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译认证(考试)中看口译教学

时间:2022-07-16 12:29:43

从口译认证(考试)中看口译教学

摘要:随着“全国翻译专业(水平)考试”的诞生,中国掀起了一场“口译”狂潮,同时它也给社会和考生带来了盲目性,影响了口译行业及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这给我们高校口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校口译教学的提升也将有利于口译行业和市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口译考试 口译教学 存在问题

经人事部批准,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的“全国翻译专业(水平)考试”(简称CATTI)应用而生,并于2003年12月在北京、上海、广州举行了首届考试。随后在全国范围类掀起了一场“口译”狂潮。每年,全国各地报考的人数几乎近疯狂地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日益蓬勃向上,经济的开放性日益增强,使得跨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全国各地对口译人员要求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度上升。而CATTI的考试本身也纳入了国家人事部的职称考核制度中。这使得CATTI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它已在无形中成为了市场的“指挥棒”。使得有志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但在这种“狂潮”中我们应该显得理智些,应当看到CATTI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1、CATTI存在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影响

1.1作为一种职称认证考试,考试本身未涉及职业道德这一重要的内容。

CATTI考试是国内同类考试中最具权威的,其内容侧重对报考人技能的考验,以及考试内容的现场模拟性和实用性即考试内容所涉及的广泛性。其内容的确比起其它同类考试如教育部与北外所推出的口译考试、上海市的口译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三者却无实质性的区别。而口译作为一种职业。除了要有扎实而广泛的知识外,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道德素质也是用人单位考核评估口译人员的要素之一。诚然。有些人辩驳到,即使考试中出现有关“译者行为准则”也只有落得“形式主义”之名,毕竟,译者的职业操守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但是,包含有职业道德考察的考试至少会使考生意识到其重要性,而且也符合CATTI考试的实质――职业认证考试。而现阶段的CATFI似乎并未提及职业道德素质。这样一来,我国职业口译群体将会有缺乏行业规范化的趋势,而CATTI的考试也势必会失去其应有的权威。

1.2 CATTI考试的社会影响。

CATTI以其在业内外所具有的权威性,使其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为的指导性。它不仅反映出市场对此领域的要求。还折射出社会群体的反应。在CATTI考试的报名事项中给出了报考相应级别考试的能力要求,如二级口译考试中要求“掌握8000个以上的词汇,了解中国和英美国家概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双语互译能力。建议具有英语系研究生水平以上的人事报考”。而在实际报考人中,大多数人怀着从众心态盲目地报考。甚至有些从国外回来的全职太太们也跃跃欲试。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她们仅仅凭借在国外的生活经验及无障碍的语言交际,把CATTI当作一种打发无趣生活的调剂品。此外,考生的盲目性加上CATTI本身的难度性,使得每年报考人数与通过率成反比趋势。换而言之,报考人数在剧增而通过率却缓慢地爬行或停止不前。这样一个结果势必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2、口译教学的难点及盲点

要解决口译行业领域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CATTI考试,我们可以从口译的教学改进中找到办法。在增进高校口译教学的指导下,有关口译考试的市场势必会有一系列新的整合活动,将大大地提高口译培训机构的质量来与大学等教育政府机构的培训班进行竞争。同时,国家正统的教育机构是输出合格口译人员的主要地点,而高校口译教学工作的进步会直接提升口译这一行业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口译教学是提高口译行业素质的关键。

目前,我国口译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尽快解决这些难点和盲点。

2.1中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尚未走入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轨道。

首先高校口译教学规模太小,学科定位不科学,而且课程设置不科学:分工不细,专业化程度低,选取教材不够广泛,学生缺乏实习机会。高校本科教育应是重视实践的一个阶段,这是其同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不同。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校应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生口译方面的专业化训练,应该把口译当成一门基础课贯穿到外语专业的整个过程中,同时,把它当成一门有挑战性的选修课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培养有潜质的口译工作者。专业化不强还体现在所学内容分工上不够细化,过于笼统。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有的大学和机构根据职业目标将口译专业进行分类,有法庭口译、陪同口译、会议口译、医学口译和技术口译;加州大学有法律口译和医学口译;蒙院有文科口笔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和社区口译;巴黎高翻学校只培养会议口译。这种做法突出了目的领域的专业性。其次,国内的口译教程缺乏广泛性,所以,口译材料的选择应多样化,使学生熟悉各种语音语调,增强他们的语言适应和理解能力。再次,不同的文体差异在口译材料中未有所体现。口译虽是口头表达为主,但是涉及的领域广、接触的人员多,不仅有文学、艺术方面的,而且政论、演讲、经贸、广告等方面都会遇到,故选择口译材料时必须兼顾不同文体的差异,以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口译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没有统一性和固定性,因此,任何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都可以成为口译的教程。最后,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没有真正的“上战场”的机会,有点“养兵千日,无用兵之时”的遗憾。

2.2 口译教学中的“领头羊”――教师的素质问题也不可小视。

很多高校口译教师本身就缺乏口译实战经验,使得教学犹如纸上谈兵。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聘用外教和有经验的兼职教师来弥补我们口译教学的不足之处。

2.3对学生的挑选。

口译工作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潜力要求,换而言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口译人员,也不是每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一些能力如良好的听力、清晰的发音、敏锐的反应力、特殊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些能力都不是靠后天培养所能完善的。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好的口译苗子,同时,在对待其他学生时,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尽量挖掘他们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要有松有弛。同时,在口译的理论教学部分我们应该加上口译工作的职业规范和译员道德素质的部分。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和培养好的口译人员。

口译认证的兴起给社会和有关个人及我们的口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相信,在口译教学提高的同时,它将带动整个口译行业的规范化和职业化,也将有效地推动相应市场的一系列的整合和调整。

上一篇: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与考试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