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时间:2022-09-21 11:55:2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摘要】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市场经济运作依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正处在经济改革和转轨时期,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也才十几年的时间,公司制企业建立的时间很短,公司治理结构还处在探索和完善的阶段,需规范和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提出了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应当规范和完善公司董事及监事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严惩证券市场犯罪行为等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一、前言

在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成的。在整个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则占绝对控股地位。

我国上市公司正处于企业改革前沿,如何提高公司业绩及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成为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保证。作为企业的控制体系和机制,公司治理一方面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为此激励董事会和管理层,另一方面可提供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企业利用资源实现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以竞争为主线,实现外在制度的安排。内部治理结构以产权为主线,实现事前监督而设计的内在制度的安排,主要研究公司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利和责任关系。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一)股权结构分配不合理

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身决定了公司治理风险的出现,股权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是产生公司治理风险的首要原因。公司股权高度分散,高层管理者将无法按照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谨慎从业,引起道德风险导致股东目的无法实现。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高或一股独大,易于出现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1.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

据统计,在国内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最高持股比例高达84%以上,在40%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东持股超过50%,大股东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压倒大部分,大多数法人股东都是国有控股的。在上市公司中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是典型的“一股独大”现象。这种现象肯定不能适应我国国企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和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2.大股东直接干预公司治理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很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其中小股东在公司控制权分配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中小股东无法对公司进行治理。公司所有的治理受到大股东直接地干预,而企业却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制衡大股东的制度,从而无法摆脱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

(二)外部董事与监事欠缺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内部董事和内部监事都可进行相互的沟通,但是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只能利用会议来沟通,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人数的增加,应增加中国百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频率及效率,可事实并非完美。解决增加外部人比例这一问题后,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还需大大提高各董事们的勤勉程度。

(三)监事会的作用得不到切实发挥

在现代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中,监事会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部门,它关系到公司内部权力的平衡、公司业务的良性发展以及股东利益的保护。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公司监事会的具体职权,但没有给予充足的法律保障手段去行使这些法定职权,对具体的监督措施缺乏相应的规定。

监事会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运用规则和理性对被监督者的行为做出客观和公正的判断与评价,也才能有效地实施监督。而我国的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规定中,明显缺乏对保证监事会独立性的制度设置。首先,许多监事与公司或公司的决策者、经营者实际上仍存在着一种隶属关系,这使得监事无法客观公正的行使监督权;其次,监事会成员作为公司的职工,受到劳动合同的影响,公正的监督可能导致失去工作;再次,监事会成员通常不是专职,没有专门的办事机构,行使监督权的必要经费还依赖于公司财务,经常缺乏经费上的保证。

(四)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如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诉讼机制不强大,无法形成法律的约束力,监事会和董事会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体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等,使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职期间对自己毫无约束力,任意消费,挪用公款等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上市公司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浪费。

经理层人员报酬结构形式单一,比例较低,不足0.025%,股权激励计划中持股量小。大多数公司实行月薪制,只有少数公司实行年薪制。我国的激励机制是基本工资加上一定的奖金,造成经理层的收入结构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希望,最终导致经理层收入结构不合理。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完善监管部门对我国公司治理的措施

1.完善任命机制、建立资格认定制度。对于监事提名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由董事会或经理提名监事的情况出现,严格要求监事必须具备法律、财会等相关方面专业的知识,其中监事会中至少有一人具备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资格。

2.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监事会的职权。在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监事会的权职,监事会必须有充分的检查权;对相关违规行为的调查权;对公司财务的审核权;对董事、经理解聘的建议权等。

3.改善公司人员结构,增强独立性。原有企业中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等组成的内部监事的现象将彻底改变,建议设立外部监事,用来增强监事会执行监督职能的客观、独立和公正。

(二)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

公司治理制度和原则是整治公司机制的基础保障。在规范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的同时,也要制定治理一些制度及原则。

1.制定股东大会制度。必须落实股东大会的职权,分别为选择董事、监事和进行公司重大决策的各项职权,建立对股东大会及大股东的制衡机制,避免股东大会超出法定权限干预董事会及经理的正常经营活动的状况。

2.规范、完善董事会制度。第一,落实董事会的职权,董事长只能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单独行使董事会的职权才有效。 第二,允许主要债权人进入董事会,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发挥共同治理作用。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公司可行实外部独立董事制度。第三,优化董事会的职责,建立董事责任追究的制度。如果董事会决策造成了失误,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的情况,股东大会有责任追究其有过失董事的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弄虚作假、以职谋利、损害并侵吞公司利益等不良行为的董事,股东会有责任取消其董事的任职资格,情况严重者应交由司法部门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3.赋予监事单独行使监察权的权力。保证监事会能真正在法定权限内范围内进行监督,行使各项职权。在不设监事会日常办公室和专职监事的公司里,本人认为应给予监事单独行使监察的权力。监事单独行使职权固然重要,但重大监察事项的合议制度依然不可废弃,否则很容易导致监事职权乱套,导致经营管理者无能为力。因此,当监事单独行使职权时,应限定于日常一般的事项,对于重大事项,应当通过监事会正式决议后,才能做出决定、处理等措施。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退出禁入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完善考核标准,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从决策质量、公司业绩、勤勉尽责情况、投入时间与精力等方面对监事、董事及经理层人员进行小结评价,然后分别进行详细的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公司人员也应该对其各自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和职权报告,充分接受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考核与审查。对于考核成绩不佳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层人员,应该实行相应的惩罚机制,建议每年更换1/3的分批改选制度,充分地激励员工的责任与义务。

(三)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

职能是由事物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功能。内部审计的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意义上,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可以确定为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并反映内部审计的本质。大多数国家控股行业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不需要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主要工作分别是预算使用情况审计、专项审计、绩效审计等,特别关注经济效益方面和经费使用方面,真正能审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是非常少的。国际上通行的内部审计职能则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汇报,主要工作内容是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反舞弊等。在此本人建议未来国家控股行业公司在内部审计方面,应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供一个平台支持。

(四)加强证券市场犯罪力度的惩罚

公司治理机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治理规则的有效性和相关主体的素质,第二、社会法制环境。公司治理机制的特殊性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和人存在道德的风险,尤其是成为公众公司后,中小股东处于弱势的地位,靠公司利益各方的自由契约来治理公司,已经难以保障公司的公平公正,必须依靠外在的法律来保障公司的权益。

相对来说,经济的法律法规与公司治理对整个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审计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虚假包装、上市公司被掏空、资本市场违规操作等违法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对当事人做出惩罚。这样才能避免钻法律空子对公司造成利益损害,安全的度过体质转型和法制不健全的时期。

五、总结

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确实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特有的经济转轨时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也不指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解决,这期间新的问题情况也在不断的涌现。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建立并规范一个相对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体系,以此来提升公司的治理效率和水平,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王威.构建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问题研究[J].民商法学,2005.

[2] 易又金.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分析[J].经济师,2008.

[3] 林黎,叶燕萍.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4).

[4] 任德新,黄国伟.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

[5] 李云婷.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北方经济,2009 .

[6] 裴芳荣,魏素艳.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上一篇:基于随机前沿法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下一篇:“营改增”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