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12:18:21

语文预习的误区及对策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任何学习都应是一个自我积聚知识,自我消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意识,形成自我知识与能力体系的一个过程。学生的主动意识被充分激发的那一刻,才算是教育真正成功之时。那么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第一步是什么?那就是预习。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清道夫”,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它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形成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结果。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预习却存在多种误区。

误区一:预习形式固定化。预习等同于朗读课文、生字描红、解释词语、概括段意、查找资料等。一课如此,课课如此,年年如此,学生怎能不厌烦?缺乏新鲜感,直接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误区二:预习过程简单化。依赖各种教辅材料,不经过任何思考,把涉及文章内容的相关答案照抄到书本上,把预习当作一项抄写作业来完成,应付老师的检查。

误区三:预习指导不到位。许多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等。语文预习中老师作用的缺失,导致学生学而无法。

误区四:预习检查不到位。部分语文教师在布置完预习作业后就不闻不问。学生有没有预习,预习效果如何,教师似乎没有时间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份作业的认可度也会随着教师真空化的管理而逐渐淡化、弱化。预习没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针对上述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误区,我提出看法如下:

一、增强学生预习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最大效益,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就要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树立语文预习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到实处。

首先,让学生明白预习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发端。预习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内容,熟悉教材的知识点,发现疑难问题,以便其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

其次,让学生明白预习是走出自我质疑、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学生能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思考讲授内容,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坚持预习,久而久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强化其预习能力。

再次,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担心讲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不必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有些东西,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的就不要大讲特讲,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没有预习的必要。

二、传授学生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注重课文的题材差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根据课文的不同题材,在对基础知识的预习前提下,拟定恰当的预习作业。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可结合课后习题和旁注对课文部分内容进行批注;《故都的秋》,不妨让学生找出郁达夫的描写对象,模仿《天净沙・秋思》完成《天净沙・故都的秋》的创作;《小狗包弟》,可找出文中对包弟刻画的段落和作者情感的语句……预习内容和任务的丰富多样,改变了机械的抄写和照搬资料的繁琐,学生在阅读、质疑、反思中,渐渐走近文本,才能对文本个性解读。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其次,注重课文的体裁差异。语文教材包含散文、小说、古诗、戏剧等体裁的文章,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从体裁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如:针对《涉江采芙蓉》,我设计“从已学课文中找出莲的意象特点”的作业,学生能从《爱莲说》《荷塘月色》《莎扬娜拉》中找到答案,并能通过对意象的掌握从而理解 “抓住意象,品悟诗歌”的鉴赏方法。这样有的放矢的预习作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作品的体裁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

再次,注意相互间的学习差异性。两个学生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一个班的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对不同的学生应该目标不同、任务不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侧重于感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思路脉络的把握。预习作业的设置,要变“一刀切” “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三、科学安排预习任务

要想学生快乐学习语文,兴趣是关键。不合理地布置预习任务,会伤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体现人本思想。

从读文到抄词,再到解词、查资料等等,全部完成下来,费时费力,还不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预习不等于课堂学习,它应当允许学生“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不求甚解”。只求预习量的增多,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只会增添学生预习时的作业负担和厌烦情趣。如此看来,有些预习作业则可以毫不留情地删减,可以保留下来的预习作业也要针对课文的类型、难易程度进行灵活地调整。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尊重个性,使学生不再对预习作业产生恐惧心理,而是轻轻松松地完成,开开心心地学习。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过于随意,应以教学为纲设计作业,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从教学重难点出发,布置一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作业进行预习,课堂上再兼顾学生的预习基础,顺学而导,教学的效果必然大大提高。

四、给予预习积极评价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预习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完成得好的,要表扬,要展示;对于完成得不好的,要适当批评,并监督其不断改正。对于那些在预习方面勇于改正不足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要让一些学生有进步的喜悦,有预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克服“语文预习无用”的观点,让预习发挥应有的效能,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当努力的方向。期待预习在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控下,逐渐被学生喜爱,让有效的预习成为课堂高效的美妙前奏。

(作者单位:怀宁中学)

上一篇: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社会风险探析 下一篇:“开放式”幼师口语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