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辅导员比较及建设路径探析

时间:2022-09-21 08:17:44

中美高校辅导员比较及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对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通过中美高校辅导员比较研究,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5-02

一、中美高校辅导员比较研究

1.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中国的辅导员制度有近60年的历史。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1908年美国心理学家、“辅导之父”帕森斯在波士顿开办了辅导中心,帮助青年人认识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以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帕森斯也因此得到了“辅导之父”的称号。二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比尔斯在各方赞助和鼓励下,于1908年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并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辅导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立了心理辅导学科,有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我国辅导员制度的产生最主要的、最核心的目的是出于政治性要求,而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的初衷是出于社会性要求。

2.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因此,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除了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外,还同时要承担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要对管辖之内的200名学生负责。辅导员多种角色的扮演引发了辅导员角色冲突、角色超载等问题,不仅使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不从心,而且由于专业技能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专业化程度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基层党总支(或党委)的领导下,以班(年)级或专业为依托开展工作的。通常是接受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的双重,甚至是三重管理,完成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安排的工作任务,接受院系的考核并上报学校审核备案。

4.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美国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学生事务硕士专业,在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晋升高级职务的还特别强调其过去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为了满足学生事务管理的职业要求,美国高等教育还为这一职业领域提供职前、入职和在职培训,设置专门的培养计划、课程。以上举措,使美国拥有了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发现,中美辅导员产生的出发点本质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的拓展,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定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开设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大多数高校把每年新入校工作的教师安排为辅导员,大多数教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便是专业教师,同时具有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又具备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未接受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专业化的素质相对较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仍有待加强。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这个难题就涉及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问题。学校应当在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的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成立相应的教研室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就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开展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对这些学科进行专业建设。

2.辅导员管理体系的科学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的是单项领导,而我国高校校、院、系三级管理的体系,导致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多重领导。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多重领导体制一般被多数的学者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率,要求组织架构要清晰、隶属关系明确、单项,以便于信息的传递和工作完成顺利,因此要排除特殊情况的发生。多重领导是指,同一岗位的从业人员,有两个以上的直系上级,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承受两个以上的管理。往往在工作中,受到多种命令,就是我们常说的,令出多家,反而令人无所适从,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并且往往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管理体系应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加管理幅度,使原来的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少地使辅导员接受多重命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创造性。

3.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我国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首先要对“职业”和“职业化”两个概念做一个界定。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丰富以致能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够成为职业,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一种社会角色,为劳动者提供了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它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职业化包含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四个部分的内容。

通过职业和职业化两个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辅导员这项工作必须成为一种社会角色、能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并且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由于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认识不到位,缺少科学的选拔机制、评价体系和晋级制度等原因,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更多地被认同为是一种工作、一个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只有解决了辅导员成为职业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涉及到职业化的问题。实现辅导员职业化,首先要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确定选拔准入的职业资质,同时要依托专业化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使辅导员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使辅导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辅导员职业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延平,王康康.美国辅导员制度及启示[J].石油教育,2009,(6).

[2]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2006,(12).

[3]张普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洛嘉(1973-),女,藏族,青海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