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译市场现状看目前的口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1 01:09:23

从口译市场现状看目前的口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基于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看法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传统口译教学主要在心理压力和言外知识的培训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提出了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面向市场的“准译员”。

关键词:职业口译员;口译教学;言外知识;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24-02

口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与国家的国情和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口译的教学模式也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市场的需求与变化。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仍难以满足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口译市场现状分析目前口译教学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方案。

一、口译教学理念的发展沿革

自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的口译教学机构在日内瓦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成立以来,口译教学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史,口译教学从最初的培训课程发展成为今天的专业课程。在西方,早期的口译教学理念以译员的直觉和经验为基础,采用学徒式培训方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口译教学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西方口译研究追求科学范式的背景下,口译教学研究也开始探索“科学”理念,形成了以口译认知处理过程和口译技能分解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在中国,口译教学理念在近年经历了从“专题型教学”到“技能型教学”的转变,“专题型教学”关注的是口译的专题内容及其口译表达;“技能型教学”关注的是口译的技巧,如听辨理解和口译笔记等。近年来,随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等系统翻译学科建制的成立,专业口译教学在中国有了迅猛发展[1]。

但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技能型教学”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最近几年中国的口译市场蓬勃发展,口译职业化不断加快,这对我们口译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职业口译员的能力构成

许多研究者认为,职业口译员的“口译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和口译技巧[2,3]。“双语能力”指译员两种工作语言的水平和能力,主要指源语听辨理解能力和目标语表达能力。“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口译技巧”包括听辨理解、逻辑分析和整合、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口译转换、口译表达等方面的技巧。除此之外,职业口译员的表现还会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译员的心理素质,承受压力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口译教学与实践,我们深知,中国目前的口译教学在培养“口译技巧”以及“双语能力”方面已经有比较成型的较为科学的培训体系和方法;但比较而言,在“言外知识”培养以及非语言因素应对训练方面相对落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了解资深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的一些看法。调查结果(6位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资深口译员的反馈)显示,“专业知识”的匮乏与非语言因素(压力)被一致认为是职业译员的最大挑战,也是职业口译员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以下将着重从这两点分析职业口译员的能力构成以及当前口译教学模式在这两方面能力培养的欠缺与不足。

1.职业口译员的心理素质。焦虑是在口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的一种心理现象,由焦虑所引发的听力障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口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听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声音进行识别、理解、加工连接、记忆储存等一系列的解码处置,才能使声音转换为具有特定意义的信息。因此,由于听不懂而焦虑和急躁是一种相当普遍和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听不懂与焦虑状态互为因果,对口译活动产生负面影响[4]。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译员顺利产出译文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且它极大地影响译文产出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问题引起了职业译员极大重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译员表示压力是影响他们译文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作为一种非语言因素,往往在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当中被忽视。这种模式仍然把口译作为一种“单打独斗“的智力工作,学生的压力仅仅来自于语言与技能的欠缺,忽视了非语言智力因素对口译的影响。

2.职业口译员的言外知识。言外知识往往包括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特定主题的专业知识和口译现场的场合知识;狭义上也指“专业技能”,即使专家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任务中有持续优秀表现的一整套认知资源和能力,而“专家”则指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任务中有持续优秀表现的个体。根据已有文献,专家译员和新手的口译专业技能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别,包括:知识的组织方式、口译技巧和策略、信息处理方式,乃至于认知神经基础等;一些研究者使用“新手/专家比较范式”,发现专家译员和新手在口译技巧和策略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5]。因此,言外知识的积累在口译教学发展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所以几乎所有口译教学课程都是以“专题”进行。但是很可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目前口译教学所用的“专题素材”过于浅显,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对职业口译员“专家”层面的要求。就资深职业译员对口译行业与相关口译教学的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口译员们选择会议频率最高的行业包括“信息通讯”、“金融”、“医药”和“化工”,而难度最大的行业是“通讯技术”“医药”和“法律”。绝大多数的职业译员认为:目前的口译专题教学与“口译职业所需能力相脱节”,“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或“语料过于理论以及理想化”。

三、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根据传统口译教学难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结合着对资深译员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最早由N.S.Prabhu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总的来说,任务型教学法是指运用一些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它关注语言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语言技能的提高。最近几年,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译教学当中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为口译教学的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分层进行。“任务前”主要设定口译场景,进行发言人-译员-听众角色的分配,由教师选定主题和素材进行模拟会议,“任务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口译任务,然后在“任务后”接受听众的评价。职业口译的特点使得任务型教学法更适合口译的教学[6]。相比传统教学,任务型教学口译更能还原口译任务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能够模拟职业口译员面临的压力,迫使学生独立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将口译过程内化,提高了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这也是成为合格职业口译员的必然要求。

2.课程设置与语料选择。根据一些学者对口译教学语料库以及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MTI口译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网络资源,或是基于分类明确的语料库,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贸易、教育、科技、农业、旅游、医疗卫生、核能科技等专题。这种教学资源的选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与目前口译市场有一定的脱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目前口译市场对职业译员“专业知识”有更细、更深的划分要求,往往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市场行情、技术发展与产业现状。而且,会议往往有一定的集中性,会议频率较高、难度较大的专业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域,比如“信息通讯”、“能源化工”、“医疗”、“法律”和“金融”。而传统口译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没有触及“高精尖”的行业知识,只是泛泛而谈,点到即止。关于口译教学的教学材料的选择,一些译员提出的“国外专业公开课”、“口译会场录音材料”或当地“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应该成为口译教学资源的首选;而教学素材应该以突出专业性和真实性为主,避免理论性太强和过于书面化的材料。因此,“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应该充分面向市场,在语料与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专业性,现场性”的特点。

总之,基于对职业口译员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了我国传统口译教学与口译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并实施了任务型教学法,结合真实的专业语料,提高了学生使用言外知识的能力以及口译实践中的心理承压能力,初步探索了一个市场定向并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力: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

[2]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01,(3).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4]龚龙生.心理压力对口译解码过程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5]Ericsson,A.Expertise in interpreting:An expert-performance perspective[J].Interpreting.2001,(2).

[6]文军,刘威.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7,(4).

上一篇:海军初级预选士官院校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警惕“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