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22 03:45:11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摘 要】 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反思,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当课堂教学陷入低谷时,不妨静下心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对症下药,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 教学反思 英语 学习

课堂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缺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教师本人也不至于身心俱疲。当课堂教学陷入低谷时,不妨静下心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对症下药,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有效反思。

1. 教学目标

我们能否从一堂课获得幸福感,往往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以及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多数课堂里,优等生总能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积极性也较高。然而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其实是班级后半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当前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已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一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想中找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

笔者今年新接了七年级一个班,一周的英语课下来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学生竟连26个英文字母也写不好。笔者总结了一下原因:一部分学生来自中心小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小学,农村小学里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教,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相对的不平衡性;其次有些学生语数学科本就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欠缺。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课前备课时按知识能力的要求,设定出A、B、C三层次教学目标。在小组学习或课后时间,多将关注点放在基础薄弱的一部分学生身上,逐步缩小他们与优等生的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参与课堂的乐趣。

2. 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一个灵活、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情感活动。教师应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组织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探索和运用更新更好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走出因长期单一教学方法带来的审美疲劳感,让教师也能在教学业务上不断地成长。

反思英语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情境教学法可运用实物、图片、标本、模型、图表等教具或幻灯片、多媒体技术加以演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回答,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跃地进入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活动教学法通过一个个活动,使课堂相对独立又自成一体,由浅人深,形式多样,有梯度,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法,使学生对每堂英语课都充满了期待。

3. 教学环节

一堂课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复习旧知识、导人新知识、传授新知、检测反馈、提升总结等。根据不同课堂学习内容,环节安排上会有不同,但保持环节的简约及环节间连接的紧凑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感到匆忙又有些茫然,教师就要反思是否是环节安排上过于冗杂,让多数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抑或在环节转化之间,教师的指令不够明确、清楚,学生不清楚下个环节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每堂课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实现“简简单单教英语”,但简单不代表随意。整个教学过程要充满变化,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引起他们不断期待。各环节之间层层相扣,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衔接,巧妙引渡,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做到这些了,何愁课堂不是精彩而高效的?

4. 教学评价

我们教师每堂课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评价都在进行之中。传统教学思想中往往用一份试卷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作出评价。这种定性的评价方式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使得众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得不到合理的评价而丧失信心。所以课堂出现僵局时,我们也应反思自己无意识中的教学评价,甚至是否将自己的情感倾向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评价,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激烈的状态下,掌握英语知识。重视形成性评价,这是中学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

5. 结束语

总之,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反思,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素养的发展,使自己尽快成长为能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英语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余文森. 课堂教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情感策略教学和初中英语 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