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探讨

时间:2022-09-21 05:25:11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探讨

摘要:中学历史的中考任务繁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帮助学生在把握考试方向的情况下,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热点,注意做题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过程中,课时少、时间紧、知识量大、考试形式要求高,如何在此背景下搞好复习,从容迎接中考呢,下面结合在中考复习中的一些作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历史知识网络

历史内容多而杂,如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而且易忘,所以教师要利用历史知识内在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抓住三条主线: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及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即构成了第一条主线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断反抗,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条主线,即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着改变中国任人欺凌,屈辱落后的状况,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始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封建官僚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立宪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为改变中国被瓜分的命运,救亡图存,领导了改良运动――。想通过温和的改革把垂死的清王朝改造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孙中山先生则以三民主义为旗帜领导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先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鲁迅等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倡导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历经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抓住历史线索,再以线为基础,对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重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系统、全面,而不会支离破碎。

二、注重考试说明,把握复习方向

结合考试说明要求的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填空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材料分析题和拓展性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与辨析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三、关注现实,关注热点问题

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古今贯通,在现实中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具体到2010年,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与经济全球化、两岸关系的发展、二战结束65周年、联合国成立65周年等等。但是,在了解这些热点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依据课本中历史知识。这些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察的更多的还是课本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提升能力目标。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

四、强化练习,注意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问题一般有四种问法。

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在材料分析中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上一篇:优化探索 感受数的魅力 下一篇: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