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R&D全球化、FDI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

时间:2022-09-21 09:15:21

跨国公司R&D全球化、FDI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间的R&D投资,而是呈现出更加分散化的趋势。其对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并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纳入到全球R&D体系中来。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主要是为适应当地市场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或者为当地生产、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全球研发网络的构建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活动,重点研究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升的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效应,并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跨国公司R&D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我国在R&D全球化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跨国公司 R&D全球化 FDI 技术进步

一、文献回顾

在理论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东道国技术进步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在原有跨国公司和FDI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以使原有理论适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R&D全球化现象,具代表性的有Bruno Cassion、David和Reinhilede Veugelers (2001)所做的研究;二是从科技竞争和市场结构入手,研究技术创新对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影响,具代表性的有Nagesh Kumer(1995)、Jhon Cantwell,Lucia Piscitello(2000)、Massimo Paoli(1997)所做的研究;三是从跨国公司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出发研究跨国公司R&D全球化,这方面的研究又可以分为组织学习理论和战略联盟理论两个方面,具代表性的有Safioleas(1998),Duning(1993)所做的研究;四是试图解释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新理论,具代表性的有Mike W. Peng(1999),Rajneesh Narula(2000),Nigel(2001)所做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详细的案例研究,如Hakanson和Zander(1998),Herbert(1989)的研究;第二类是建立在统计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如Serapio(1993),Florida(1994),Mansfield、Teece和Romeo(1979)的研究;第三类是大规模的样本和概述性研究。

在研究对象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类国家:第一类是小型开放的发达国家,如瑞士(Hakanson and Robert Nobel,1993)、挪威(O. Henrik,2000)、比利时(Bruno Cassiman,1999)等,这些国家一般拥有一大批大型公司,但由于国家非常小,不具有宽泛的研究基础,所以要通过对外R&D投资的方式走全球化发展之路;第二类国家是英国(John Cantwell,1989)、德国(Michael Wortmann,1990)、法国等这样的欧洲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国内产业情况各不相同,本国的有些产业比较活跃,有些产业缺乏竞争力,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也需要通过对外R&D投资增强企业的技术优势,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第三类国家是美国(Nagesh Kumar,1999;Richa Floa,1996),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的经济和科技强国,它既是对外R&D投资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吸引外国R&D投资最多的国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主要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获得其他国家廉价的R&D资源,其他国家的企业在美国设立的R&D机构主要是为了获取美国先进技术和利用美国的科研资源;第四类国家是日本(Kazuhiro Tomoko,2000;Belderbos,1995;Hiroyuki Odagiri and Hideto Yasuda,1996),日本长期以来的海外R&D投资比例不大,但近年来,日本企业也加大了对外R&D投资,主要目的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获取国外新的信息,而真正做研究的不多;第五类国家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Alic H.Amsden,2001)、印度、以色列(Allan Kearms,Frances Ruane,1997)、韩国等,此外,也有部分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成果(Mike Peng,2000;薛澜,2000;郭利平,2005)。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大多是讨论跨国公司R&D全球化给东道国带来的收益和冲击,以及东道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局部技术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何进行R&D全球化。

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跨国公司从事海外R&D投资动机的研究(Walter Kuemmerle,1999;Cheng,1993);二是影响跨国公司R&D投资的区位因素(Pehr-Johan Norback,2000);三是跨国公司R&D全球化组织管理(John Well,2001;Lars Hakanson,Robert Nobel,2001;Zanfei,2000);四是跨国公司R&D投资的战略管理与竞争;五是跨国公司对母国的影响;六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影响(Gary K.Jones,Herbert J.Davies,2000)。

二、作用机制与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文献的回顾,本文构建了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所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影响是系统、全面的,也是受到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溢出的研究,并结合跨国公司R&D与示范模仿、技术外包、机构合作等特定行为,同时考虑发展中国家市场结构与竞争,并且,深入地分析了由此所产生的竞争效应、学习过程、技术聚集以及开放效应。由此,得出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所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及论文的基本分析框架。

跨国公司通过FDI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或产品、专利许可、管理技能等实行R&D全球化战略,在第一层次上,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与溢出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技术能力。在第二层次上,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通过物质产品转让与知识转移实现;而技术扩散与溢出则是依靠水平溢出、垂直溢出、技术合作与技术创造实现。

三、效应分析

在全球化环境中,跨国公司作为技术变革的领先者正在发展新战略,除大量投资于技术创新外,正将技术资产转移到世界各地,使之与各地非流动的要素结合起来,介入新的联盟并重新组织生产。正是跨国公司所实行的技术研发全球化战略,提供了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与转移技术的机会,而这些机会直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1、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效应

技术转让涉及物质产品的转让和知识的转移。前者是指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或产品提升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后者则指无形知识和技术转移,包括专利许可、管理技能等。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对其所拥有和控制的子公司实行内部化技术转移,对其他公司(主要是东道国企业)实行外部化技术转移。从广义上理解,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可视为跨国公司内部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外部化可能采取多种形式:拥有少数股权的合资企业、特许经营、资本品销售、许可交易、技术援助、分包或原厂委托制造(OEM)等等。两个方式选择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它由技术自身性质和复杂程度、跨国公司的战略、东道国的技术能力、东道国政府政策共同决定。随着跨国公司与外部企业之间的联盟与网络的不断增长,技术转让的内部化和外部化界限越来越模糊,东道国企业通过跨国公司获得的技术转让途径也越来越多。

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方式选择上,国外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方式占主导地位。技术转移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FDI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通过FDI的国际技术转移成为主流趋势。发展中国家为引进FDI而竞争的优惠政策使得FDI在各种技术转移渠道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这也是FDI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从技术来源的形态来说,FDI可以是机器设备等硬件,也可以是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人才开发与管理、市场网络等软件。如果说,贸易方式的技术转让主要是硬件输出,而通过FDI方式转移技术既有硬件输出,又有软件输出。跨国公司通过FDI进行的技术转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转移方式,通过该方式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FDI企业的竞争力。同时,FDI技术具有适宜性,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需求。而且,FDI的技术转移是跨国公司持续支持东道国子公司发展的基本方式。

总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必然引致跨国公司技术的全方位转移。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效应、技术扩散效益、人员当地化效应等,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当然,技术促进的效应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关联范围与深度、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结构、人力资源、企业制度和技术政策等。跨国公司的FDI会直接带动发展中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提升。

2、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促进的另一主要途径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扩散与溢出加以实现的。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技术的国际性转移与扩散非常普遍。任何国家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进行科技创新,国际技术溢出成为各国技术进步的捷径。即使一国没有直接在技术资本上投资,由于存在溢出效应,也可能从技术投资国获得好处。据研究估计,7国集团的R&D投资与占四分之一是非投资国受益。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流动方面,Coe和Helpmen(Coe and Helpmen,1995)研究发现,1985―1990年期间,美国技术资本上升1%,77国的TEP(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0.04%。但国家之间差异较大,如新加坡的TEP就增加了0.22%。

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展中东道国。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可能存在的外在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存在强大的行业壁垒的行业,本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跨国公司R&D机构设立后会对本国企业产生示范效应;二是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促进东道国更为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三是跨国公司R&D机构引进母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东道国企业的R&D效率;四是跨国公司R&D机构改善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环境,从整体上提高了所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李平曾经将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R&D活动,通过跨国公司非自愿的方式向东道国企业扩散,进而促进本地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情形。可见,在向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与溢出过程中,跨国公司居于重要地位。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建立R&D分支机构、与东道国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还是建立生产性分支机构,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往往不是通过正规的技术转移协议,而是通过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研发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外部效应。跨国公司不仅为当地分支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由于其分支机构与当地经济活动存在密切联系,也使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至东道国企业内。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和垂直技术溢出效应两个方面。

(1)水平溢出效应。水平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对其所在东道国同一行业内竞争者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市场竞争效应。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进入,无疑会加强东道国当地市场上的技术竞争,一些世界级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入作用甚至更加强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面临着来自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强势竞争,东道国厂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挤出市场,同时当地企业的研发活动也会受到排挤。但通常外国公司的竞争与其在当地的研发活动会刺激当地的竞争者,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或者更好地配置其现有的研发资源,从而使当地企业通过提升其技术以及利用其熟悉当地市场、营销渠道及整体经营环境的优势而提高绩效。

其次,示范和模仿效应。跨国公司海外研发能力的增强与完善,特别是通过调整来自母国的产品与工艺,使产品与服务更适应东道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使生产工艺更有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由此必然增强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的竞争力。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竞争刺激东道国企业采取各种方法,通过模仿跨国公司子公司所使用的有关技术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逆向工程的模仿研究和开发或雇佣曾在跨国公司工作过、受过培训的技术管理人员,从而间接获得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有许多关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当地公司形成示范效应的实例分析。Tilton(1971)通过对半导体产业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将美国的技术创新引入到欧洲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跨国公司在英国的研究机构在新技术扩散方面发挥了比当地更积极的作用。

(2)垂直溢出效应。垂直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业务和研发活动时,对当地供应商、客户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向关联、前向关联与人力资源三方面。

首先,后向关联。其是跨国公司从东道国企业采购产品而产生的效应。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跨国公司通过后向关联在发展中国家产生技术溢出主要表现在:第一,跨国公司帮助有前途的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第二,为改善供应商产品质量或推动创新而向当地供应商提供技术援助或信息支持;第三,在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时提供帮助;第四,提供培训并协助管理;第五,通过帮助供应商寻求新的客户实现多元化。公司通常更注重与供应商面对面的接触。跨国公司也会投资帮助当地供应商实现技术升级,只要这样做的成本低与由此带来的节约。Behrman在1976年调查汽车公司和国际电报电话公司在许多东道国的活动时,发现它们之间显著存在上述五类后向关联活动。Latt(1980)通过对印度两家卡车制造商的事例分析,也发现了相似的关联性。跨国公司与当地供应商的接触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的海外R&D机构在与东道国企业的后向关联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设立海外R&D机构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具有联系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产品供应的质量。为严格控制国内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跨国公司往往在当地投资建立技术服务机构,并根据当地市场的变化进行一定的R&D活动。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加强技术联系的一种工具,当然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设立R&D机构为东道国企业服务是有私利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提升跨国公司产品的总体质量,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提高了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这往往也是东道国大力争取FDI最为主要的动机之一。

其次,前向关联。其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出售产品而产生的联系。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Bloostorm在1991年对前向关联进行了细致分析,强调许多产业中技术复杂程度的加深。一方面,表明只有跨国公司才有能力从事新产品所必需的R&D活动;另一方面,诸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工业应用需要来自制造部门的专业人士。这种情况将加强跨国公司与其客户的接触,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再次,人力资本效应。人力资源流动是技术扩散乃至发生溢出的主要原因之一。跨国公司设立海外R&D机构,除了少数核心技术人员外,其余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会在东道国召集。东道国的技术人员在跨国公司R&D机构中的工作经验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研究能力,还会通过增强其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一些隐性知识,提高本地雇员的科技管理水平,一旦这些技术人员被东道国企业雇佣,将会间接地提高东道国企业的R&D效率。跨国公司雇员的培训是形成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基础。这些培训是面向各个方面的,有的仅仅是简单生产技能的培训,有些则是着眼于全球技术战略的高科技培训。有些培训是由母公司的培训中心完成,有些培训则是在全球各地的R&D机构之间的人员交流中完成。如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1997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中国贝尔实验室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招募科研人员,并把他们派到美国去培训,或把美国的专家请到中国来,对当地的R&D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经过贝尔实验室培养的中国员工不仅具有全球性的眼光,而且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科技前沿,其中一些人离开贝尔以后,在我国的一些电信企业担任重要技术领导职务,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提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今的高科技更多地内含在人力资本之中,跨国公司R&D机构对当地科研人员培训及溢出效应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间接的影响,科技人员流动对当地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影响可能比直接影响要大得多。

3、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技术合作效应

(1)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外包与合作。跨国公司的海外R&D机构往往与东道国企业进行各种各样的技术合作或者将一些研发任务外包给东道国的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R&D机构的合作,东道国企业通常会获得较为丰富的技术信息,进而提升自身的研究实力,有时跨国公司为了技术创新总体发展的需要,也会向合作伙伴提供一些技术资料或前期技术,帮助他们改进技术。当然,跨国公司选择合作伙伴、外包R&D任务时,主要是从其本身的全球经营目标考虑,外包的技术往往是一些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并且跨国公司外包开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与东道国企业的R&D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只有较为发达的东道国企业才可能获得较多的跨国公司技术R&D外包。但无论如何,技术合作与外包为东道国企业提供了一条改进技术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发展中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企业的合作和技术外包,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跨国公司研发的成本,牢牢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本土R&D技术人员,提高了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2)跨国公司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大学、科研院所等)合作设立R&D机构是跨国公司海外R&D扩张的一种主要方式。其对东道国的有利影响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促进本国科技创新系统形成。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本身的科技创新系统并不完善,技术产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跨国公司介入后,将会加速原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东道国科技创新系统的效率。

其次,加快技术传播与扩散。通过组织合资R&D机构,东道国实际上与跨国公司之间建立了一条技术通道,通过相互间的技术交流,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将会提升,进而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再次,有利于本地区的技术创新集聚。技术创新具有外在性,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机构在技术创新较集中的地方设立R&D机构,比如在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的北京和上海等地。这些合资R&D机构的设立会进一步强化这些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形成技术高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此研发。

最后,激化竞争。跨国公司与本地研究机构合作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本国企业重视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进而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4、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创造效应

在全球化经济中,跨国公司的国籍越来越模糊,许多国家已经把跨国公司海外的R&D机构视为本国科技创新系统的一部分。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技术创造的角度研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新的技术范式认为创新知识在概念上既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又包括组织知识和默认知识。早期,发展中国家吸收的跨国公司创新性R&D投资比例很少且大部分用于调整、吸收和改进引进技术,然而,近些年,跨过公司已经开始将一些战略性R&D投资用于有必要创新环境的发展中国家,在“新的技术创新全球化”(Cantwell,1995)下,跨国公司的海外R&D机构与东道国企业一道构成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系统。Duning认为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对东道国的创新能力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影响。直接方面的影响包括增加东道国的技术创新力量,为东道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东道国技术的出口等。但Duning认为跨国公司的海外R&D机构对东道国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在间接方面,即通过对东道国创新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影响发挥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效应。竞争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R&D机构后,本国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也会增加自己的研发投入,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由于本国企业是东道国创新系统的主体,这样东道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也将会得到改进。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任何新竞争的注入都会促进技术效率。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甚至更强烈,特别是在企业一直与国际市场隔绝的国家更是如此。”

(2)学习效应。“学习”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跨国公司的R&D机构进入后,本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又多了一种学习渠道,并通过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推动本国创新系统的发展。

(3)集聚效应。波特的国家创新系统特别强调产业集聚的作用。某一产业的R&D机构集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信息,形成一个创新网络。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都是软件技术创新的集聚地。跨国公司一般选择东道国科技基础较好的区位设立R&D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其他企业的研发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技术溢出,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设立业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增强区位创新集聚效应,从而带动区内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有时东道国为了充分发挥跨国公司R&D机构的集聚效应,设立各种科技工业园区,为外国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配套措施,通过人为的政策手段强化创新集聚,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4)开放效应。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开放性”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优势。一国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越高,其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越强,创新的效率也会越高。跨国公司各类分支机构与东道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极大增加东道国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使其与国际技术创新同步。

四、实证检验

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采用直接吸收外资金额代表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采用科技成果代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应用1985―2006年上海直接吸收外资金额及科技成果,使用SPSS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分别给出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统计结果和ADF检验结果。

1、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而言,估计可能得到的结果有: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互为因果关系;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互不影响,即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模型中的滞后期数取m=n,且滞后期数分别取1―3。表1给出了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1我们可以观察到:滞后期分别为1―3的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引起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的最小概率为0.96177,这表明至少有0.96177的概率可以保证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引起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同时除了因滞后1期的概率值为0.09837,勉强能解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没有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外。其他滞后期都在20%以上的水平接受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不是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的原因。

因此检验可以说明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引起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TE)不一定是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RD)的原因。

2、平稳性检验

表2的ADF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RD(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和TE(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原始序列,还是一阶差分序列,其检验值统计量的绝对值小于都不是显著水平5%临界值的绝对值,说明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且它们都至少是二阶序列,且不确定,这也说明它们之间不一定存在协整关系。

3、检验结果分析

检验结果与预期有一定的差别,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可能:一是所取的数据量太少,时间跨度太短,无法显示出长期趋势;二是统计指标的代表性有限,不能充分体现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统计数字存在误差;三是集聚效应、外溢效应还远远未体现出来;四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被扩大;五是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没有很多直接关系,它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产生作用的,传导过程及时间太长,效果体现反应不确切。

五、结论

从整体上讲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带来明显的外部经济,溢出效应十分明显,这无疑会在各个层面上为我国企业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带来机遇。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弥补我国企业R&D投资资金的不足;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引进先进的R&D经营管理经验;完善我国的人才市场;减缓我国优秀科研人才外流的压力;为我国创新组织的近距离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等。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可能还会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负效用。从根本上讲,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必然对我国的R&D资源有一定程度的占用,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我国R&D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虽然跨国公司在我国R&D投资,凭借其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优势,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一定的压力,使我们在争夺市场和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有利于竞争人才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Athukorala,Prema-chandra and Sarath Rajapatirana:Capital inflow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a comparative study of Asia and Latin America[J].World Economy,2003,26(4).

[2] Balasubramanyam,V.N.,M.A.Salisu and David Sapsfo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J].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4).

[3] Barro,R. and X. 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M].New York:McGraw Hill,1995.

[4] Barry,Frank and John Bradley:DI and trade:the Irish host country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7(107).

[5] Busjeet,V.:Foreign investors from less-developed countri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D].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80.

[6] Cairncross,Frances:The Death of Distance:How the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M].London:Orion Business Books,1997.

[7] Calvo,Guillermo A.:The peril of sterilization[J].IMF Staff Papers,1991,31(4).

[8] Dunning,John 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innovatory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1994,25 (1).

[9] Edwards,Sebastian:Real Exchange Rates,D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Exchange Rate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Cambridge,MA: MIT Press,1989.

[10] Krugman,Paul:Fire-sale FDI,in S.Edwards(ed.),Capital Flows and the Emerging Economie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1.

[11] Lall,Sanjaya: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y by US multinational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9,41(4).

[12] Mataloni,Raymond J.:Real products of panies majorityowned foreign affiliates in manufacturing[J].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1997,77(4).

[13] McKendrick,David G.,Richard F. Doner and Stephen Haggard:From Silicon Valley to Singapore:Loc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Hard Disk Drive Industry[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4]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R&D:Patterns and Trends,Paris:OECD[Z].1998.

[15] Pack,H.:The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Kenyan manufacturing[J].Economic Journal,1976(86).

[16] 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其实证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上一篇: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下一篇:庆阳市特色农业区域优势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