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9 17:04:5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1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R6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56-02

剖宫产是治疗异常分娩,妊娠合并症等需要尽快结束分娩的主要手段。早期积极下床活动是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6h即可开始在床上适当活动,并争取早下床活动[1]。术后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系,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2],并发症越少。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到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术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不良影响。我院2009年7月-12月随机抽取其中的115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在促进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随机抽取2009年1月-6月住院剖宫产术患者115例(妊娠合并症除外),其中,二次剖宫产18例,妊娠高血压25例,第二产程延长38例,社会因素剖宫产者32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98例,平均年龄23.8岁,住院天数4~9d。

1.1.2 观察组 随机抽取2009年7月-12月住院的剖宫产术患者115例(妊娠合并症除外),其中,二次剖宫产17例,妊娠高血压26例,第二产程延长40例,社会因素剖宫产34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00例,平均年龄24.1岁,住院天数4~7d。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按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医嘱进行护理,如常规术前准备,术后治疗护理疼痛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 由专科负责护士护理,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按计划时间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制定《剖宫产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计划执行表》,规定干预内容,护士在实施每项护理干预后签名,注明实施时间,确保每项措施执行到位。

1.2.2.1 心理干预①建立干预基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并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痛苦,使患者产生信任的心理;②减轻依赖心理:向患者讲术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及注意事项,术后尽可能自己活动,如变换、行走,如厕等。嘱家属尽量减少过度搀扶动作;③解除焦虑心理:术后2h介绍剖宫产术后情况,指导母乳喂养,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产妇术后康复活动。

1.2.2.2 认知干预①护士对每一位产妇在术前、术后、24h内均要宣教以下内容:剖宫产术后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最早时间,强调每位病情稳定的产妇均要在术后24h内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对术后康复的好处;如何促进肠蠕动排气排便,减少盆腔粘连等;正常活动对切口缝合无影响。有促进愈合的作用;②疼痛教育:手术后都会有切口的疼痛,术后24-48h疼痛最明显,以后会逐渐减轻。因切口疼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影响产妇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把疼痛教育列入到剖宫产术后产妇认知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学会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的方法,教会产妇镇痛泵的使用和调节,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让产妇自己控制镇痛泵的速度,更有利于让产妇对术后疼痛产生控制感,减轻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情绪。

1.2.2.3 行为干预 ①术后6h,产妇麻醉状态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鼓励产妇床上翻身活动,24h内首次下床活动,活动时护士要站在床边进行指导,先将床头摇高90°,让产妇呈坐姿,继而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眩晕、恶心、心悸等症状,站在床旁,留置的导尿管活动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出,排尽引流袋内尿液,然后夹管,妥善固定。开始步行时,身体稍向前倾,可用手掌轻摁切口处,缓缓前行,活动时间10min左右,或量力而行。记录活动时间,病情变化;②对镇痛泵的患者,下床活动前先适当调整速度,进行有效止痛,将镇痛泵进行妥善固定,可放置在衣袋里或由家属手持,注意保护,防止脱落。

1.3 统计方法,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见表1)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不同健康问题,不同文化程的产妇,要正确评估,在实施既定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要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本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子痫前期或合并其它疾病的产妇,身体素质,康复能力较差,在心理上要更加细致,关心,认知干预方面要更加耐心,语言通俗易懂,活动要循序渐进,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0min;身体素质好,痛阈高的产妇,要防止活动过度,对依赖性较强的产妇要鼓励、督促;对切口疼痛明显的产妇要做好疼痛护理,积极有效止痛,同时要消除患者对使用麻醉止痛药的恐惧心理。

3.2 明确责任 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护士是执行护理干预的总责任人,负责心理、认知、行为干预的全过程,同时负责查补夜班护士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记录,强调详细记录首次下床活动的产妇,要认真分析原因,实施相应护理。科护长要进行随机抽查,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

3.3 做好产妇家属宣教工作 陪伴家属是产妇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产妇的心理和康复[3]。无论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产妇家属,尤其是产妇有合并症的家属,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心理,认为开腹是一个大手术,需严格卧床,对产妇过于宠爱,甚至限制产妇活动,使产妇依赖心理加重,增加了护理干预实施的难度。我们将对康复的宣教作为一项既定内容列入干预计划中,保障了护理干预的效果。

3.4 加强对不能早期下床活动产妇的护理,观察组中有4例产妇在术后24h内未能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其中妊高征2例,产后出血2例,我们对4例产妇实施:术后12h半坐卧位,定期扣背,嘱产妇深呼吸,每2h协助改变,嘱家属协助做上下肢被动锻炼。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金婉芬,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6.7(8):778

[2] 吴范超,昊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5

[3] 黄忠琴,林秋丽。急性轻度躯体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调查[1]。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82

作者单位:525100 化州市妇幼保健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2

关键词:临床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效果

急性脑血栓症状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它发病急促,会带来极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残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运动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水平[1]。在患者发病早期阶段行以规范、积极的康复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能力[2]。本文就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100名,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2例以及女性患者48例,年龄45~70岁,平均数是(54.67±4.21)岁。已经排除存在颅内出血症状的患者以及存在短暂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将其按照抽签的顺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不具备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对照分析。另外,全部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文研究。

1.2方法 对于参照组行以常规性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常规性健康知识教育、饮食结构调整、口腔清洁和皮肤护理等不同的方面。

对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加以行早期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积极、正面的心理干预,和患者以及家属展开亲切的交流,令其拥有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患者处于急性期的时候,调整患者的,左侧以及右侧、平卧等相互变换;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眼部训练,降低发生呛咳的危险;结合患者身体恢复的基本情况,适当安排训练的强度以及训练,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除此之外,结合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肌力增强训练和运动协调性上的练习;在日常活动方面,指导患者饮食、穿衣等方面。

1.3临床观察指标 护理周期为4 w,对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并做以记录。观察项目为神经功能的缺损恢复程度。衡量标准为:①有效:功能缺损好转>80%;②好转:功能缺损好转≤80%且>60%;③缓解:功能缺损好转≤60%且>20%;④无效:功能缺损好转≤20%,或者没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减去无效率的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对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当中行以早期护理干预所具备的临床效果展开的分析当中,针对数据类型使用了统计学软件包SPSS 19.0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数资料,选择(n,%)来进行表示,并行以χ2进行检验。

2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神经缺损的恢复有效概率上明显地优于参照组,见表1。

两组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χ2值约为4.000,P值约为0.045,显然P

3 讨论

在本次对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当中行以早期护理干预所具备的临床效果展开的分析当中,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神经缺损的恢复有效概率上(96%)明显地优于参照组(84%),两组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

在早期对患者行以积极且良好的康复治疗干预,能够令大部分患者各项功能获得明显改善,并且尽快回归到社会角色上[4]。通常来说,最好是在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之后1~2 d开展康复性的训练,不但能够避免大部分合并症的发作,同时还可以加快肢体血液循环情况,避免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症状,继而防止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带来患肢功能逐渐减退的负面影响。

从护理人员的角度来说,需要尽可能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并坚持,以便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给予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有针对性、规范科学的护理指导干预;针对患者的康复过程展开适当的管控以及效果评估,联系患者以及家属随时随地反馈信息,便于进行护理计划的调整,确保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可以持续且有效地运行[5]。

4 结论

综上所说,在临床护理中,对患有急性脑血栓的患者过程中行以早期康复护理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缺损,因此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曹磊.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1):244-245.

[2]丁娅.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08):342-343.

[3]卫芳芳.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2(20):4191-4191.

[4]闫芳芝.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06):134-13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3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2-01

作为新生儿众多疾病中的一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除了引发患儿死亡及脑瘫外,还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积极的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病残率的同时,为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及智力发育提供保障。笔者在进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通过对80例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现对其做如下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对80例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在这80例新生儿中,均符合以下几点标准:首先,受母体产科病史的影响,导致胎儿宫内出现相应的窘迫现象;其次,除了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外,通过检测发现,婴儿的脐动脉血PH值小于7.0,BE小于-11.5;另外,在有出生窒息史的新生儿中一部分还出现电解质絮乱、颅内出血及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及感染;最后,在考虑到部分新生儿可能患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其脑部造成损伤者[1]。在新生儿家属自愿的前提下,将8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进行治疗中,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的40例新生儿在出生6个小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干预;而治疗组的40例新生儿则在出生2个小时后,采取早期干预,其干预内容主要为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在正常范围,确保SO2处于90%-95%之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糖在正常高值及病室内环境安静等多个方面。同时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症状进行观察、记录,针对危重患儿,应在第一时间内书写护理记录单。

1.3疗效评价: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两组患儿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患儿的意识状态、机体反射能力以及脑干症状等。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变化,适当的调整监护时间,并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中的相关规定,在新生儿出生14天后,进行必要的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2]。每一项评分有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以35分为分界线。在此基础上选用对咯咯声、对红球、对说话人脸的反应、头竖立及支持5项进行加分共10分。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应结合NBNA的测定结果进行。若总分在35以上,则表明发育正常,若在35分以下,则表明异常。这些,都为医务人员的临床分析提供了准确的诊断资料。

2结果

治疗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及行为神经测定中,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

严重程度及NBNA(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比较 P

作为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及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出现,给新生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针对众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引起这一病症的过程中,多数学者将其归纳为血气指标诊断围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患儿由于窒息而引起脑部缺氧、缺血,导致其脑部无氧酵解大量增加、乳酸大量积累,在致使PH值及BE值下降的同时,还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治疗这一症状的过程中,早期干预在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中(NBNA),其重点在于研究新生儿的心理发育状况,其内容共有5个方面: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一般评估共20项。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能够证明,NBNA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新生儿的脑功能状况,预测预后敏感性及特异性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超过80%。所以在早期干预中,医务人员仍需要结合NBNA的检测结果,选择与之相符的早期干预措施,在满足新生儿生长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干预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牛鹏姣,王育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9,(35).

[2]张爱春,刘瑞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1,(1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4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神经内科;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主要由于脑血管出现粥样动脉硬化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相应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前可能出现头晕、主诉头痛等,且脑卒中疾病致残率较高,患者发病后需接受较长时间治疗。而针对此种情况,护士应积极评估患者疾病治疗进展、判断其身心状态,结合机体表现与患者需求等因素综合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疗效[1-2]。本文探讨对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50例与干预组5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35~69岁,平均为(51.5±4.8)岁,病程2~6年,平均为(4.1±0.5)年,机体左侧偏瘫为32例、右侧偏瘫为18例;干预组包括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38~72岁,平均为(55.8±5.6)岁,病程3~8年,平均为(5.5±1.0)年,左侧偏瘫30例、右侧为20例。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经影像学相关检查结果确诊为脑卒中;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同意;需排除存在其他乐夭⒎⒅⒌幕颊撸排除存在精神异常表现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复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服务,包括及时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常规溶栓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表现,重点监测血压,及时使用降压药控制病情,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降颅压,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与家属积极沟通,安抚其内心紧张情绪,提供较好治疗环境,做好生活护理,进行皮肤清洁等,与患者积极沟通,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包括:①做好心理护理服务,积极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内心不良情绪表现,根据不同性格患者采用针对性沟通方式,为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病理、疾病进展、康复护理要点、预后等知识,及时解释治疗现状,促进护患关系,建立基础信任,缓解患者内心焦虑状态,提高治疗信心。②护士应及时询问患者需求,并及时满足,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后遗症表现,因此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应早期提供康复干预,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日常治疗期间积极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关注呼吸表现,给予吸痰护理。观察各种引流管情况,记录机体出入量,及时协助患者做床上被动肢体活动,建立翻身卡,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发生[4]。③积极按摩患者肢体,采用理疗包括电刺激、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肢体感觉,日常休息时将患者肢体摆放在功能位置,每日协助患者做肢体锻炼活动,应注意适度原则;首先帮助患者练习床上坐起、逐渐向离床活动过渡。嘱咐家属积极陪伴患者共同进行训练,积极完成训练内容,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告知家庭护理要点,定期电话随访,提供健康宣教措施,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坚持肢体运动锻炼。

1.3观察指标 判断患者临床疗效[5],指标包括显效:患者经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有效:上述评分减少程度>40%;一般:减少>20%;无效:评分减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总结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6%,干预组为98%,干预组治疗效果较好,P

3 讨论

因脑卒中患者多伴随相关神经功能异常表现,因此早期提供康复护理十分必要,脑卒中发病后,由于病情突然发作且较重,大多患者伴随偏瘫、吞咽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患者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往往伴随严重心理焦虑表现,且长期治疗对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加强心理与运动能力干预后患者临床疗效较好。

本次研究得出结果为,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脑卒中疾病治疗与护理服务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6%,干预组为98%,干预组治疗效果较好。得出结论称,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相关肢体功能,提高其自我照顾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而王玉红、刘冰之等学者经研究表示[6],对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服务,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康复护理组有效率为92.85%,证实本次研究结果,两组结论存在相符之处。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提供康复护理及肢体锻炼措施,包括做好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病情观察、提供肢体按摩、康复指导,同时做好用药等基础护理,大部分患者治疗配合度较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加强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患者心理焦虑情绪改善较好。

参考文献:

[1]洪显钗,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8):950-953.

[2]张翠娣,鲁剑萍,黄芳,等.中医养生理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45-1446.

[3]赵生凤,陈玲莉,周红丽,等.多形式综合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4,13(6):592-593.

[4]金晓琼,陈欣琼,林斯,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373-375.

[5]符艳,姚秀高.渐进式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96-98.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5

关键词:乳腺癌 依从性 生活质量 护理量化

近年来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乳腺癌[1],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提升,乳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现临床多采用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虽然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因手术存在的创伤性,会限制患者术后上肢活动,且患者术后锻炼依从性低,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有学者倡导将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和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中[2],认为可提升功能训练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本研究对纳入的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60例进行分组讨论,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60例,根据术后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42~78岁,平均(56.2±1.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及中专、大专12例,本科及以上10例。观察组年龄41~79岁,平均(56.5±1.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中专、大专11例,本科及以上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均经病理检查确诊;(2)患者均签字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和此次护理干预方式;(3)病历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因认知、智力等因素无法配合此次干预;(2)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肺功能异常等;(3)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

方法: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如宣教疾病知识、注意事项、手术方法、术后功能锻炼等。⑵观察组接受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1)量化患肢功能锻炼:a.术后3 d:护士需指导患者训练手部抓握能力,0.5 h/次,3~4次/d;b.术后4~7 d:训练其腕关节和肘关节,0.5 h/次,3~4次/d;c.术后8~14 d:训练其肩关节功能,如前后摇臂、双手抱头等,0.5 h/次,3~4次/d;d.术后14 d:可做平伸、上举、伸展、环绕、扩胸、侧推、侧拉、侧举等运动,0.5 h/次,3~4次/d。(2)综合护理干预:a.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护士需耐心细致为患者讲解乳腺癌疾病知识、手术安全性、注意事项、手术方法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并消除其忧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提升治疗信心。b.加强饮食护理:护士明确指导患者合理科学饮食,并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食物,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促进术后康复。c.加强切口护理:术后采用胸带包扎切口,促进皮瓣愈合,护士需明确告知患者勿解开绷带,避免皮瓣移位,仔细观察和检查包扎状况,避免发生皮瓣血肿。d.加强引流管护理:术后需置入引流管,及时将皮下渗液和积气引出,确保皮瓣与创面紧贴,降低坏死和感染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所以,要妥善固定引流管。患者下床活动时,需在上身口袋部位固定引流管,卧床休息时,需在床边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滑脱、折叠、扭曲、受压。

观察指标:⑴采用自行设计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1)完全依从:患者按照医嘱进行锻炼;(2)部分依从:患者偶尔按照医嘱进行锻炼,但无法持续坚持;(3)不依从:患者完全未按照医嘱锻炼。⑵采用QOL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含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等方面,各项分值为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锻炼依从率比较:观察组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部分依从率及不依从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锻炼依从率比较[n(%)]

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QOL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QO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讨论临床妇科恶性肿瘤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为乳腺癌,因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性早熟、未哺乳、放射线照射、长时间饮酒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变化、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晕异常、腋下淋巴结肿大等[3]。当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因术后易发生较多并发症,且患者存在较大心理负担,术后康复进程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为探寻更有效的术后护理方式意义重大。有研究报告显示[4-5],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提升治疗锻炼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乳腺癌术后易发生上肢水肿,且本研究中采用量化患肢功能锻炼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锻炼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部分依从率及不依从率均低于对照组,QO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效果。患者通过有效功能锻炼,避免肌肉发生萎缩,促进恢复肩关节功能,降低瘢痕挛缩和淋巴水肿可能性,并加快手臂血液循环,对淋巴回流具有促进作用,可预防术后血液回流障碍和水肿。此外,本研究进行量化功能锻炼,能提升锻炼积极性,并缩短康复进程[6]。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知识宣教,护士仔细讲解疾病知识、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方法,提升患者认知度,消除负性情绪,增强治疗积极性,树立锻炼信心和决心。加强引流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滑脱、折叠、扭曲、受压等,加强饮食干预。

综上所述,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接受量化患肢功能锻炼和综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岩,朱小芳.量化患肢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3):503-504.

[2]张越.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27):146.

[3]周荆荆.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8,42(4):386-387.

[4]刘虹.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8,26(5):188-190.

[5]李文晓.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5):164-166.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6

[关键词] 护理干预; 乳腺疾病; 认知率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03-01

近年来,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老年女性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乳腺疾病的认知率普遍偏低,很少甚至从未主动进行过乳腺检查。当前乳腺癌防治工作的重点着眼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由于老年人对乳腺癌的低认知率,往往会使她们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和康复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为了提高老年女性对乳腺疾病的认知率,我院对查体中心统计的2010年未进行乳腺普查的166名老年女性进行了护理干预,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查体中心统计的2010年未参加乳腺普查的166例老年女性进行了随机分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人。其中观察组年龄在55-78岁,平均年龄(66.5±11.5)岁,对照组年龄在56-75岁,平均年龄(65.2±8.8)岁。2组老年女性的文化背景、接触乳腺疾病知识相关教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对2组老年女性进行电话调查,了解到未进行乳腺检查的原因。对于对照组的老年女性按照常规模式进行电话回访;而对于观察组的老年女性,在常规电话回访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干预 告知老年女性乳腺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中年以后,由于卵巢分泌的激素开始减少,缺乏雌激素的刺激逐渐萎缩,腺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体积变小,但并不意味着患乳腺疾病的几率也在减小,相反此时疾病发生率增高,应该定期做专业检查。对突然出现的异常感觉、体积形态的改变、溢液等异常情况,要立即就诊。在日常生活中要引起重视,学会自我检查,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乳腺普查。

1.2.2 心理疗法干预 采用一对一的干预方式,针对不同的个体分析原因,制订对应的处理方案。通过与老年女性的真心交谈,了解她们的真实想法,帮助她们打消顾虑,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既要帮她们树立起正确的早查早治的观念,还要打消其惧怕检查,惧怕得病的想法,使她们对乳腺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2.3 饮食与锻炼指导干预 鼓励她们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会活动,保持愉快、乐观健康的心态,同时少喝酒,勿吸烟,多吃水果、蔬菜,摄取足够的叶酸、维生素D和钙,少吃脂肪,以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1.2.4 进行个性化的干预 由于老年女性年龄偏大,交流沟通能力欠缺,文化水平偏低,大多不识字,我们采取播放宣传片,专家讲座,上门示范讲解,手把手的教会自我检查的方法,还鼓励家属参与,呼吁社会重视等形式,宣传乳腺疾病的相关知识,引起社会、家庭、个人的高度重视。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2组老年女性护理干预后乳腺疾病知晓情况进行比较。从五方面进行综合评定:1)会正确进行乳腺自我检查;2)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乳腺自我检查;3)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乳腺普查;4)了解乳腺疾病的相关知识;5)乳腺有不适时能够及时就诊。每一项为9分,分为可以(5分)、基本可以(3分)、不可以(1分)三个选项,满分为45分,最后得分20分以上为合格,低于20分为不合格。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采用x2检验处理,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22组乳腺疾病知晓率评分比较

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0p<0.01。

3 讨论 全球每年乳腺癌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全球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乳腺癌。而早期乳腺癌经过合理治疗,术后10年的生存率能够到达96%,但是晚期10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因此乳腺癌的防治关键就是“早诊断,早治疗”,老年女性是乳腺癌的发病高位人群,我国老年女性由于文化水平低,知识缺乏,思想陈旧,沟通领悟能力差,不懂得乳腺疾病的相关知识,害怕乳腺疾病,不能正确对待乳腺疾病;因此提高老年女性乳腺疾病的知晓率尤为重要,采取正确的乳腺疾病处理方式,就能够使她们得到最佳的治疗时间,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地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唐基芳,陈润钿,刘可见等.护理干预对提高乳腺增生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研究[J].当代护士,2009,01.

[2] 程蔚蔚.乳腺疾病[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0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7

【关键词】 剖宫产;尿潴留;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预防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195

剖宫产尿潴留是产妇行剖宫产术24 h后, 仍不能自行排尿的一种症状, 包括不完全性尿潴留和完全性尿潴留, 前者不能将膀胱内尿液一次排空, 而后者完全不能自行排尿[1]。有临床调查发现, 约有15%的产妇在进行剖宫产后, 存在尿潴留症状[2]。本文通过对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给予预防尿潴留发生的护理干预,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11月行剖宫产结束正常妊娠产妇9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48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27.6±3.6)岁;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8.3±1.7)周。干预组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8.5±3.7)岁;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37.9±1.5)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基础护理, 包括手术护理、剖宫产宣教、术后注意事项及术后12 h后拔除导尿管等。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尿潴留发生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舒适护理:为产妇提供相对舒适安静的病房, 保持床铺的舒适度, 控制病房内温度及湿度, 以产妇感觉适宜为佳。②宣教护理:使产妇了解手术过程, 给予产妇在预防尿潴留方面的正确引导。③导尿管护理:间断夹闭导尿管, 并在术后24 h内采用自体排尿法拔出尿管[3]。④诱导排尿护理:待尿管拔出后, 嘱咐产妇饮用一定量红糖水, 鼓励产妇做到早下床、早排尿, 在产妇存在尿意时给予流水声等诱导排尿[4]。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首次排尿评分:①首次排尿时间:记录术后拔除尿管后距离首次排尿时间, 8 h (记10分)。②首次排尿量:>500 ml(记0分)、300~500 ml(记2分)、200~300 ml(记4分)、50~200 ml(记6分)、200 ml(记10分 ), 上述三项之和总分>18分者考虑发生尿潴留。排尿舒适度:应用0~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 嘱咐产妇对导尿管拔出后第一次排尿的自我感受做出舒适度评价[5]。无不适:0分, 轻度不适:1~3分, 中度不适:4~7分,

严重不适:>8分。总舒适度=(无不适+轻度不适)/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首次排尿评分 对照组首次排尿时间评分为(5.4±1.3)分、

首次排尿量评分为(6.3±0.7)分、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评分为(7.6±1.4)分;干预组分别为(3.7±0.9)、(3.6±0.5)、(4.2±

1.3)分,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49、21.745、12.33, P

2. 2 尿潴留发生率 对照组发生尿潴留9例, 占18.75%;干预组发生尿潴留2例, 占4.1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 P=0.024

2. 3 排尿舒适度 对照组无不适17例, 轻度不适18例, 中度不适10例, 严重不适3例, 总舒适度为72.92%;干预组无不适23例, 轻度不适20例, 中度不适4例, 严重不适1例,

总舒适度为89.58%, 两组总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 P=0.036

3 讨论

尿潴留作为剖宫产术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产妇术后的恢复进程并给产妇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6]。剖宫产术后发生尿潴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害重视程度不够, 产妇因妊娠造成腹肌、逼尿肌收缩乏力, 胎先露长时间挤压膀胱及尿道, 无法适应术后卧床式排尿, 手术过程中物对排尿神经反射的抑制作用, 切口疼痛, 饮水不足及心理影响等因素。而剖宫产术后早期干预、早期下床、早期排尿、早期处理排尿困难是防止剖宫产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关键。本文通过建立剖宫产围手术期产妇预防尿潴留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 收到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冷春华.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3(21):29.

[2] 林惠灵, 周冬妮, 苏巧珍.对行剖宫产的产妇实施预防尿潴留护理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2, 13(20):117-118.

[3] 周颖.剖宫产术留置导尿的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25):68-69.

[4] 陈纯芝.早期诱导排尿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3, 20(16):35-36.

[5] 张蓉, 孙慧连, 徐凌燕, 等.剖宫产术后不同时间拔除导尿管对产妇的影响.护理与康复, 2015, 14(1):30-32.

[6] 徐凤娥.人性化护理对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9):77-78.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篇8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脑损伤早产儿;预后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50

脑损伤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 发病率较高且预后差。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原因是由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早产儿脑室出血等[1]。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妇产科及儿科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脑损伤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脑损伤早产儿的发病情况及预后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的重视。一般情况下, 脑损伤早产儿早期无明显体征及症状,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降低患儿脑损伤的关键。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本院对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0例脑损伤早产儿进行分组护理,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0例脑损伤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胎龄均<36周。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观察组中男39例, 女26例;胎龄27~35周, 平均胎龄(32.5±2.1)周;体重880~2700 g, 平均体重(1320±120)g。对照组中男40例, 女25例;胎龄26~36周, 平均胎龄(32.3±2.4)周;体重900~2600 g, 平均体重(1350±110)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及常规保健指导。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对患儿的饮食、精神、营养及睡眠等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MDI及PDI进行比较, 满分均为100分, 分数越高, 发育越完全。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MDI及PD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 x-±s, 分)

组别 例数 MDI PDI

观察组 65 96.7±3.2 95.4±3.5

对照组 65 71.3±4.4 73.4±4.8

t 27.6199 21.9094

P 0.0000 0.0000

3 讨论

早产儿胎龄均未超过36周, 与母体过早脱离导致患儿发育较差, 特别是脑部结构及生理功能等, 严重情况下可造成新生儿死亡, 存活患儿多产生多种后遗症, 患儿智力及各种功能易出现障碍[2]。相关研究分析, 早产儿脑部损伤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①早产儿脑神经细胞发育较差, 蛋白质受到损伤, 引发脑室出血, 产生多种功能障碍。②早产儿大脑发育不足, 宫内时间较短, 内分泌功能较差, 易受到外界环境对大脑的损伤。③早产儿调节功能不全, 血流多为被动性, 导致脑部供血较差, 对神经功能产生影响。脑部受损对患儿识别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等具有显著影响, 易引起患儿低能及瘫痪[3]。

对脑损伤早产儿进行早期训练及护理, 可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对脑部学动力产生影响。本组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 主要护理内容包括:①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 积极预防呼吸暂停及感染, 保证患儿处于正确, 对患儿呼吸进行适当刺激, 维持稳定的呼吸频率。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谨慎、动作需轻柔, 尽量避免搬动患儿。②增强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的配合度, 向患儿家属讲解早期护理干预的目的及训练方法, 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及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以利于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患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可有效减少其心理负担, 有利于家长不良心理的消除,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早期训练。早期训练主要包括运动及视力训练, 通过对外界的刺激, 促进患儿视觉、触觉及听觉等方面的发育。通过对家长的指导, 让家长完成相关训练, 以增加亲子感情。提供色彩鲜艳、丰富的玩具刺激患儿玩耍, 与其进行交流和对话, 以利于其大脑发育[4]。患儿出院后仍需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保证患儿进行持续治疗, 以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④注意患儿衣着及饮食问题, 切忌给患儿穿着过紧及材料不达标的衣物, 注意保证患儿双手温暖, 对患儿进行抚触。鼓励产妇采用母乳喂养, 如母乳不足可适当进行人工喂养, 随着患儿月龄增大, 可适量添加辅食。患儿进食液体食物时, 如出现呛咳则需添加有一定黏稠度的辅食。喂食时, 患儿头部需稍微前屈, 避免患儿因姿势不正确导致异物吸入。嘱患儿家属耐心喂养, 少食多餐。经护理, 观察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及智力发育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 提示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患儿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脑损伤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 有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有效减轻了患儿家庭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小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相关护理干预的措施分析.医药前沿, 2014(6):286-287.

[2] 李燕凤,陈月凤,卢敏.早产儿脑损伤的先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4):132-134.

[3] 邓明映,吴晓华,陈凯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及脑发育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17):2609-2610.

[4] 陈伟霞.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预后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8):223-224.

上一篇:后勤服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理体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