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市考利穆斯林社区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时间:2022-09-21 06:13:46

英国牛津市考利穆斯林社区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汤瓶是穆斯林所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汤瓶民俗文化传入英国牛津市至今表现出了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研究表明,考利社区印巴穆斯林移民族群内部的发展、外部接触等是引起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外因。

关键词:汤瓶;变迁;内外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1-0137-08

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回族汤瓶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除了一些官方的穆斯林网站上刊载的少量关于汤瓶来历及其功用的随笔杂谈外,还有几位学者解读了汤瓶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汤瓶对回族穆斯林生活的影响及作用。虽然研究成果不多,但是都表现出了以下特点:1.以中国回族汤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多,以国外汤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少;2,“以田野为基础的汤瓶个案研究少”,以西方国家穆斯林社区汤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笔者尝试着以英国牛津市考利(Cowley)印巴穆斯林社区的汤瓶民俗文化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国外移民社区汤瓶民俗文化的变迁进行梳理,同时,借助田野资料来探究该社区汤瓶民俗文化发生变迁的具体原因。笔者将田野点选在了英国牛津市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牛津郡的大部分穆斯林都居住在牛津市。调研发现,在英国牛津市,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是唯一一个穆斯林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在英国已存在70年之久。据当地的穆斯林群众讲,这里的移民80%来自巴基斯坦,信仰伊斯兰教。在英国北部虽然也有一些印巴穆斯林聚居区,但是当地汤瓶使用的风俗与牛津市考利社区的情况相似。

2.国内外汤瓶民俗文化个案的差异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笔者在中国西北穆斯林社区纳家户进行过为期2年多的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对当地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的轨迹做过比较系统的梳理。2010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期间,笔者接触到了牛津市考利穆斯林社区的汤瓶民俗文化,发现那里的汤瓶民俗文化和国内纳家户的汤瓶民俗文化有很大差异。因此,笔者利用半年出国的机会,在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进行了田野调查。

3.20世纪60年代初移民到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的一部分老人依然健在,他们经历了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的轨迹。被访谈的穆斯林表示,除了回国探亲外,他们从未离开过这里。为了在半年的时间内充分了解当地穆斯林汤瓶使用的风俗,笔者选择了寄宿在第一批移民到牛津市的78岁的穆斯林老人家中进行田野调查。经过这位穆斯林老人的引荐,笔者接触了终身使用汤瓶的老年穆斯林和中途放弃使用汤瓶的青年穆斯林,并与他们进行了访谈。在半年的时间内,笔者大体掌握了整个穆斯林社区家庭的分布情况及其汤瓶的使用情况,重点了解了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移民到英国的印巴穆斯林的使用汤瓶情况以及他们始终坚持或者中途放弃汤瓶使用的具体原因。

4.位于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附近的牛津大学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他们当中已经有一些学者在该社区做过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为笔者从事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另外,闻名世界的牛津大学图书馆就在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附近,它为笔者深入研究汤瓶民俗文化提供了大量图书参考资料。再者,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附近的牛津市穆斯林协会、牛津市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牛津市政府等单位积极为笔者提供了有关汤瓶民俗文化研究的必要资料,并为笔者进入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进行调研提供了官方支持。

以上是笔者选择英国牛津市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为田野调查点的原因,下面笔者对牛津市穆斯林的分布情况以及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位于牛津郡牛津市考利路。据牛津郡2001年人口普查的档案资料显示,牛津郡的穆斯林人口仅占总郡人口的0.3%。在牛津市,穆斯林人口占总市人口的0.8%。但是据当地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反映,由于一些居民不愿意透漏自己的,这些调查数据并不十分准确。为了找到更加准确的数据,笔者到牛津郡政府、牛津市政府、考利社区中心查阅牛津市穆斯林的人口分布情况,但他们都提供了牛津郡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据中心牛津清真寺(Central Oxford Mosque)“伊玛目”(教长)讲,牛津郡穆斯林占郡总人口的2―3%,大约有10 000人左右,大多数穆斯林居住在牛津市。从牛津郡的穆斯林人口分布情况来看,考利穆斯林社区的确是牛津市大多数穆斯林聚居的场所。清真寺教长还讲到,20世纪40至60年代,大量的印度公民因劳动输出定居在英国,长期从事汽车制造和纺织工业。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输出的劳工在称谓上发生了变化,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国的穆斯林被统称为印巴穆斯林,这个称谓一直延续到现在。

笔者调研发现,在考利社区,大多数穆斯林妇女身着巴基斯坦服饰,脚上穿着各种西式鞋,仅仅有很少一部分穆斯林妇女身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盖头。据当地的穆斯林讲,这些穆斯林妇女大多来自沙特,是严格遵守教规的穆斯林。这里的男性穆斯林大多身着白色衣裤或者长袍,有的还带着白色圆顶帽。在考利社区外,牛津市的大多数市民都是基督徒,穆斯林相对较少,而且居住得非常分散。在牛津市大街小巷里,一条街道上最多有一到两户穆斯林家庭,有的街道上,甚至有的小区连一户穆斯林家庭都没有。考利社区的穆斯林除了在工厂工作外,还有一部分穆斯林从事服务行业。被访谈的印巴穆斯林表示,英国的汽车制造工厂和纺织工厂大多集中在纽卡斯尔、布拉德福、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牛津等城市,印巴移民来到英国后逐渐在这些地区形成了聚居区。自194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以来,很多印度劳工完成了国内的工业生产后就被输送到英国,从事纺织品、摩托车、汽车、轿车等制造业。后来,由于工厂扩大再生产,需要大量的海外劳工长期在英国工作,很多印巴穆斯林通过优惠的英国移民政策移民到了英国。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为了帮助英国工业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同时弥补夜间生产劳动力的不足(当地的英国本土劳工拒绝在夜间加班),一大批廉价印巴劳工被输入英国。

20世纪60年代招工到这里的穆斯林现在大多已经70岁左右,笔者房东的父亲就是第一批移民到牛津市的劳工,今年80岁。他回忆到,当时虽然工作条件很差,工资很低,但是印巴劳工工作都很努力。他们到英国后,通常会和工厂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合同规定,他们必须服从劳工负责人(the minister of labour)的安排从事各种工作。据这位老人讲,印巴劳工通常在这里工作5―6年就有经济能力买房并将自己的亲属移民到英国共同生活。由于汽车工厂坐落于考利社区,为了方便工作,移民到牛津市的穆斯林大多就近购置房屋。除了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穆斯林,目前居住在考利路上的还有着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他们与巴基斯坦穆斯林接触较多,关系紧密。

目前,牛津市有4个礼拜寺,其中在考利路的中央牛津清真寺是牛津市穆斯林经常礼拜的地方,其他3个礼拜的地方分别为Bangladesh清真寺,Madinah清真寺和在建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Oxford Centre for Is―lamic Studies)。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距笔者居住的小区仅300米远,是集伊斯兰文化研究、礼拜、交流访问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居住在中央牛津清真寺附近的大多数老年男性印巴穆斯林,只要能抽出时间都会到那里礼拜。尤其是每逢周五(伊斯兰教聚礼日也叫主麻日)12点左右,牛津市考利路上随处可见穿着白色长袍或者白色衣裤的男性穆斯林前往礼拜寺礼拜。清真寺设立男女礼拜殿,前来礼拜的教民最多时可达到1500人,牛津市的女性印巴穆斯林大多在家中礼拜。

以上对牛津市穆斯林分布情况和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下面笔者以英国牛津市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为田野点,梳理汤瓶民俗文化在英国70年之变迁。笔者之前未曾去过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因此无法亲眼观察笔者来到印巴穆斯林社区之前当地穆斯林使用汤瓶的情况,也无法搜集他们曾经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使用汤瓶的情况。本文的第二作者马少云曾经去过巴基斯坦访问,他为本文提供了一些巴基斯坦穆斯林使用汤瓶的田野数据。此外,关于考利社区汤瓶民俗文化的梳理除了少量资料来自于笔者的实地观察外,大部分资料都来自调研对象的口述史。被访谈的穆斯林大多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虽然印巴穆斯林的英语发音带有严重的方言口音,但是笔者从事英语语言文化研究lO余年,在英语语言沟通与理解上不存在很大障碍,这为笔者顺利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汤瓶民俗文化

(一)洗涤文化

汤瓶在印巴穆斯林社区除了用来在大小便后洗涤身体隐私部位之外,人们几乎不用汤瓶洗身体的任何部位。据笔者了解,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村,穆斯林在做每天的五次礼拜之前要用汤瓶盛水洗“阿卜代斯”(小净)或“乌素力”(大净),而且有严格的洗涤顺序。有些地方的穆斯林不用汤瓶,直接用“自来水”来洗大小净同样也十分方便。

也就是说,人们入厕的频率和汤瓶使用的频率几乎相同。这里的百姓称汤瓶为“plastic can”或者是“pot”,考利社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大多为白色,瓶体上没有任何文字,但是有线条状的花纹。这里的汤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的汤瓶外观几乎相同,大多体胖而圆,盖呈椭圆形,壶体转折圆润,形状似壶,平底。壶颈很短,有把手,把手成耳状,在壶嘴对面,有的汤瓶没有把手。在牛津市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有一个专门销售各种塑料和铁质汤瓶的印巴店,那里的汤瓶零乱地摆放在橱窗和门外的货架上,以白色和金属色为主。汤瓶价格不一,塑料汤瓶2.5英镑左右,金属汤瓶4―6.5英镑。当地穆斯林在洗浴容器的种类和质地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可以装水,便于拿放即可。

刚移民到英国的印巴穆斯林大部分保持着用汤瓶或者其他塑料容器清洁的传统习俗。移民初期,几乎每个穆斯林家庭都会在家中的卫生间里备一个公用的洗浴汤瓶或者带把的大塑料容器。由于英国的公共卫生间内没有汤瓶等洗浴器具,印巴穆斯林外出时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塑料杯子,在人厕后,及时冲洗。就连刚来到英国或者在英国出生的印巴穆斯林儿童都会在父母的指导下入厕后用汤瓶洗。

据当地穆斯林讲,在印巴穆斯林社区,人们在入厕后用汤瓶洗身体时对站姿、坐姿、洗浴顺序等都没有严格规定。这一说法引起了笔者的质疑。因为笔者在中国宁夏永宁县纳家户调研多年,发现那里的汤瓶洗涤文化和穆斯林从事的宗教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穆斯林礼拜前必须使用汤瓶进行洗浴,而且使用汤瓶洗浴的程序严格受到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例如用汤瓶洗浴时,必须蹲成南北方向,右手提汤瓶,左手洗浴身体的两便部位。同时,洗浴身体各部位时,嘴里都会默念经文。纳家户穆斯林表示,如果不用汤瓶或者不按照严格的洗浴规则洗涤身体的各个部位,即便做了礼拜也不会被接受的。也就是说,纳家户穆斯林对汤瓶的使用很严格。然而,在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汤瓶并不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必要条件。考利社区穆斯林讲,他们用汤瓶洗浴时,人体可以朝向任何方向,对洗浴的顺序也没有严格限制。听到纳家户汤瓶洗浴民俗文化和礼拜的宗教活动发生联系时,他们表示好奇与不解,认为汤瓶不应该和礼拜有必然联系。经常使用汤瓶的印巴穆斯林也做出类似解释:1.《古兰经》告诉我们要保持身体的清洁,因此我们用汤瓶在内的任何器具洗身体。汤瓶只是洗涤工具之一,任何干净的器具都可以,只要把身体洗干净就可以了。即便不做礼拜,我们都会在人厕后清洁的(是属逊乃――编者注)。2.清洁只需要水,因此汤瓶作为洗浴器具可以有替代品,例如瓶子、带把的杯子等等。由于塑料制品经久耐用,塑料容器深受当地穆斯林的喜爱。如果没有水,他们甚至用沙子代替水洗浴。考利穆斯林社区的百姓还提到刚到英国时他们一直保持着巴基斯坦的洗澡习惯。他们在卫生间准备一大桶水放在凳子边,然后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用容器舀水洗浴周身。除了洗涤两便处的汤瓶外,有的印巴穆斯林家庭还从国内带到英国用于饭前洗手用的铜汤瓶。这种铜汤瓶可以装2升水左右,他们表示,洗手必须要用流动的干净水,洗过的水不能够重复使用。

(二)作为“隐私”的代名词

被采访的第一批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国的穆斯林及其成年子女都表示,由于汤瓶和人的隐私部位有关,所以在公共场合,为了避免尴尬,人们很少提及汤瓶以及用汤瓶洗浴的细节。在考利社区,这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相处的一大禁忌,就连穆斯林自己也很少在公共场合谈及汤瓶。在考利社区,只有穆斯林在人厕后使用汤瓶清洁。笔者发现,住在考利社区的非穆斯不使用汤瓶,对汤瓶的功用也不大了解,尽管他们和穆斯林长期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大多数都不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够提及汤瓶禁忌。这里的非穆斯林告诉笔者,汤瓶的英译是can,can可以浇花、洒水。笔者住在传统的印巴穆斯林家中,在调研之前并不知道这一禁忌,因此在房东家的一次家庭聚会中向众人询问了关于用汤瓶洗身体的细节。虽然他们都间接回答了笔者的问题,但是后来女主人告诉我,她家里的成员均因我提出的汤瓶问题感到十分尴尬。她还表示,汤瓶涉及人的隐私,不能随便谈论,尤其不能在异性面前提及。她强调这个话题轻则会引起穆斯林的尴尬,重则会冒犯穆斯林教民。因此,汤瓶在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一度成为了隐私的代名词,而这种隐私在考利社区只有穆斯林群众知晓。

(三)作为装冷饮的器具

在当地,虽然煮咖啡、煮茶的器具外形很像汤瓶,但是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作茶壶。据当地穆斯林讲,印巴穆斯林刚移民到牛津城时,每逢夏季,在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的大街小巷里总有叫卖冷饮的穆斯林商人。他们通常背着一个体积很大的汤瓶。这种大汤瓶壶体有半人高,壶体中央有一个大约80公分的细长的壶嘴,大多是用铜制作的。卖饮料的商人通常将壶嘴贴着后肩,有人来买饮料时,商人连人带壶一齐前倾,饮料就

会顺着壶嘴从后背流出,直接流入杯中。考利穆斯林群众还说:“过去有钱的人都用纯银或者纯金的汤瓶盛饮料招待客人,以显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自己的体面,而普通老百姓大多用铜汤瓶和铁汤瓶盛饮料。后来有钱人也不用纯银或者纯金的汤瓶了,一来因为《古兰经》不允许使用,二是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穷苦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他们不应该如此奢侈地生活。”现在在考利穆斯林社区很少能够看到印巴穆斯林使用汤瓶来装冷饮的现象。

二、汤瓶民俗文化之变迁

居住在牛津市的印巴穆斯林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带来的汤瓶民俗文化也经历了很大的变迁。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淋浴洗方式在印巴穆斯林的生活中普及后,汤瓶的传统文化功能开始弱化并全面退化,同时呈现出新的形式。

(一)洗涤文化的弱化

20世纪60年代移民到英国考利印巴穆斯林及其子女只有很少一部分还保持着在入厕后使用汤瓶或者带把塑料容器清洁的传统习惯。这些坚持入厕后洗浴的穆斯林当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随着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家庭放弃了使用汤瓶等容器洗浴的传统习惯,他们在卫生间便池旁边安装了一根大约一尺长的金属细水管,水管的一端末梢有个连接着自来水的水龙头。这种管子专门用于穆斯林入厕后随时放水清洁。几位老年巴基斯坦穆斯林表示,在考利社区,老年穆斯林几乎一直保持着用汤瓶洗涤的生活习惯。但是在第二代、第三代印巴穆斯林家庭中,由于自己不使用汤瓶洗,他们也没有意识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履行这一生活习惯。因此,在考利社区使用汤瓶洗身体的印巴穆斯林越来越少。

在考利社区,除了少数穆斯林仍然使用外,其他非穆斯林并不使用它。由于英国的公共场所卫生间内不提供洗的设备,印巴穆斯林无法在每次人厕后清洁。目前在外工作的印巴穆斯林当中,还有很少一部分穆斯林坚持老一辈的生活习惯。他们通常提前准备一个洗浴容器放在单位以便在人厕后及时冲洗。大部分在外工作的印巴穆斯林都接受了西方的入厕习惯,大小便后用手纸清洁。也有少数穆斯林觉得手纸不能彻底清洁身体,他们会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用家里的洗浴设备再次清洗。据考利穆斯林社区的百姓讲,现在几乎没有印巴穆斯林用汤瓶或者带把的水杯舀水洗澡,除非停电无法使用电热水器洗澡时,他们才会坚持传统的洗浴方式。虽然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使用汤瓶清洁的人数逐渐减少,但是汤瓶作为洗涤器具依然存在,并得到传承。

(二)逐渐演变为工艺品

据当地穆斯林讲,一度成为考利社区穆斯林隐私的汤瓶经过现代工匠的艺术包装,在牛津市作为工艺品摆放在家里或者一些商店、酒店、饭馆里。人们不再称其为汤瓶,而是改称为“pot”。例如在考利社区有一个利比亚老板开的饭馆,那里的橱窗里、餐桌上就摆放着各种汤瓶形状的“pot”。饭店老板为笔者做了介绍。一种是阿拉伯人煮咖啡用的铜汤瓶,体积较大,也叫咖啡壶,目前在考利社区仍然有一些穆斯林家庭用它来熬制咖啡;一种是镀金的体积较小的铁汤瓶,虽然体积小,但是很重,拿放不是很方便,过去人们通常用它来熬制土耳其咖啡,现在几乎没有人使用。店老板还说,过去很多有钱人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尊贵和对客人的尊敬,选择用纯金或纯银制作的小汤瓶装咖啡招待客人。后来,由于纯金和纯银的汤瓶价格较贵,处于轻便、安全考虑,大家都使用铁、铜制的小汤瓶在火上熬咖啡。在这个饭店里还摆放了一种体积很大的玻璃汤瓶,大约有半人高。店老板说:“过去在夏季,大街小巷里总有商人背着这种大汤瓶叫卖冷饮料,现在没有人再干这个行当了。我搜集了一只汤瓶放在店里当工艺品。现在到了夏季,没人再喝这种瓶子装的饮料了,人们都爱吃冷饮汽车卖的冷饮。”谈及背着汤瓶叫卖饮料的场景,只有老年人还有记忆,一些中年人、青年人并没有见过。

由此可见,印巴穆斯林移民到英国牛津市后,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在与当地社会交往的频度与广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在英国存有70多年的印巴穆斯林汤瓶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淡出当地穆斯林的生活。

三、汤瓶民俗文化变迁的成因

导致印巴穆斯林社区汤瓶民俗文化发生变迁的原因很多,以下笔者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探讨汤瓶民俗文化在印巴穆斯林社区发生变迁的原因。

(一)外因

1.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的变迁

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刚来到英国的印巴穆斯林对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中青年印巴穆斯林感受着英国现代文明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舒适,很快主动放弃了国内传统的洗浴方式,接受了代表现代化的淋浴器等洗浴设备。谈及中青年一代放弃入厕后使用汤瓶冲洗的原因时,一些老年穆斯林讲,在国内,无论是工作单位还是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都设有供穆斯林洗的器具或者水管。而初来到英国的印巴穆斯林通常住在集体宿舍,宿舍条件差,没有独立的洗浴设备,无法保证大小便后及时洗涤,因此被迫放弃了传统的入厕后洗涤两便处的生活习惯。再者,一位在牛津市政府工作的人员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大量印巴穆斯林劳工移民到英国后,英国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针对印巴穆斯林的社会怨恨情绪。甚至在同一车间工作的英国劳工也对印巴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种族歧视严重。为了躲避同事的歧视,很多穆斯林劳工放弃了用汤瓶洗涤两便处的生活习惯。一位曾经在汽车加工厂工作过的老年巴基斯坦穆斯林说:“老年人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可以在人厕后用汤瓶清洁身体。但是青年一代融入到西方大社会当中去了,他们工作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大多是非穆斯林,如果他们在工作单位入厕后还使用汤瓶清洁,一旦被同事发现就会遭到冷眼和嘲讽。所以中青年印巴穆斯林在英国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主动放弃了国内的生活习惯。”另外,很多被采访的印巴穆斯林表示,移民到英国后,印巴穆斯林的子女很早就离开父母单独生活了。男孩子一般不上大学,他们接受基本教育后就到汽车、摩托车等工厂上班赚钱。女孩子和男孩子有所不同。愿意上学的女孩子都能够在英国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不愿意上学的很早就到纺织车间工作了。孩子们一旦离开家,无论去学校还是工厂,都离开了使用汤瓶洗涤两便处的生活环境。一位印巴穆斯林母亲讲,她的子女离开家后,入厕完洗不洗也没有人知道,长此以往,没有人督促,子女就放弃了家里的生活习惯。

2.自然环境的差异

据印巴移民穆斯林讲,巴基斯坦属于热带气候,气温普遍较高,降水比较稀少,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4以上。汤瓶体积小,用汤瓶洗浴不但卫生而且节约用水,因此,在巴基斯坦用汤瓶等容器装水清洗符合当地水资源紧缺的自然条件。然而,牛津市的年平均最高气温约为56华氏度,年平均最低气温约为42华氏度,牛津市的年降水量为642毫米,全年降水比较平均,水资源充足。当印巴穆斯林移民到英国牛津市后,不再受水资源匮乏的限制,他们逐渐放弃了用汤瓶装水清洁的生活习惯,改用淋浴器或者拿自来水管冲洗。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是汤瓶民俗文化发生变迁的原因之一。

(二)内因

除了以上外因导致汤瓶民俗文化发生变迁外,还有众多内因导致了印巴穆斯林汤瓶民俗文化的变迁,包括穆斯林个人的、文化教育程度、个人对《古兰经》的理解等。

1.的淡化

印巴穆斯林社区中央牛津清真寺的教长讲,《古兰经》强调穆斯林要讲究饮食、服饰、居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清洁卫生。例如在入厕后清洁在《古兰经》中就有相关规定。然而,一些印巴移民到英国后,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清洁习惯。有的印巴移民依然信仰伊斯兰教,也有的改信了其他宗教。伴随着生存空间的变迁,一部分印巴穆斯林的逐渐淡化。一位第二代印巴穆斯林告诉笔者:“我们家族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父亲60年代从巴基斯坦来到英国,5年后母亲也来了。父亲全天都在汽车工厂上班,在上班时间,甚至是主麻日,父亲从未被允许过做礼拜,其实回家后也很少礼拜。后来哥哥也来了,因学习不好就到父亲工作的工厂上班了。参加工作后,哥哥和同龄的其他印巴穆斯林子女天天混在一起。这群社会青年根本没有,天天抽烟喝酒,不礼拜,人厕后也不清洁,为此母亲非常生气。我出生在英国,母亲要求我每次入厕后洗浴,但是不强求我做礼拜。我没有读过《古兰经》,对伊斯兰教的认识都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在英国接受的学校教育。我有我自己对《古兰经》的理解,我信仰,但是我没有严格遵守教规。我不想纠缠自己是好穆斯林还是坏穆斯林,但是在家里我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入厕后清洁。当然他们总是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上完厕所不洗就跑掉了。就像我们在工作单位没有条件洗浴一样,孩子在英国幼儿园也没有条件人厕后洗浴。英国老师们也不大了解穆斯林孩子需要在人厕后清洁两便处的生活习惯。我想,第二、三代印巴穆斯林子女,在英国接受10到20年的西方文化的教育以后,会对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陌生。他们没有意识或者不会再坚持诸如在人厕后洗涤大小便处的宗教生活习惯了。”

2.对《古兰经》认知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伊斯兰法的渊源,是穆斯林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然而,不同国家的穆斯林对汤瓶这一实体的理解有所不同。笔者翻阅了几本汉语《古兰经》译本,在这些汉译《古兰经》里均没有穆斯林必须使用汤瓶进行洗浴的文字规定,但是在国内,一些清真寺对教民宣讲《古兰经》时,对如何使用汤瓶洗小净(即用净水按程序清洗身体的局部)却有细致入微的解释,甚至对用汤瓶洗浴的水量也做过规定。被采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无论妇女在家里礼拜,还是男人到清真寺礼拜,所有礼拜的穆斯林必须在礼拜前使用汤瓶洗小净是每个穆斯林礼拜前必须遵守的。中国穆斯林对汤瓶的使用仍然是严格的。

而牛津市考利印巴穆斯林社区的穆斯林对汤瓶的理解与中国穆斯林关于汤瓶的理解大相径庭。调查发现,大多数印巴穆斯林通过阿拉伯语版本和乌尔都语版本的《古兰经》了解伊斯兰教。他们从未读到过关于汤瓶与穆斯林礼拜发生关系的文字。他们认为汤瓶不应该和宗教发生联系,只要是干净的器具都可以用来装水清洁,因为《古兰经》只规定了作为穆斯林必须保持身体清洁,而对清洁身体所使用的容器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汤瓶不是穆斯林清洁的必要工具,用汤瓶洗涤并不能构成穆斯林普遍遵守的规则。由于印巴穆斯林居民对汤瓶的宗教用途没有概念,他们到达英国后放弃用汤瓶清洁的生活习惯也就不会产生负罪感。被采访的印巴穆斯林讲,来到英国后,不用汤瓶洗并不影响他们作为穆斯林的身份和自己的信仰。汤瓶只是为了个人讲卫生,没有宗教方面的规定,是否用汤瓶洗涤对穆斯林没有约束力,用不用都是个人的生活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对《古兰经》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汤瓶民俗文化的变迁。

一位出生在英国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说:“我没有读过《古兰经》,但是我病故的母亲曾经告诉我,没有读过《古兰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善事,对人要好。我出生在英国并且在英国长大,我已经彻底接受了西方洗浴文化。用淋浴器洗浴身体既方便又卫生,达到了清洁的目的。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出生在英国但是没有读过《古兰经》的穆斯林,他们入厕后几乎不使用汤瓶洗涤。有些穆斯林移民完全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从不礼拜。他们可以结婚、离婚几次,买肉也不去印巴穆斯林店,生活比较随意。”

3.受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程度

汤瓶民俗文化的传承是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层面的教育。印巴穆斯林移民到英国牛津市后,不打算回国的移民大都通过各种途径在考利社区购置了住房,并且陆续接来了自己的妻儿老小。通常,家里的成年男性都去汽车工厂参加工作,养家糊口,女性都留在家里照顾家中老老小小的饮食起居,包括对孩子的教育。被采访的印巴穆斯林妇女表示,移民到牛津市的妇女大多没有在国内接受过学校教育,也没有完整地读过《古兰经》,她们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多来自家族内部的言传身教,更谈不上对其子女进行系统的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教育了。此外,在英国的公立小学,印巴穆斯林学龄儿童大量接触西方文化,没有机会接受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也就是说,自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印巴穆斯林子女没有学习伊斯兰传统文化知识的条件和环境,也就无法系统了解伊斯兰文化当中诸如入厕后清洁的宗教规定。笔者的房东对出生在英国的第三代印巴穆斯林子女的伊斯兰文化教育问题十分担忧。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坚持每周二的下午5点给自己的孙子和孙女教授阿拉伯语,传授《古兰经》里的知识。孩子们每周二都坚持去老人家里学习阿拉伯语和《古兰经》,但是放学回家后,如果父母不在,孩子们入厕后仍然不用汤瓶洗。

四、结语

20世纪60年代,移民到英国牛津市考利社区的穆斯林带来了汤瓶传统民俗文化。然而,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对汤瓶传统民俗文化的经验和理解差异等内外因使得印巴穆斯林移民对西方便捷的生活文化理念产生了认同,印巴汤瓶传统民俗文化在英国发生了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穆斯林作为汤瓶民俗文化传承人逐渐离开人世,中青年以及下一代穆斯林逐渐放弃了汤瓶传统民俗文化,生存在牛津市印巴穆斯林社区的汤瓶传统民俗文化会渐渐消失。这里,笔者有必要特别指出,本文关于汤瓶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仅具有个案价值,不代表一般情况。据笔者了解,在国内外其他一些穆斯林社区,汤瓶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汪释:

①据汉典记载,汤瓶是一种煮茶水用的瓶,用铁、瓷或金、银制成。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汤瓶的记载,元代关汉卿《四春园》第三折谈到:“今日清早晨起来,烧的汤瓶儿热,开开这茶铺儿,看有甚么人来。”明朱有墩《柳摇金・诫风情》套曲:“想汤瓶是纸,如何煮茶?”《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迎春抱着银汤瓶,绣春拿着茶盒,走来上房,与月娘众人递茶。”关于汤瓶的来历,国内说法不一,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

②本文中的“印巴穆斯林”是指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国的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在印度,约有80%的居民信奉印度教,约有1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而在巴基斯坦约97%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本文的研究对象仅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移民。

③牛津郡(Oxfordshire)是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郡。牛津郡下辖5个行政区(非都市郡区):牛津、查韦尔(Cherwell)、南牛津郡(South Oxfordshire)、白马谷(Vale 0f White Horse)、西牛津郡(WestOxfordshire),其中牛津市是英国英格兰东南区域牛津郡的行政总部。据2006年人口普查,牛津市拥有149 100人口,按人口计算,牛津市是第一大也是唯――个城市、自治市镇。

参考文献:

[1]丁超,解读回族为何把汤瓶作为“清真”图案[EB/OL],搜狐网,2008―01一13,(http://travel,sohu,com/20080113/n254626127,shtml);回族舞蹈《汤瓶舞》[EB/OL],2009―08―31,(http://www,56,com/u39/v―NDYxMjE3MDg,html);回族武术汤瓶功[EB/OL],中国清真网,2009-06-26,(http://www,musilin,net,cn/zhuanti/2009/0626/article_3866,html)

[2]虎有泽,冯瑞,解读西北回族汤瓶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1);丁一波,汤瓶的来历不平凡[J],中国穆斯林,2001(1).

[3]姜克银,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J],民族研究,2010(6).

上一篇:试论回族的婚姻伦理观及其近代变革 下一篇:Study on PMIPV6-based Network Localized M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