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师,我也是家长

时间:2022-05-03 12:43:01

我是教师,我也是家长

摘 要: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教的经历来看,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尤其是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是影响农村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影响是最早、最直接、最关键的。

关键词: 责任心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赋予孩子责任感;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促使孩子协调好学习与休息之间的关系;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要时时事事肯定孩子的努力;多与孩子交流,多听听他的想法;有义务、有责任主动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整装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

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一线教师、班主任,我担任“家长”这个主要角色。由于有特殊的双重身份,我们在如何结合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多作思考,时常为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头疼,也苦于没有分身术,无法同时当好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致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谈谈看法。

我们常常说学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赋予过孩子责任,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事事包办,或者觉得孩子太小,不能给他们太多负担。有的家长不但从不让孩子干家务,甚至连饭菜都端到面前。正是这样才降低了孩子的积极性。实际上孩子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很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完成一些任务。日常家庭中的一些事务,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并不吝于表扬,让孩子有成就感,培养家庭责任感。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学生有了学习动力,自然就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离学习进步还会远吗?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不做;学生能学着做的事,家长不做。孩子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应该培养自立能力。比如在学校遇到麻烦,让学生自己找老师解决,特殊情况家长再出面。让学生学会和老师沟通,这样才不会出现学生有了问题不敢找老师问的情况。

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要让孩子尽早接触社会,并且利用每一个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我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品德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亲身体会。

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学会休息和调整。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争强好胜是孩子成长的三大要素。因为孩子年龄小,天性好玩,在这方面就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机动时间去玩和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孩子每天要上六节课,非常辛苦,每周回家都很累。在这方面,家长一是为他做好各种后勤服务工作,补充营养,帮他解乏;二是教他学会休息和调整。比如听听音乐,闭目养养神、轻松活动一会儿,等等。等疲惫过后马上是一个智力的高峰,在这个时段内,再要求他完成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在不影响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最好要掌握一技之长,这是用他的勤奋换来的一技之长。换句话说,他是用现在的痛苦换取将来的幸福,现在少玩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多玩。这种意识的形成,家长起到一定的作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当儿子有一点点的进步时,我都会及时表扬他,让他有成就感,促使他再接再厉;若他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回到家垂头丧气,我总是给他安慰,鼓励他下次争取考得好些,而不是一味指责批评他,也不拿他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相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身上的发光点,只有不断地鼓励孩子,发掘孩子的优点,孩子才会有自信。若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一点点的过错就责骂甚至动粗,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卑,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我们还应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做他成长道路中的伴侣,陪他一起哭,一起笑。让他说说一些同学的优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让他说说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困惑。并且当他的大朋友,帮他弥补不足,排解烦恼。

另外,还要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孩子的一些缺点和优点,家长要及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反映,尽快达成共识,以便及时纠正缺点,放大优点。有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将孩子的点点滴滴向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我们不要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才去学校,找老师,那样“亡羊补牢”,既费时又费力。“天晴改水路”,我们要预见、发现一切可能发生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把它们扼杀在萌芽状态。

如果说孩子的成功是人一生最大的成功的话,那么家长这项事业就是一项关系自身幸福及子孙幸福的宏伟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因此,要想孩子安全、健康地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更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只有家校携手,才能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上一篇: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政府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浅析中职美术课堂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