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水稻生产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初探

时间:2022-09-21 09:14:14

高职水稻生产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初探

【摘 要】从课程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探索水稻生产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提出以水稻生产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水稻生产环节为学习情境,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 水稻生产技术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33-03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益面,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引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以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的二元割裂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是学校各项教学建设核心工作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发、建设和实施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农业生活体验,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生子女主动性较差,独立完成事情的经历较少,对农业知识、田间生产劳动也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原因是学生注重考试而忽视了生产劳动,导致动手能力较差。

水稻生产技术作为传统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模块,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先讲授理论后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细致全面,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教学体系,学生对水稻田间的生长情况、环境小气候、田间管理、栽培技能等过程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难以锻炼学生田间实践的能力,以及生产实际中的解决问题能力,难以胜任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二、课程调研

(一)岗位群分析。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粮食生产所需劳动力缺乏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直接障碍因素,农业生产现代化是唯一解决途径,工业化的发展,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增。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水稻生产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对水稻生产行业进行调研和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

(二)职业能力分析。对上述水稻生产技术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水稻生产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确定水稻播种期和播种量能力;独立地完成水稻育秧的各技术环节能力;根据秧苗表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技能;正确确定水稻移栽期和密度技能;正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的施肥量和合理安排施肥时期技能;能独立地完成水稻高产栽培的各技术环节能力;能根据水稻田间表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技能;能正确进行水稻测产、水稻收获、稻谷贮藏、稻米品质评定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计。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基于现代农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水稻塑盘旱育播种技术播前准备、水稻塑盘旱育播种技术、水稻塑盘旱育秧田管理和大田间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引入学习任务,合理地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情景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做到“做中教、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教学考核形式多样化,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指导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多元化,实际操作能力、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效果)三者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70%),即教学效果分别从职业素养养成、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多方面,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训,学生初步具备农业生产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水稻生产能力。

(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是学习领域中的一个主题教学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这一宏观计划的具体化。学习情境的载体是一个“学习与工作任务”,即“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简称“学习任务”或“学习性任务”。水稻生产技术课程重点是对培养学生水稻生产和技术指导的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水稻生产的实践水平,故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2。

课堂教学通过学习情境开展,共有5大教学情境和15个子情境,每一个大情境均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每一个大情境又分若干个子情境,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基本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对水稻田间的生长情况、环境小气候、田间管理、栽培技能等过程了解得不够深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田间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只有激情澎湃地上课,才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只有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现以学习情境1为例(见表3),展示项目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设计。水稻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水稻生长过程系统地将水稻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水稻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任务进行情景设计,进行真实性的水稻生产实训活动,增加对水稻生产的直观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项目式教学法。将水稻生产技术进行整体设计,分成水稻育秧、抛栽、大田管理、收获与贮藏四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工作项目,参与水稻生产计划的制定、播前准备、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作物生产与管理的能力。

3.专题研讨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研讨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讨论水稻安全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专题研讨,相互交流知识、发表意见,共同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作物生产全方面认识。(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

4.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生产劳动,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作物种子加工车间、农产品营销企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三农”的现状和种植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同时,邀请校外与水稻生产有关的农业教育家、农业企业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5.案例教学法。在进行本课程授课时,若田间生长情况和授课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田间稻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如某一学生在进行水稻播种,出苗率差,出现大量缺苗的现象。教师以此为教学案例,出一道题目,并不断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这一案例,进行思考、讨论、查阅资料。这样师生合作,“教”与“学”互动,找出水稻缺苗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各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水肥因子,以及田间生长情况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文武,马文姝,白凤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8)

[3]谢暴,杜兰萍,刘艳华,等.校企合作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作者简介】何元强(1973- ),男,广西富川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究 下一篇:基于文化认同的广西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