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11 04:49:13

口译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口译课程的设置须目标明确、特点鲜明。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材选编、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口译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应用型高校口译教学要结合市场需求、立足根本、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关键词】口译教学 模式 初探

为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急剧上升的需求,国家加大了对口译人才的培养力度。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口译课纳入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要求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以求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的设置必须目标明确、特点鲜明。但实际上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都是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使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和评估手段等,既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性,也没有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不足与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 明确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培养目标

近年来,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成多样化趋势,既需要高端的专业口译,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同时也需要中低端的陪同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根据非官方的从业人员统计,全国能够从事同声传译的高端人才不超过500人,更多的是能从事各种会议交传和一般际活动的联络陪同译员。因此,结合市场需求、并立足根本,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双语思维、转换能力和口译技能,能够从事一般性会议口译、陪同翻译、商务接待及谈判、涉外导游等口译工作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2 优化课程设置,提倡课外模拟实训、实习、实践

笔者根据齐艳教授(2011)对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应用型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关的语言提高和百科知识学习的选修课,如高级口语课、高级听力课、语篇分析课等。第六学期的基础口译建议以技能教学为主,包括口译记忆、口译笔记、数字传译、困境应对等,第七学期的高级口译则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以联络陪同口译和简单的专题口译为主,内容可涉及致辞、旅游、外贸、风俗、教育、文化等。同时各学校可立足湖北,充分发挥地域特色,结合各自优势专业及资源,尝试构建“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教育”等课程模式。

3 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刘和平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编写或选择教材”(2005:104),照搬普通高校的口译教材在应用型高校使用是行不通的。目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教材主要四种模式:以专题为主线的北外模式和上外模式、以技能为主线的广外模式和厦大模式(何妍,2011)。无论哪种模式,这些教材的难度较高、专业性较强,且教材内容较书面化,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使用起来有很强的“挫败感”。

4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

口译训练到底是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还是提高语言技能为主?仲伟合教授(2007)认为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陈菁(1997)认为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口译教学的内容之一,但不是重点。Gile(1995)认为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必须已经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知识(A语与B语),且知识积累丰富,掌握口译的基本原则及技巧。因此应用型本科英语口译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视觉化、定位法、逻辑线索法等提高短时记忆,通过纵向阶梯式结构、结构松散多分行、少字多画多符号等原则的把握来提高口译笔记,通过“数级”转换、繁杂零琐数字的练习提高数字口译技巧,通过“张口说三道四”法提高公众演讲技巧进行演练等。除了通过强化听译和阅读训练来提高双语转换能力以外,学生还应当在平时加强英汉对比研究的学习,了解汉英分别为分析语和综合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同时还要进行汉英翻译技巧的学习,如:增译、省译、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等。

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方面探讨了口译教学的优化策略,并提出口译教学要结合市场需求、立足根本、优化模式,以期提高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菁. 口译教学应如何体现口译的特点[J]. 中国翻译,1997.6

2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3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

4 齐艳等. 由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看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5 仲伟合.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上一篇:高中数学价值的研究 下一篇:谈如何在化学课堂渗透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