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感受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16 12:04:47

试论“感受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感受”在生理学上是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汉语字典的解释是:体会、感想。“感觉”在生理学上是指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汉语字典的解释是:觉得、认为。由此可见,我们的“感受”往往是因“感觉”而触发。我们感觉到的信息越丰富,我们的感受越充沛。

人们在谈论到“感觉”的时候,往往觉得它是“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在笔者看来,感觉恰好是最真实的。例如,你不喜欢吃芹菜,是因为芹菜给你的那种感觉……种种感觉叠加起来正是体现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感受。法国新达达主义艺术家伊夫·克莱茵就认为:“感觉是世界最好的资本”。我们的感受可能来源于你听到的一首乐曲、阅读到的几行字,或者是观赏的一段舞蹈,或是人生的一段经历……面对种种的刺激来源和由此生发出的种种体会,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储备起来,比如像我们使用电脑,看见有用东西必须存储一下以后才方便提取。只有这样,在应对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才能迅速提取和运用我们的感觉,使之成为我们的创意来源。笔者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的课例《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的导入就是一个范例。下面就是部分课堂实录。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是《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罗丹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这句话你们相信吗?可我不信,所以现在我想验证它。

实验情景:老师拿出一个鸡蛋,问学生:这是什么?并且连问三遍。(学生一般会回答:这是鸡蛋)

老师小结:事实证明,我们真的缺少那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是鸡蛋,这是一个戴眼镜的女教师手里拿着的一个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的鸡蛋……无论你描述的怎样的天花乱坠,可事实上我们忽略了,它同时也是一个椭圆体:它有形体有色彩,有明暗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四种主要美术鉴赏,正是要帮助同学们找回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用一个“试验”导入课题新颖别致,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强化了美术学科语言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很多老师认为用实物“鸡蛋”导入课题很有意思。其实我的教学灵感来自于一本书——《大学美术》(黄宗贤、吴永强、陶晶编著)。在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形的鉴赏力首先意味着对形的纯粹认知,这就要求我们摆脱概念,而对形予以直接的关照。比如,把一个椭圆体真正看成一个椭圆体而不是把它当成鸡蛋,把一个圆形就当成一个圆形而不是太阳。反之当我们看到鸡蛋或太阳时,先别忙着把它们诊断为鸡蛋和太阳,而应该暂时让它们以自身的形状反映给我们看。

初读这段文字,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时就思考着应该怎样来衍化其中的内容。由于储备了思考和体会,所以在设计《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的导入时灵感突现,于是我结合罗丹的名言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实验。

当然对于这句话我还有自己更深的理解,其中的观点我用在中国画的欣赏中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见下图)。

我尝试通过三次看似简单的追问,重新建构了同学们对中国画作品中“形”的认识。第一次问:看见了什么——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第二次问:看见了什么——看见了点、看见了线;第三次问:看见了什么——还是看见了山,看见了水。正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通过三次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同时三次提问与回答的过程其实也与我们欣赏的过程吻合,让学生领悟到面对一件作品首先是表象的感知,然后是美术语言的感受,最后欣赏升华为情境交融的新意象。

由上可见,“感受”是我们宝贵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我们对待感觉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还应该会别出心裁地运用,以及进一步地创造。“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和实践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