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课堂诗意的人生

时间:2022-09-21 07:00:27

审美的课堂诗意的人生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其最基本的理念。音乐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如何将这种美的能力让学生“带得走”,本文意从两个方面来提出思考和实践:一是展示音乐课堂的显性美。二是挖掘音乐课堂的隐性美。并通过实例分析力图阐明音乐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审美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审美课堂显性美隐性美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同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其最基本的理念。音乐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音乐课堂怎么把这种美的能力让学生“带得走”,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行动策略一:展示音乐课堂的显性美

音乐课堂的显性美体现在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美、音响资料美,教师形象美、体态美、语言美等方面,这些都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校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给音乐教师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音乐教室,配备音乐教学必需的硬件:钢琴、五线谱黑板、音响等等。钢琴要做到半年调音一次,保证它的音准;五线谱黑板要正常使用;音响的功率要大一点,音质要好一点,低音要厚实、中音要清晰、高音要悦耳。有了这些外在的硬件美让学生享受到高品质的音乐是首要任务。

经验分享:苏少版第八册第六单元《忆江南》的学习时,我们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欣赏舞蹈《小城雨巷》,通过充满着形象直观、优美动人的舞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江南的美、江南的韵。接着用音质和音色都特别出众的音响设备听赏歌曲,采用背景音乐与江南水乡风景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在让他们熟悉了旋律的同时,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接着再通过配乐诗朗诵,实现优美的音乐与江南水乡景的交融,再一次刺激了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在欣赏江南风光美的同时,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和歌词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再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歌曲的旋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特点――“委婉细腻”,自然导入学唱歌曲的步骤,此时要充分利用五线谱黑板的直观性,让学生能跟着音乐的旋律线走,更好地掌握音准,为快速而高效的学习歌曲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借助于多媒体的交互性,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的诗和歌的融合性表演,既摆脱了总是单纯唱歌的枯燥,又锻炼学生们的表现与合作能力。随后的拓展部分,我们欣赏了《欢乐歌》视频,通过大屏幕逐一展示了二胡、琵琶、扬琴等乐器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互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江南丝竹的演奏乐器和音色特征,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知识积淀。最后引导学生对江南器乐曲、舞蹈、歌曲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音乐艺术的风格特点进行提炼,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进一步感受了江南水乡音乐文化之美。在教学时强调美的展示与互动,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审美能力。

柏拉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是不是为这些理由?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还应该做到形象美、体态美、语言美,成为创造美的魔术师。外表是天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形象和气质是可以改变,身为教师,仪表要整洁、大方,身为音乐教师,更要多一份自然亲切、纯朴清新,给以人一种美感,要能充分体现审美能力与艺术品位。

经验分享:公开课在即,如何着装,是成熟稳重的职业装还是活泼可爱的运动装,是热情似火的暖色系还是沉着冷静的冷色系,这得看课的内容和形式,优秀的音乐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在内。清新自然的形象加上层次清晰的语言推进,再配合不夸张的体态语言,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就展开了优美的画卷。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和体态美无不对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与想要模仿的冲动。在进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的教学时,笔者特意选择了一件中式、绿色的服饰配以布鞋,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相匹配的高度,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行动策略二:挖掘音乐课堂的隐性美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中,显性美体现在硬件上,那么音乐课堂的隐性美则包含在教材的美、教师的歌声美、琴声美,学生的歌声美、动作美等方面。美无处不在,蕴含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时刻收获着美。比如,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与挖掘其内在的美,让他们喜爱音乐课,喜爱音乐。

经验分享:苏少版第二册第二单元《摇篮曲》一课教学时,在音乐教室,教师可创设一种夜晚的情境,拉上所有窗帘,关上门,和学生一起听赏多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摇篮曲》,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或随着音乐轻轻摇摆,或跟着优美动听的范唱轻轻哼唱。不用太多的介绍,仔细聆听,这富有生活情趣的和谐气氛会使学生们感觉到安静、安全、亲切,真动情,记忆深。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悄悄走进音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为歌曲新授做好铺垫。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打破了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气氛,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学内容隐含在形象性美境之中,提高了学生审美主动性,还能将审美意识深化,促进了他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真可谓:以境动情,美在其中。

音乐课堂的歌声应该是美的,这是最值得让学生拥有和“带得走”的最好礼物。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伊达说:“小提琴和钢琴对你算得了什么呢?你的喉咙就是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的音乐都要美。”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美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即是歌唱教学,它拥有学生最大参与度,并且是每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的音乐实践活动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

经验分享:深度教研的音乐课堂上,师生学习得都特别起劲,唱得特别熟练,可是歌声并不美,总有一两个学生唱得特别突出,有的声音特别大,有的声音特别尖……对小学生来说的唱歌不要刻意强调发声技术,而应强调自然的方法,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对于学生的声音不加以干涉,任由让他们喊唱或唱得音不准,而是需要我们音乐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意识到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的,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表现美。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关注教学流程的进行而要时刻关心学生声音的生成状态,是否有美的表现和美的享受,歌唱是需要进行反复训练的。

柏拉图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音乐课堂上就是应该充分展示美、挖掘美,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音乐审美情趣的艺术环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给他们“带得走”的审美力,让他们拥有诗意的人生。

上一篇:“味道”与“营销”的盛会 下一篇:五大食品饮料包装发展趋势促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