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摔跤文化介绍

时间:2022-09-21 09:25:29

青海蒙古族摔跤文化介绍

摔跤,是受蒙古族人民欢迎的娱乐活动项目。在民间节日生活中,有群集盛会,便有摔跤活动,比如祭祀摔跤、节日摔跤,礼仪摔跤等。传统的摔跤活动,能使蒙古族男士掌握战胜猛兽、制服家畜的技巧和能力,展示勇猛顽强、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力量。现在,直接和猛兽、家畜较量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少,而体育竞技的摔跤比赛却大放异彩,博得热爱体育运动的人们的喜爱。青海蒙古族因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关系,其摔跤运动有其自己的特殊性。

一、摔跤类型

1.大型摔跤比赛:如祭敖包、祭海、祭山及那达慕大会时举行的摔跤比赛。青海蒙古族历史上,每当秋季由左右翼翼长、扎萨克诺颇操办,蒙古族二十九旗王公贵族共同参与的祭海、祭察汗托罗海是规模较大的群体活动。祭祀完毕后进行那达慕的各项活动,其中就有摔跤比赛。参加比赛的博克,都是二十九旗各旗有名的摔跤手,从参加队伍的角度可分为:代表当时政府机关的官员;将军称“哈日博克”即“诺颜恩博克”;代表宗教人士的喇嘛;称“夏恩博克”即“肃穆恩博克”;以及代表平民百姓的“哈日其阿日德恩博克”(一般情况下没有平民队伍)等。从摔跤手的身份可分为:诺颜博克,寺院博克,牧民博克;因会议的等级不同,参赛的摔跤手和观众人数也不同。从青海蒙古族资料来看,参加博克比赛的人数必须是双数(少则有112人,多则有1024人)。前届比赛结束时,把参加下届比赛的博克人数基本定下来。

2.中型摔跤比赛:如祭祀各旗敖包、祭旗点将及王公晋位时聚会的中等型会议,由扎萨克诺颜、军事督统、将军组织并操办,由本旗各托海的博克手参加。据《台吉乃旗志》记载:过去由西宁办事大臣直接册封青海蒙古扎萨克诺颜,清政府册封完毕旗内就特意举办“诺颜晋位耐亦日(晋位宴席)”。克嫩台子晋位宴席上,罗布吉代表诺颜队和库库代表喇嘛队进行“莽乃博克”和“秀仁博克”手摔跤表演。根据青海蒙古族摔跤比赛的规矩,冠军(莽乃、秀仁博克)们只表演,不参加比赛。

3.小型摔跤比赛:在人口较多和地域广阔的旗(部落)内部,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上托海、中托海和下托海三个小型区域。为丰收喜庆,以托海为主举办小型聚会,届时举办的娱乐活动中有摔跤活动。

4.微型摔跤比赛:在春天剪羊毛、夏天制毡等生产劳动中,牧民们进行自发性的、以自娱为主的摔跤活动。比赛不设奖品,队员是广大的牧民。

二、训练规则

1.松散的训练:蒙古族是酷爱摔跤运动的民族,摔跤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民间很受欢迎。摔跤训练可分为平时松散的训练和正规训练两种训练法。青海蒙古人把平时的松散的训练称“阿布乐杜胡”。在打羊圈、打井、剪羊毛、制毡,收割等劳动之余,就地为场举行一次小小的摔跤比赛。如果人数较多也可以排成两队,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场地,正规或非正规、没有时间限制地进行比赛。在“摔不倒对方不是好汉”的竞技意识下,平时松散而轻松的娱乐游戏活动,使得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练成为博克手。《柯柯旗志》记载的1915年柯柯旗的歌手摔倒蒙古国摔跤手的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摔跤运动在牧人的生活中成为普遍存在的事实。草原上没有专门的体育学校和组织摔跤部门,但流传广泛的《灰羔玩耍》、《灰羊羔》等游戏活动,使得不少的男孩从小开始摔跤。在草原上还能观看或参加各种高层社会娱乐活动,那些老摔跤手们以身作则,将摔跤技术不断地传递给小博克手。

2.正规的训练:博克手正规的训练有其特殊的规则。(1)臂力的训练:过去小博克手每天早晨、中午、下午三次抬或抱刚生下的牛犊走几步,直到该牛犊长到四五岁。其主要是训练臂部、腰部及腿部的力量,使得摔跤手握法灵活,腰部挺立,站姿稳健。(2)耐力的训练:蒙古族的男孩从小开始每晚在月下相互斗摔到天亮。也就是说训练博克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样既能训练博克手的静心、耐心,同时也训练了在较低的气温下人的承受能力。

三、入场仪式

在青海蒙古族的历史上,摔跤手入场地前在固定的地点排队。一般场地的两侧(东南、西北)各搭建入场棚地:建一个“衙门”(临时住处,也是处理赛前赛后有关事项的地方)。右侧(西北)为诺颜博克场地,左侧(东南)是喇嘛博克手的场地。诺颜和“西日根”喇嘛坐在各自的“衙门”前,前面的桌子上摆满食物。两组的摔跤手必须在各自的诺颜和“西日根”喇嘛以下西北、东南两方相对而立。

摔跤手前面各有一位“大麻拉”站立(在有些地方没有大麻拉,所有的事情有诺颜和喇嘛亲自处理),“大麻拉”宣读比赛的规章制度、摔跤技巧等。两组的前两位是各组的“莽乃博克”(前届或已有名望的冠军)、“席容博克”(前届的亚军手)和其他的博克手列队。按那达慕会的等级不同参赛的人数也不等。如果有1024名摔跤手参赛,其左右两阵先在各自的“衙门”前各有32名摔跤手,其中16名为享有高级称号的名摔跤手,16名为对阵的助手。

选手将要入场时,赞词手诵咏《邀跤歌》,所有参加组和选手要陆续进入场地。青海蒙古族摔跤手入场时有全体蒙着面出场的习俗。诺颜的博克全组用蓝色、喇嘛博克全组用黄色、哈日其阿日德博克全组用黑色的蒙面布(也有说法只有莽乃博克蒙面)。当各代表队排列站好后,“搭阿玛力”(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场地两边的两队(一般是往届的首选者和名望者)摔跤手从各自的队伍中间跃入场地。如是高名望的摔跤手就要被两人或更多的人扶他出场并围绕场地走三圈(有时也唱摔跤歌),而一边的“伊日格利其”(专职祝颂者)为他们诵祝福词。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自然有专门的赞词手和博克赞。每当博克手出场时必须举行出场仪式,每个托海(佐)或旗盟都有自己的伊如格力其(祝词手),而赞词手用洪亮的声调来诵吟赞词,烘托赛前的欢乐气氛和鼓舞跤手斗志祝福。

四、赛前准备

入场仪式结束后,选手按比赛规则先握手,接着摔跤手互相抓住对方的腰带后,裁判员宣布“开始”即可。比赛实行单轮淘汰赛,即海轮淘汰半数,一跤定胜负。有可能选手都有与“莽乃博克”和有经验的博克手较量的机会,这样年轻选手在比赛实践中就会有获取很多技巧和技能的机会。

有些地方在正式比赛开始前会有各组“莽乃博克”进行表演。“莽乃博克”进场时由两个人扶助,在悠扬的赞词声中缓慢地进入场地,走到场地中央时一边口中念摔跤词,一边随着口语的说法变换跳跃摆动的姿势,这样绕场地三圈。博克手口语有五句,说出前四句时相应地变换摆动姿势:如,说第一句“公牛的角”时博克手就把两只胳膊伸出去,摆出圆型表现出公牛的角。第二句“公驼獠牙”时把双手放在脸上用食指和拇指模仿将要角斗时的虎牙公驼。第三句“大雁的翼”时张开双臂模仿展翅翱翔的大雁。第四

句“弓箭的”时模仿正在弯弓射箭的猎人。第五句“辽阔的平原是男子汉摔跤的地方”话落时旁边的人员迅速地揭开蒙面布,两位莽乃博克开始摔跤表演,这是那达慕会的开场赛,不算胜负。

五、摔跤技巧

蒙古族平时的摔打娱乐活动及其对摔跤运动的喜好,使得摔跤文化不断地完善和完备。其规章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步传给下一代。青海蒙古族的摔跤手不但继承发扬了蒙式摔跤,也积极地吸收学习了周边藏族的摔跤文化。因两种摔跤式的基本技巧不同,在与藏族同胞比赛时要用藏式摔跤法。因此在摔跤比赛时一定要说明用蒙古式摔跤还是藏式摔跤。蒙古式摔跤主张站着摔,其基本功及技巧主要靠腰部、腿部、臂部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其力量、技巧的充分发挥。猛力左右拧转、甩大背、横扫腰背、双手空中举起、打拨脚、打腿腕儿等。决定青海蒙古族摔跤者胜负的标准是一方的背部和两肩着地,必须将负者按撩于地,使负者不能挣扎再起,乃分胜负。

在摔跤时忌讳接触到对方的要害处,不许带暗器,不许以不光彩的手段赢得胜利。在实行蒙藏两种形式的旗(部落)中每个参加者可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但每种形式的摔跤都有三次机会,而且要提前说明用哪一种摔跤方法。结果以两胜算赢。

六、博克服装

青海蒙古族的博克手参加比赛时必须穿上正规的博克服装。博克手的专用服装有:用揉制的鹿皮缝制而成的坎肩,博克手的靴子是普通流行的样式。布里噶日靴的靴帮用三层软皮制作,靴底为多层牛皮粘捻而成。在西蒙古地区这种靴子叫“高镀苏”,男女老少均穿。“江格尔”中江格尔“足登一双长靴,鞋底有一百零八层,靴帮上放射着光辉,头戴银盔,灿烂夺目。”可见后来的卫拉特人当中流行的厚底靴“高度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博克手也穿这种靴子。卓特格即护挡:三角的护挡裤,用揉制钠鹿皮或牛皮制成。外罩贴花套裤,(也有贴花。绣花结合,绣上各种盘肠等)。因护挡式样的不同边饰和用料也不一样。有用白毡贴花镶边精作的,边上一排排闪闪发光的大铜帽钉(“涛不如”)。其背部多用团文图案装饰。青海博克手在手腕上套一尺长的护腕套子,是区别于卫拉特和其它地区蒙古族的摔跤服。青海蒙古族最近出版的各旗的旗志上均有这样的记录:青海蒙古族没有摔跤服,摔跤时穿平时所穿服装来代替,笔者认为这只是记录了一时的情况,没有深刻细致地做调查研究。青海蒙古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从罗布赞丹津事件后进入低谷期,那达慕会上博克手无博克服的情况可以告诉人们青海蒙古族人们的生活如此贫寒的事实。

七、奖励

在比赛时首先是由双方的冠军手较量,后由亚军手进行比赛。然后由双方的第三队员一直到最后一对摔跤队员。而获胜一方就到自己的诺颜那里领取奖品。这是一般娱乐活动时的要求。在选拔“莽乃博克”和“秀人博克”时一位博克手要摔倒参加的所有博克,才能成为这届冠军。优秀博克的奖励有九峰白色的骆驼,九匹白马,九头膘肥的白牛,九只白羊,九块茯茶和九尺布等九九八十一种奖品。其中包涵了蒙古族博克手应得到的最高奖赏和蒙古族对数字与色彩之审美观点。对于博克手的奖励在也是按照每场那达慕会的规模和各地区的经济所规定的。《卫拉特风俗志》里有记载,冠军摔跤手的奖励是一匹马、一身绸缎料;亚军摔跤手的奖励是一头牛、一身布料;三等奖得主获得一匹马和一块茯茶。

八、博克称号

历史上有名的博克手的称号是有明确规定的。在内蒙地区因会议规模的大小不同,所以冠军称号也不相同。小型会议的冠军称为“nacin”(雄鹰);中型会议的冠军手称号为“jagan”(大象);大型会议的冠军手称号“arslan”(雄狮);在国家一级会上超过十一轮全胜者称号为“aburgu”(冠军),蝉联冠军为“darqan aburgu”(荣誉高手)。《卫拉特风俗志》记载:卫拉特博克冠军手称号“glmangnai”(冠军)这与青海蒙古族博克冠军称“mangnai boke”(冠军手)意思基本相同,都含有一种“最高荣誉的、首屈一指”的意思。但青海蒙古族的“mangnaiboke”所含的意思不仅指成为新的冠军手的摔跤手而且也指已退役的老摔跤手,而老摔跤手一般在大大小小的聚会上不参加比赛,只是为了助兴和激发、激励参加聚会的博克手们在赛场前举行一场表演赛,不记成绩,不分等级。

(作者单位:青海民院民研所)

上一篇:经济协会:海西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论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