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

时间:2022-09-21 05:21:10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

摘要:目的:通过对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的患者实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探讨该项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0例因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的患者,60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作为常规组,另一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限制组,比较患者的凝血功能、体温、碱剩余和血浆乳酸含量。对限制组和常规组中治愈、死亡的发生率做好统计,并对两组中出现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生率做好计算。结果:常规组和限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碱剩余、血清乳酸含量值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P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 创伤 凝血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2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27-01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医院急诊和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早期多为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1]。临床上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组织血灌流不畅、排尿量降低、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目前使用的患者复苏方式包括充分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要求医师在患者术前控制液体输入量,随后行充分液体复苏[2]。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我院的60例因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相关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因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为(32.5±2.4)岁,患者均无相关心、肺等脏器疾病史。60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作为常规组,另一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限制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一般方法。常规组:早期就进行快速大量补液,确保患者的收缩压在85-95mmHg之间。其液体内容有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或浓缩红细胞,依照3∶1的比例配比。开展对患者的伤情评估,将患者呼吸道内血块、分泌物、痰液清除,患者予吸氧,行心电图、血压、血氧监测,对患者进行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做液体复苏,开展紧急手术,控制出血量。

限制组:早期快速补液,当患者的收缩压显示为70mmHg时,限制液体输入量,将输液速度降低,确保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70-80mmHg之间。其补液内容与常规组相同,相关创伤急救措施同上。

均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抽血时间为在患者手术前,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碱剩余和血清乳酸含量,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结果如表1。两组复苏方法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变化、碱剩余和血浆乳酸含量数据如表2。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数据结果比较

注: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不同复苏方法实施后患者的体温、碱剩余、血浆乳酸含量对比

注:与限制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采用限制性补液复苏方法的30例患者中死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比较明显,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表3 实施不同复苏方法患者预后比较

注:与限制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本次实验中,患者的止血工作完成后,均对其进行了血制品输入,因此,两组患者均有ARDS病例报告,但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的患者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在使用常规性大量液体复苏中,患者的继发性出血可能性被加大,其身体所需要的血制品含量也相应的有所增加。

MODS与SIRS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患者体内的炎性细胞活性增强,炎症反应不能被控制后,患者的组织细胞就会出现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3]。

在临床中,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大量液体复苏方法都被广泛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治疗中。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通过复苏平衡点来达到协助止血的目的,其对患者机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的影响较小[4]。

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大量液体复苏方法,患者的死亡率和相关综合症的发生率都比常规组低,同时,患者体温的上升速度也相对较快,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作用也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世成,陈君长,王坤正,等.创伤性休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07):652-654

[2] 秦薇,余艳红,盛超.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06):1042-1044

[3] 彭绪东,易勤美.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失血性休克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07):76-77

[4] 陈祖鹏,李徐,徐震,等.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1(04):479-481

上一篇: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急诊重症... 下一篇:中药干预对乳腺增生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