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昏迷:辨明病因再施救

时间:2022-09-21 02:08:10

昏迷是糖尿病人最凶险的急症之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一旦抢救不及时,昏迷时间过久(超过6小时),就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導致糖尿病人昏迷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糖尿病相关性昏迷(如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等)和由并发症引起的昏迷(如脑中风等)。昏迷的病因不同,其救治手段也不一样,因此,对于昏迷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先辨明病因,再实施抢救。

糖尿病昏迷的类型及其特点

1 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发生的一种急症,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低血糖的常见诱因有:①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②注射胰岛素以后,没有及时进餐或进食量过少;③运动量增加,但没有相应增加进食量或减少药量;④经过治疗,体内高糖毒性被解除、患者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得以改善,但没有及时调低胰岛素用量。

低血糖昏迷发生之前,多数病人都有先兆表现: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头昏、眼花、冒冷汗、虚弱无力或是言语行为反常。此时,如果患者身边有血糖仪,应立即检测血糖,确定是低血糖以后,立即进食甜食(或甜饮料)。如果身边没有血糖仪,但病人具备上述诱因及先兆症状,也可先按低血糖处理,倘若病人症状逐渐缓解,说明就是低血糖,若症状无缓解,则应迅速将病人转送医院救治。

2 酮症酸中毒昏迷

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随着酸中毒的进一步加重,患者会出现头晕、烦躁、嗜睡、深大呼吸,继而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而陷入昏迷。

導致酮症酸中毒的原因有:①糖尿病人擅自停用胰岛素或减量过快;②并发各种急、慢性感染;③处于应激状态(如外伤、手术与分娩、妊娠以及急性心梗及脑卒中等);④饮食失调:暴饮暴食、酗酒过度等。

凡具备上述诱因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意识障碍,尤其是呼吸深快且呼气带有烂苹果味时,应高度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过化验血糖和尿常规(尿酮体呈阳性)便可确诊。

3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该病多见于老年人,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50%,远远高于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以严重脱水症状(如烦渴、多饮、皮肤黏膜干燥、眼球凹陷等等)及神经精神症状(如神智恍惚、嗜睡、定向力障碍、幻听幻视、肢体抽搐、偏瘫、失语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血糖及血浆渗透压均显著升高,而尿酮体检查多为阴性。

本病诱因主要有:①各种应激因素,如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急性胰腺炎、外伤、手术等等;②摄水不足: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缺水也不感觉口渴,主动摄水不足;③失水过多:急性胃肠炎導致呕吐及腹泻,大量利尿但没及时补充水分;④大量输入葡萄糖;⑤药物因素:如服用糖类皮质激素等升血糖药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约2/3的本病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微症状,加之患者患者往往神经精神症状比较突出,因此,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警惕。

4 乳酸性酸中毒昏迷

与前面三种类型的昏迷相比,本病较为少见,但也不可忽视。该病多见于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是由于过量服用双胍类(主要是苯乙双胍)药物引起。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对肌肉内乳酸的氧化以及肝糖原异生均有抑制作用,而且由于肾功能不好,影响乳酸排泄,致使血液中乳酸过多积聚,引起中毒。早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逐渐发展到呼吸深大、皮肤潮红、烦躁不安,以至发生昏迷。化验检查:血乳酸增高(≥5.0mmol/L),血pH值≤7.35。

糖尿病昏迷的急救要点

糖尿病患者发生昏迷时,若不及时抢救,很可能有生命危险,救治应争分夺秒,但有几点需要注意:

1 先辨别昏迷的病因,尤其是先要把“低血糖性昏迷”和“高血糖性昏迷”区分开来。一般来讲,“低血糖性昏迷”者往往全身肌力瘫软,皮肤潮湿,体温下降而呼吸平稳,呼吸无特殊气味;而“高血糖性昏迷”的病人,则见呼吸深而快,口渴,皮肤及口唇干燥,呼出气体似有苹果味。当然,最简便、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检测血糖。

2 当一时无法判断出糖尿病患者昏迷的原因时,暂时不要喂食糖水或甜点,因为高血糖与低血糖两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的治法是完全相反的。

3 如果患者意识尚清并能吞咽,可给低血糖患者喝甜水或吃糖块、甜糕点之类的食品;给高血糖者喝点加盐的白开水等。

4 若患者意识已经丧失,应将病人放平,头侧向一边,解开衣领,以保证其呼吸道通畅,并立即与急救中心联系,迅速送至医院抢救。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既可能是低血糖引起,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所以,在昏迷原因没搞清楚时不要随便给病人喂食糖水,以免加重病情。而且给意识不清的病人喂糖水容易造成呛咳甚至窒息。

上一篇:MRSA 第7期 下一篇:抗生素联合使用有“雷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