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技法的理念设计

时间:2022-09-21 09:24:39

立体裁剪技法的理念设计

一、立体裁剪技法的概念和渊源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

立体裁剪是区别与服装平面制图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服装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cauge)”,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dyapiag)”,在日本则称之为“立体裁断”。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台或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台或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技术手段。

(二)立体裁剪的渊源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因此,欧洲历史上的哥特时期,也是欧洲服装史上窄衣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随后,在服装的定制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因为定制服装要求合体度高,所以以实际人体为基础进行立体裁剪是必然的,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高级时装制作。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标准尺寸的人体模型来代替人体完成摸某个服装号型的立体裁剪。

(三)立体裁剪的应用现状

服装立体裁剪的起源地在欧洲,欧洲的服装文化更多地通过立体构成的技术手法加以实现。进入20 世纪80 年代, 欧美的立体裁剪技术及经过消化、改造后的日本立体裁剪技术在国内广为传播。我国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出现收省、打褶等服装立体造型的工艺技术,但服装结构设计手段仍然是平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服装企业对立体裁剪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立体裁剪的工具材料尚未配套。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格局从价格竞争向产品竞争乃至品牌竞争递进,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特别是时装企业开始重视立体裁剪技术的应用。因此加强对立体裁剪技术的推广显得十分迫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时尚的认识、认知及追求。立体裁剪的服装以其造型多异、风格独特等特点被设计师所采用,被消费者所认可。它走在服装流行的前沿,引领了时尚的又一轮高潮。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看见立体裁剪的服装出现在隆重、高雅等场合。比如说各种时尚秀,明星的各种盛大典礼及各种时尚Party和婚礼等。

二、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联系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1.立体裁剪的特点

首先, 立体裁剪具有直观性。它直接以人体或人体模型为操作对象, 在其操作过程中, 设计师可以直接从不同角度观察服装的空间形态和造型效果; 并且设计师对于面料(或坯布) 的质地有直接的接触, 能够较好地把握面料(或坯布) 的特性(如悬垂度、厚薄程度、拉伸度等)。其次, 立体裁剪具有灵活性。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修改, 随时观察与调整服装的造型、结构及比例等。而且, 立体裁剪可以塑造出如褶皱、折叠、缠绕等平面裁剪不能达到的特殊造型。再次, 立体裁剪具有较高的造型准确性。由于立体裁剪是直接在人体模型上操作的, 在与人体模型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 能够较为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外轮廓线、转折面、结构线的造型, 以及放松量的大小, 并且可以减少平面裁剪中因计算或制图造成的一些误差, 所获得的成衣纸样具有较高的造型准确性。

2.平面裁剪的特点

首先, 在操作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设计师只需测量一些基本尺寸, 即可依据特定的公式绘制出衣片的裁剪图, 然后制作成纸样。其次, 制作一些定型产品的纸样较为便捷。每个成衣品牌在制作常规产品时通常有各自的基本纸样, 当设计、生产与常规产品变化不大的款式时, 可以运用平面裁剪直接在基本纸样上做修改, 不需再重新测量尺寸制作纸样。最后, 平面裁剪对于服装款式的立体效果、面料的厚度、悬垂效果都比较难估计, 并且不易制作一些特殊造型的纸样(如褶皱、折叠、缠绕等) , 因为那些特殊造型不是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直接绘制出的图形。

3.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优势比较

平面结构的优势

(1)平面结构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2)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

(3)由于平面结构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

(4)平面结构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5,5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立体裁剪的优势

(1) 立体裁剪是以人台或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

(2)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有助于设计的完善。

(3)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造型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有机结合

1.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关系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同为裁剪服装的两种不同方法,二者有区别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首先,从立体裁剪的基本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的支持,因为最根本的是立体裁剪是最终得到平面的纸样,而样板用来裁剪面料,缝纫成型。平面的布样整理是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结合点之一。另一个结合点就是立体裁剪的最后体现形式是平面的纸样或面样,要用这一纸样进行批量成衣生产,就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推档技术来将纸样系列化。单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平面裁剪同样也离不开立体裁剪,为什么要这样讲呢?那要从平面裁剪技术的形成发展和平面裁剪技术的应用这两种方面来分析。平面裁剪主要有比例裁剪法与原型裁剪法,比例裁剪法是大量裁剪经验的总结和人体体型的分析,无论是裁剪经验的总结还是人体体型的分析都是以形态的人体和着装形为基础来进行的,原型的确定就是大量立体裁剪原型结构的分析与归纳。可以说,平面裁剪的形成离不开立体裁剪。在样衣做好后,一般多要试样、补正,在人体或人台穿着时的立体形态下,观察、修正服装的造型缺陷,以及不合体之处,这就是立体裁剪之一。立体裁剪补正更是为平面裁剪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源泉。由此可见,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是紧密相连的。

2.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有机结合的方法

方法之一:平面立体平面,服装的魅力就是款式日新

月异的变化,加以人体体型各有特点,所以在平面裁剪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为了确保服装造型的准确性和合体性,往往需要进行服装的试样补正,在人体穿着或模型穿着的立体形态下,观察修正服装的造型缺 陷以及不合体之处。如先以胸围、背长等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初裁,并在关键部位(肩宽、领口、袖窿等)可适当多留一些缝份,裁剪后进行假缝试穿。用立体的方法在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整理形状,调整尺寸,并作好缝制标记,然后经立体检验过的样衣再展开平面,按新的标记修改裁片,最后确定样板。这样制作出来的服装样板既有平面裁剪又兼有立体裁剪的试衣与检验的优点。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处理特殊体型,通过立体试衣,直接看到服装的弊病所在,然后平面修正。

方法之二:平面与立体兼而有之。对于没有把握的部位用立体裁剪,而有把握的部位则直接裁剪,如衣片部分用立体裁剪,袖片部位用平面裁剪,领子作平面初裁再拿到人台上看一看是否合适。这样既可以解决平面难以解决的翘势、摆省、褶饰等问题,又加快了裁剪的速度和效果,达到较好的结合。

方法之三:立体裁剪平面裁剪基本确定服装的款式先用立体裁剪进行全方位造型。由于人体腋下、袖窿等双曲面部位的轮廓线不易准确画出,根据穿着者的体型选择人台,必要时适当地补正人台以坯布或面料为材料,以剪刀和大头针为工具,在人台或人体上边裁边别样,进行服装初步造型用铅笔或胶带进行标点描线,将初步造型完成的服装衣片结构加以记录进行平面的布样整理,并用大头针假缝,使服装基本成型并对其作进一步修正(如各部门曲线的圆顺、相关结构的吻合、拷贝成样板等环节),最后制作出所需要的平面样板,将该样板椎档出系列样板,则是平面裁剪技术的又一体现。

在现在服装生产行业中,单独运用立体裁剪或平面裁剪,都是不科学、行不通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美观的服装造型,才能大大提高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服装业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三、立体裁剪材造型的表现形式

(一)立体构成在立体裁剪中的表现手法

立体构成在服装立体裁剪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造型方面的技法应用。服装立体裁剪造型加工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抽缩法:抽缩法主要表现为服装面料的抽褶形式。运用抽缩法加工出来的面料效果有波浪起伏并带有对光的折射效果,多用于装饰性的服装造型加工中。

<2> 包缠法:包缠法,顾名思义将面料直接包裹缠绕在对象身上,不经过剪裁或尽量少进行剪裁加工破坏面料的整体性,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加工手法设计服装造型。

<3> 堆扎法:堆扎的概念可分为两种:一是按照事先画好并有一定规律可寻的局部堆扎;另一种是按照造型设计,任意的堆缀,后者在大形体上给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而前者主要在肌理设计上发挥所长。

<4> 编结法:编结法可理解成,将布料或剪裁或搓叠成条状或绳状,使用编织的形式进行造型加工的方式,也可以应用结绳的方法加工。

<5> 撑填法:为达到造型目的,在面料里层使用材质较硬、重量较轻的添加材料做为撑填材料,将面料撑起形成设计所需要的轮廓造型的加工形式。撑填法在立体裁剪中多用在泡泡袖造型设计、婚纱设计等服装部位造型中。撑填法能塑造出单层面料无法设计出的膨胀造型。

<6> 折叠法:与抽缩法原理相同,也是使面料形成折光效果,区别于抽缩法的方法是,折叠法叠出的褶是相似造型的叠加形式;抽缩法抽成的褶为不规则的波浪形式。因此,折叠法制作出的面料褶皱造型形状相似并基本呈均匀分布的形式。折叠法也是立体裁剪中常用的造型方法之一。

<7> 扎缀法:将面料进行捆扎、装缀成一种象形造型装于服装的某个造型部位,起到突出造型重点的作用。扎缀的形式多以自然界中的生态形式为依据。灵活地运用以上介绍的立体造型手法,在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和立体裁剪制作过程中,不断创新设计思路,开发出适合所设计的服装使用并有独特外观造型的面料。这样对于造型设计的强化训练大有帮助。

(二)立体裁剪造型设计中材料的运用

材料的性能包括材料的质地厚薄、悬垂性能、伸缩性能、抗皱性能、定型性能等。这些性能的不同对立体裁剪款式造型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立体裁剪之前需对所操作面料的相关性能进行测试与了解,以便能根据材料的性能正确地应用立体裁剪的方法来完成款式制作。例如,精纺毛料的悬垂性能较好,宜于表现悬垂、波浪等造型;而雪纺等面料有较强的光感且韧性较强,宜于表现具有空间造型体积感强的款式等。

不同的服装材料搭配表现出的外观形态也各有不同。比如皮革和丝绸的搭配体现出的服装外观,既有皮革的刚毅硬朗,又有丝绸的缠绵顺滑的风格。这样的搭配形式常用在表演服装或充分张显穿着者个性的服装款式上。不同的材料搭配形式是立体裁剪设计制作服装时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1.不同材料搭配体现不同的造型外观

不同的服装材料搭配表现出的外观形态也各有不同。比如皮革和丝绸的搭配体现出的服装外观,既有皮革的刚毅硬朗,又有丝绸的缠绵顺滑的风格。这样的搭配形式常用在表演服装或充分张显穿着者个性的服装款式上。不同的材料搭配形式是立体裁剪设计制作服装时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2.服装材料的肌理加工

改变服装材料本身的纹理或利用服装材料本身即有的纹理进行立体裁剪材料设计过程,是顺利进行整个立体裁剪设计和制作服装的前提和保证。服装材料在纺织生产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纹理效果,比如斜纹效果、起泡效果等。另外,人为的改变或制造出的一些非生产加工的肌理效果更多的使用到了立体裁剪中,尤其是褶皱的运用。下面就两种褶皱肌理效果的制作方法进行介绍。

(1)压制褶皱

将平整的布料拧压并经过一段时间定型后再展平,或者使用熨斗将面料烫压出褶皱的方法。目的就是使面料表面形成折光的褶纹效果。前者的加工形式制作出来的褶皱效果更自然。

(2)抽缀折叠

抽缀法即按照有一定规律或任意的针缝轨迹将面料局部缝线,并将线头抽紧使抽紧部位形成缀饰效果。折叠抽缀也是制造褶皱效果的肌理加工方法之一。

[align='center'] [/align] ;

3.材料的装饰手法

把平淡无奇的面料通过手工方式变为赋有装饰意味的独特材料。通常在立体裁剪中运用的一些材料装饰手法有:

(1) 贴绣:使用一些工业刺绣的绣片缝制于装饰部位的方法。或者使用特殊材料如皮革、蕾丝面料等,将其按照事先画好的图样如同剪纸般剪裁成所需纹样之后再缝制于需装饰的部位。贴绣方法加工出的装饰纹样清晰,效果强烈,是一种较易掌握的方法。

(2)缀饰:使用缀珠、亮片、饰羽和手工制作的各种造型花卉等作为缀饰材料,在服装面料上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装饰点缀。缀饰的装饰所体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强烈的,通常使用在表演服装或需要体现视觉效果的舞台服装上。

(3) 绘染:绘染法即手工印染和手工绘制图案的组合形式。主要是利用纤维纺织染料直接在面料上进行上色的加工方式。这种方法加工出的面料从图案到色彩都是根据设计者个人风格来定的,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常用的面料手工印染方法有扎染和蜡染两种形式,扎染是直接将按设计束扎好的面料投放于浆染容器内进行印染,得到的色彩图案层次丰富、变化多样。而蜡染则是将融蜡使用蜡刀封盖住设计好的图案上再将布料进行印染的方法,由于封蜡部位不被染料渗透保存住了图案原本的造型和色彩,视觉风格独特。手工绘制就是在面料上使用画笔等工具直接绘制图案的方法。

四、立体裁剪技法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自古以来,礼服作为庆典、宴会、婚礼等场合所穿的服装是最具有美感的一种服饰形式,备受服装设计师的重视。礼服与服饰文化、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礼服立体裁剪造型的创造与制作技艺,像艺术创造一样要展现一种文化、赞美一种品格和推崇一种生活方式,礼服设计的艺术追求,更加重视它的文化品位,强调对传统服饰文化和外来服饰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礼服分类:

a) 晚礼服:产生于西方社交活动中,在晚间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长及脚背,面料追求飘逸、垂感好,颜色以黑色最为隆重。晚礼服风格各异,西式长礼服袒胸露背,呈现女性风韵。中式晚礼服高贵典雅,塑造特有的东方风韵,还有中西合璧的时尚新款。与晚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典雅华贵、夸张的造型,凸显女性特点。

b) 小礼服:是在晚间或日间的鸡 尾酒会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长在膝盖上下5cm,适宜年轻女性穿着。与小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简洁、流畅的款式,着重呼应服装所表现的风格。

c) 裙套装礼服:是职业女性在职业场合出席庆典、仪式时穿着的礼仪用服装。裙套装礼服显现的是优雅、端庄、干练的职业女性风采。与短裙套装礼服搭配的服饰体现的是含蓄庄重,以珍珠饰品为首选。

服装立体裁剪技法是礼服设计中重要,更是必不可少的裁剪技法。

(一)小礼服的立体造型设计

球型小礼服的立体裁剪

A. 用乔其纱面料和珠绣完成紧身胸衣。取约10米黑生绡,横向覆盖到模特儿人台的腰部用大头针固定。然后用约15厘米长的面料逐一在腰部对折,完成围腰一周的多片状造型,形成方型裙外观。

B.从第一片顶端下方13厘米处向里用大头针固定,依次层层围腰打折,形成鼓起的外观造型,直至将片状方形裙改变成球状造型。腰部用白色花朵装饰。

小礼服效果图

(二)大礼服的立体造型设计

1—3.标记结构。使用粘贴带在模台上按照设计标记出上衣造型结构线。

4—6.制作前片中部装饰。按照款式设计均匀地在前片装饰部位叠出褶的造型,并用针固定在模台上。

7—9.用粘贴带标记出装饰部位造型,留出缝量后剪去多余布料。

10—14.制作前衣片造型。按照模台标记捏出胸省并缝合省道,画出袖窿轮廓标记,留出缝量剪除多余布料,调整左右关系保证造型对称。

15—21.按照制作上衣前片的方法制作上衣后片。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造型关系。

22—24.使用硬挺的材料制作袖内撑填物。可使用硬纱材料制作。

25.26.制作袖子造型。按照设计的泡泡袖款式进行袖的加工,完成后装于模台上,确保左右袖子造型对称。

27.制作一条A型长裙作为婚纱内裙。注意裙长和整体造型的比例关系。

28—30.制作外裙的撑填物,与袖撑填物制作材料方法相同。在保证撑填造型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使用较硬和轻的材料进行制作。

31—33.以4/5半圆裙的形式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婚纱外裙。注意裙褶的分布要自然均匀。

34.35.以(外裙摆围+抽褶量)作为长度尺寸,制作一条外裙装饰带,并将装饰带缝钉在外裙摆围上,调整装饰造型。

结束语

现代服装设计中通常强调的是服装的整体艺术性,追求的是服装多元化发

展,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立体裁剪效果,造型多异,时尚个性化的特点,通过与服装平面裁剪的多效结合,跟上了现代服装的时尚潮流。

服装裁剪技术作为服装制作过程一项关键的技术步骤,影响了服装的最终效果,服装裁剪技术的创新也成为了服装造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推进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对服装的追求。因此,服装企业想要生产符合消费者满意的服装,必须要利用服装立体裁剪技术。通过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结合,生产出更多样化的服装。单一使用平面裁剪或立体裁剪都是不科学的。

立体裁剪这一技术好像是专门为礼服的产生而出现的,从设计师们手中出来的礼服,无不体现了立体裁剪技术的身影。立体裁剪技术也将礼服的设计推向了极致。

附件:

致 谢

十分感谢撰写过程中金蔚荭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十分感谢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还有一起努力的同学们,同时也对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及艺术阅览室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王善珏.《服装立体裁剪技法大全》[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12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张志. 立体裁剪——打破服装造型的局限[J].. 纺织服装周刊, 2006,(18)

[align='center'] [/align] .

张志. 立体裁剪——表演服装的造型设计手法[J]..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7,(01) .

邱丽妙. 谈谈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有机结合[J].. 中等职业教育, 2004,(12)

戴建国, 陈敏之, 何瑛. 立体裁剪及其适用性分析[J].. 纺织学报, 2006,(03)

庹武, 吴俊, 张明. 礼服设计中面料性能与立体造型效果[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3,(01)

李姝. 立体裁剪在我国成衣设计中的作用及运用前景[D].. 南京艺术学院, 2005

[9]张文斌. 服装立体裁剪[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 刘瑞璞,刘维和. 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M].1996.

[11] 卞向阳. 国际服装名牌备忘录[M]. 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12] 陈素英. 服装裁剪中的立体扫描和测量技术[J]. 山东纺织技,2001.

[13] Pascal Volino ,Nadia Magnenat-Thalmann< Stop-and-go cloth draping>. The Visual Computer, Volume 23, Numbers 9-11 9.1999

[14] E. Digby Baltzell /Howard G. Schneiderman< From Rags to Robes >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Volume 32, Number 1 .199

上一篇:基层法院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下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自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