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性”教学

时间:2022-09-21 12:14:43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性”教学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时,启发性原则也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教学原则之一,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为什么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呢?我们进行教学,都有极其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当前我国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性教学,才能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启发性教学法呢?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1)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启”字上下工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首先从三角形定义开始:“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连结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提出问题1:无论怎样大小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实验:截三条长分别为4厘米、5厘米、13厘米的木棍,看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发现不能组成三角形。提出问题2: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满足什么条件呢?让学生自己画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连接AB,AC,BC,测量三条线段的长度,比较任意两条之和与第三条的大小关系。并回答这个结果可用什么公理来说明。就这样,教师不断设疑、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2)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些潮水般的知识仅靠教师的传授已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而且当今需要的是创造性、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抓能力培养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一番工夫,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从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

例如,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先复习经过线段外一点怎样画一条线段的垂线(垂足不在线段上),再由学生自己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过锐角顶点。画高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发现必须作对边的延长线,至于应向哪个方向延长,等学生画出图形后,自己总结规律,从而总结出画钝角三角形高的方法。

这样,经过层层的启发、讨论、分析、归纳,让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的位置上的区别,掌握高的画法,使学生既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3)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思想过程,它涉及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应用、保持、迁移等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授分解因式的步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解因式的三种方法,先复习这三种方法的运用,然后练习分解因式:4×4-16x?+16x?先分析发现,此多项式三项有公因式4x?即可提公因式,同时,此多项式也可写成(2x?)?-2x2x?04x+(4x)?,则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两种方法都可以分解,安排两组学生用提公因式法,另两组学生用公式法,比较结果,用提公因式法的同学基本上都正确,而用公式法的多数同学则出现(2x?-4x)?或2x(x-2)?这样的错误结果。让学生比较,自己归纳出结论:因式分解时,首先应考虑提公因式法。

通过如此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学生智力在这样点点滴滴、步步为营的启发过程中而得到发展。

当然,要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整个体系,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还要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启发性教学原则。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下一篇:在物理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