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政府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21 12:08:33

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政府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是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社会性动态文化活动。政府开展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开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新城乡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本文通过考察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对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的扶持,比如:提供给各社区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资金、开发保护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从中得出政府行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人才相对缺乏、城乡文化市场管理相对薄弱、政府文化工作缺乏长效机制的面貌的现状。本人认为政府行为存在这些不足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经济落后

一定的文化必然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成的。改革开放30年来,从整体上看,各地地区经济、城乡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这对于一些地区的城乡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影响很大。有些经济落后地区造成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造成了城乡经济的相对落后,成为制约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经济因素。

(1) 城乡经济相对落后

目前,滕州市大多数乡村传统农业经济由于农业投资高农产品价格低廉而难以为继,商品农业经济还未确立,特色产品远未开发,青年农民大多出外务工,城乡土地大多由老人经营,农民工的低工资和农产品的低价格共同导致了城乡经济落后。

(2) 政府对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

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公有性和教化性,决定了政府是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投资者。但由于上级拨款有限,地方财政困难,城乡数量巨大,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需求太高,滕州人民政府尽管作出了巨大努力,滕州市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却依然明显不足。政府对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3) 政府动员社会投资努力不够

社会对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投资包括金钱投入和物资投入,其投入主体应该是城乡的农民群众,其投入方式应该多样化。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所需除一定金钱外,还包括大量实物器材。这些实物器材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加工制作而成。滕州市大多社区、乡镇政府在动员社会投资中,过分注重金钱投入而忽略了物资投入,没有人尽其力、物尽其材,只有少量乡镇政府做到了这一点,总体上来说是政府动员社会投资工作没有做到家,工作过粗,努力不够。

2 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体制的局限

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是我国当前很多问题的最终症结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局限日益明显,二元文化结构使城市文化和城乡文化截然分离各自发展,城市日益“阳春白雪”,而城乡日益“下里巴人”,二元文化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重城市,轻城乡”,这是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滞后性体制原因的根本所在。

(1)城乡二元文化体制不合理

城乡文化本为一体,而在现实政策、方针、制度建设上却是城乡彼此分离区别对待。比如,在最有决定意义的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分布于城乡之间的投入极不平衡,城乡投入之比悬殊过大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很难科学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城乡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呈现出了“二元性”的特征,在城市,文化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为了与国际文化发展接轨,在所有制形式、文化管理、用人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都基本消除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弊端,使城市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而在城乡,由于政府的漠视,加上权属不清、管理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2)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未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

经济、政治、文化本为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反过来又为经济政治服务。政府可以借助媒体,将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搬上电视,用墨子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不失为政治宣传之有效途径。将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开展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

3 思想认识误区

党从十七大就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也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人口众多,农业、城乡和农民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才有可能真正抓好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但是,从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现状看,干部与群众却都明显存在着认识误区。

(1)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误区

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处在基层的领导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认识上往往有偏差,指导思想上重经济、轻文化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而城乡经济的发展才是硬任务、硬道理,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因此尽管口头也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这客观上也促使一些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了文化建设。

(2)基层群众思想认识误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一切活动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不例外。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农民群众总认为是“破鞋旧套子”,再开展还是以前的旧模样,没有新鲜感,不刺激。更多群众是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缺乏了解,思想消极,总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浪费钱财,没有益处,闲了还不如歇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已经不重视群众文化活动了。

4社会原因

(1)城乡社会发展层次较低

经济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需求是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城乡农民群众在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中表现不太踊跃,参与的积极性不太高,说明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未达到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建设还未搞上去。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热情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所有活动几乎都围绕着挣钱而展开。一提起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就想着如何借此机会赚钱,怎样才能在活动前后及活动中开创一条致富路,他们盼着别人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更多的人,目的是借此机会赚取更多钱财,却根本不考虑自己如何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这样,大家的心理造成的合力共同导致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的不足。城乡社会发展层次低影响了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城乡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种田和简单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农民劳动效率提高,城乡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使得城乡群众文化建设失去了最重要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逐步转变,农业经济的比重日益下降,大量农民纷纷离开城乡涌向城市,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缺失。这些外出人员基本是青壮劳力,他们既是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又是城乡中最渴求文化知识的群体。他们的外出,使得城乡格外冷清,城乡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很难开展。另外,青壮年的大量外出打工也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上一篇: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下一篇:我是教师,我也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