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培训与高级口译课程

时间:2022-09-22 12:39:19

在职培训与高级口译课程

摘 要: 通过在职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亲身经历,本文叙述了西南大学翻译硕士课程中的高级口译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情况,详细介绍了各项口译技能的训练,分析了在职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感受和收获,意在为其他在职培训的教师提供借鉴并分享经历。

关键词: 在职培训 翻译专业硕士 高级口译课程 口译技巧

一、在职培训课程设置得到重视

2010―2011年,我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在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参加了两个暑假一个寒假约60天的集中学习面授课程,亲身经历了不脱产学习的整个过程。每天课程都是满满的且没有周末,整个集中授课过程被戏称为“魔鬼式”训练。不得不感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在职硕士设置课程的严格与严谨,至少我认为这打破了社会上传言“读在职硕士就是给钱发文凭”的偏见。以下两方面可以窥见其原因。

从培养方案上来看,在职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与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相似,都采取学分制与学位论文(或翻译项目报告)并重的原则,撰写学位论文(或报告)时间不少于一学期。而且各门翻译专业课程均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两年学习时间内累计翻译实践至少应达到10万字。在职翻译硕士的学籍也纳入了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MIS),让我们感觉至少在形式上学校对待全日制学生与在职学生是一视同仁的。

从师资力量上来看,专业课教师都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在职翻译硕士课程也让大家有机会亲耳聆听这些大师授课。我毕业于西南大学,在本科时都很少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教授。所以觉得单是听这些教授们讲课,攻读这个硕士学位也值得的。

二、高级口译课程训练技巧及总结

我感到自己除了在学习中确有收获之外,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下面对高级口译课程的收获作一下总结,以供大家交流借鉴之用。

一开始,我以为专业方向是英汉笔译,就单单是学习翻译理论和笔译实践就行了,没想到学校还设置了口译课程,当时就对此充满疑惑。谈到口译,好像除了还记得大学时口译老师(西南大学,申劲松)上课的情形外,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了。直到学了研究生阶段的这门课程之后才有了新的认识。口译和笔译是密不可分的,笔译不好的译员肯定做不好口译,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口译是笔译的高级阶段。讲授口译课程的晏奎教授有过许多口译实践经验,所以他的课堂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让大家从深度上掌握提高口译实践的语言基本功和心理状态。

高级口译课程主要训练以交替传译为主,辅助介绍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指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话后,由译员在现场立即传译给听话人的口译方式,也称即席翻译或连续翻译,常见于正式会见、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等正规场合。要求译员拥有良好的记忆、逻辑极强的概括、准确无误的表达、简单有效的笔记、灵敏快捷的反应等。训练的步骤为记忆能力、心理状态、口译笔记、数字口译、专题口译等。实际上我们主要接受最重要的一环的训练――记忆能力,再贯穿自信心理因素的训练。

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类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一般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车文博,1986:83)。虽然只接受了三天的口译训练,但实践证明短时记忆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强迫性的训练而获得。每天大家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训练材料从中文到中文、英文到英文,再从中文到英文、英文到中文,从短短几句话逐渐增加到一段话,难度也由浅入深,从一般介绍文字到专业性的政府报告。由于在现场口译中,译员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受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制约,译员笔记的内容只能是一些关键词,至于怎样把整个讲话连贯地串起来,则完全要靠译员的脑记而不是笔记。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须要有出众的记忆力。值得注意的是,记忆训练必须在笔记练习之前进行。我们往往习惯于过分依赖笔记而放弃心记的毛病,从而造成口译笔记过细过详,无法对“听入”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从而影响目的语地道、完整的表达,使听众听到的是残缺不全而不是完整的信息,从而导致口译质量的低劣和工作的失败。

接受的第二项训练是表达技巧,这和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成为一名优秀口译员,在母语和外语两方面都必须具备较高素养。但除了语言的因素以外,说话者的表情、身体姿态等可以伴随着语言表达出绝对不亚于语言的复杂的信息(Fast,1988:39)。因此,掌握适当演说。因此,掌握适当演说技巧能使自己的口译更具有感染力,从而增强口译效果。要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准确、音量恰当、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和谐、节奏均匀流畅,形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转换。在日常的练习中,老师严格要求大家练习用正常语调、最大音量清楚地说话,要学会放松脸部肌肉并微笑,保持自然,并与观众进行目光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表现自信,提升观众对你的可信度。在说话时应注意讲话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因为节奏适宜、音色优美的译员往往一开始就会给听众以好感。表达时力求准确达意、措辞恰当、内容完整、传神传情,使交流双方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笔记训练。要全面完整地用目的语将对方的意思口译出来,光靠短时记忆是不行的。大多数时候,现场笔记对口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提到记笔记不要节约纸张,字数少,行数多,每行的间距稍大一些,便于眼睛的迅速捕捉,一目数行。少字多意,寥寥几个字便可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理论上说,用译语记录能够帮助译员摆脱源语的语言束缚,使笔记成为表达的雏形,为表达提供便利。但由于口译是瞬间的语言转换活动,因此老师鼓励我们不必拘泥于理论,可使用自己娴熟的语言,捕捉住最先反映在脑子里的文字并快速记下。在训练过程中,我的感觉是,中文作为母语,容易识记辨认,使用起来比较简便。然而,中文笔画偏多,有些词语没有英语的缩略语写起来方便,如“美元”不如$简便,“联合国”则没有UN简单。因此,笔记的语言一般是英汉双语并用。在训练中,要求口译笔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那些能帮助大脑准确而少遗漏地将需要翻译的谈话内容记住的关键词和词语;第二,听过以后容易遗忘的数字、年份及专有名词;第三,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提示承上启下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第四,双方交流中使用的精彩词、句和短语。这些都能有效帮助译员回忆讲话的内容。

在笔记中,数字又最为重要。在口译中,最困难的事情是遇到大量的数字。具体表现为汉英记数的习惯不同,使用的基数单位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如汉语中“万”以上数字分成十万、百万、千万、亿等四位一组的进位组合单位,而英语却分成三位一组的进位组合单位。具体到最常见的汉英数字口译,说到几千几百还好办,一过万就容易出毛病。我们在训练中基本上是“闻数色变”,数字口译已成为会议口译的“瓶颈”,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转换训练。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速换法,使数字记得又准又全,换算又易又快。具体方法如下:

1)摸清汉英数字表达的规律,汉语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而英语只有个、十、百、千、百万、十亿等单位。汉语中的“万”和“亿”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法,“万”只能译作ten thousand;“十万”译作one hundred thousand;“亿”译作hundred million。

2)熟练掌握汉、英基本数字的读法。

3)了解汉语数字表达方法是从右至左每四个分成一组,如1890,3567,0250;英语数字表达方法则是从右至左每三个分成一节,如189,035,670,250。

4)听到数字,汉译英时,忽略“万”和“亿”等单位,把各位数字迅速准确地记下,再按英语数字进位规律从右至左每三个分成一节,如189,035,670,250;这样,在翻译时只需照着逗号所提示的英语数字表达习惯读出,即one hundred and eighty-nine billion,thirty-five million,six hundred and seventy thousand,two hundred and fifty。而英译汉时,则不管billion,million,thousand等单位,把各位数字迅速准确地记下,按汉语数字进位规律从右至左每四个分成一节,如1890,3567,0250;再按着逗号所分的三组用汉语数字表达习惯读出,即1890亿,3567万,零250。

再就是专题训练,讲授完交替传译的基本技巧,对各个技巧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以后,晏奎教授给我们观看了各种题材的模拟会议口译视频,内容源于各种主题会议,覆盖面广、实战性强,如教育体制、全球变暖、经济发展等。模拟口译形式多样,有记者采访、新闻、致词、演讲等。使我们的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虽然集中上课时间很短,但是兼有“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在职学生具有特殊性,对知识的渴求更多,更能理解和珍惜老师的严格要求。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在职学生往往不如全日制学生学得扎实,但想提升自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当然技巧可以短时间突破,但是训练需要持之以恒。教授们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接下来还要靠学员自己努力。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Fast Julius.Body Language[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2009年西南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http:///.

项目来源: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多渠道融合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010-10303。

上一篇:高中政治学科中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培养策略 下一篇:个性化教育下大学生涯规划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