,现代人的教育理念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对儿童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一般的语言教学研究表明,无论在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者过早开口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孩子何时开口说话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好坏都成为了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准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试图从各个方面发掘儿童的语言潜能和智力优势。社会需求增多,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和早教读物。其中致力于发展儿童早期语言的产品数不胜数。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智力培养是多方面的、长期的,通过调整社会生活环境的各项因素来提高儿童在语言学习方面的效率。

(1)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城市家庭会从怀孕时起对胎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输入与沟通。已有研究证明通过特殊仪器与胎儿对话,确实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据部分父母表示,在一般家庭条件下,怀孕期间音乐的律动对胎儿的影响及胎儿出生后的反应,优于语言交流对胎儿的影响。怀孕期间与胎儿的语言交流作用,更多的反映在婴儿出生后对父母声音的识别,是一种情感交流,是否对婴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未有效地证明。在胎儿时期的语言输入对孩子之后的语言能力是否有推动作用,还需要通过对比,做深入广泛的研究调查。

(2)言语材料的反复刺激。在语言习得中,我们常讨论有效的输入或可懂的输入。现在,通过录音设备为婴儿提供清晰、生动、优美的有声言语材料已非常简单,但真正有多少言语材料为婴幼儿所接纳,尚不为所知。事实证明,人类在前语言阶段已经能够区别语音和普通声音的区别。在儿童掌握了初步的语言技能后,儿歌故事等独白式的语言材料高频次地反复刺激,会对其语言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年轻父母有意识地语言教学对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事实证明,交流是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最好方法。语言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语言发展必然和社会环境相联系。婴儿1岁左右,会表现出对语言的逐步接纳,能理解父母的简单指令,能听懂简单的词汇,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语言。幼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频繁,是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在婴儿学话时期,周围的父母、亲人常常不自觉地使用一种接近幼儿语言面貌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我们称之为“儿向语言”。儿向语言虽然是模仿儿童的语言系统,但实际复杂程度高于幼儿语言面貌,看似系统残缺,却并没有阻碍儿童语言系统的发展,相反是促进幼儿的语言习得。“儿向语言”在婴儿学话过程中作用巨大,但当中也存在着多种变量。语言输入者的语言面貌、社会身份角色等都影响着儿童最终的语言发展走向。

(4)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社会伙伴,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双方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现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较为复杂,隔代抚养或单亲家庭不在少数,父母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父母在与幼儿交流时,使用儿向语的频繁程度、与儿童亲密程度等都会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产生影响。并且父母的社会身份、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

(5)早教资源丰富,给年轻父母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教学途径。如今市面上流行的图画绘本,有效促进了幼儿认知体系的形成,使得幼儿的智力和语言都得到了良好发展。这些绘本颜色丰富、图像可爱,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良好促进幼儿的语义系统发展,将语音与实物进行直接联系。并且这些学话绘本句式简单,复现率高。例如著名的《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作为幼儿学话绘本,在美国深受好评,其内容极为简单,基本句式“What Do You See?” 每页配以不同动物图片。此书翻译到中国,口碑也较为不错。一些学话绘本,交际性强,能教给孩子简单的人际交往应答。据家长反映,这些图画绘本简单好看,并且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潜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智力情况会不断提高,同时环境和人为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会越来越多。在语言方面,人为的过多关注是否会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和速度产生影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3]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孔令达,王祥荣.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2,(2)

[6]管莉.儿向语言中的社会因素与儿童语言习得[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3,(2)

[7]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J].现代外语.1997,(4)

作者简介:

刘莺倩(1986.12~ )女,硕士。汉族。现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上一篇:代“美的规律”讨论综述 下一篇:奎因的翻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