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时间:2022-05-14 11:09:05

信息技术提供了大规模的知识信息库及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关于信息技术的取舍,应持以下态度:

一、有所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我讲你听”的单线交流方式,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与提高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与拓展教学空间,更新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水平。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首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兴趣高,对于知识的渴求就越高,学习主动性也更强,反之,相反。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描述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直观形象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读书入情,读书有味,读书悟理,实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学习古典文学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交互式学习情境,形成一种“文化场”效应,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于《红楼梦》这种极具厚重感的鸿篇巨制,如果只是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听久了会觉得枯燥、疲惫,甚至会挫伤自己学习经典名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基于现在多数家庭都普及了互联网,学生中也有不少擅长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手,我们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家应用Edius或premiere剪辑影视作品中最能凸显人物形象的镜头,到课堂上分学习小组用超链接的方式展示“我所知道的《红楼梦》”专题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名著震古烁今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方面,因为《红楼梦》包罗万般,底蕴深厚,可以设置动画场景模拟学生“闲逛大观园”,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悟其中的建筑、服饰、饮食、社会风情等视角。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引导学生细致地通过文字领略凤姐出场和宝玉出场的风采,潜心感受黛玉“时时留心、步步在意”“心似比干多一窍”的慧心,于文字中得到一种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2.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语文教学常有板书耗时多,资料携带不便,传达的信息有限等局限,运用现代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提供大量生活中难以再现的历史资料和教材以外的拓展阅读内容和新闻事实,很好地实现动静、史实、视听相结合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计算机辅助教学灵活性大,知识量大,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所需要的复杂情境,而且更为直观、形象、有趣。运用信息技术,在一个广阔的阅读背景中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精髓,教学的容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例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一课,如果按传统条分缕析的方法解读文本,不仅教师解释起来吃力不讨好,学生听起来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课堂收效甚微。运用Flash或Algodoo制作动画,模拟人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逼真场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领悟在幽暗深远的深洞中坚持前行之志的不易,从而明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情怀之可贵。同时,通过网络的链接与超链接把教材的文本与网络资源上的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以原文为“发散点”,将《醉翁亭记》《登泰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病梅馆记》作对比赏析。在信息技术的协作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不自觉地沉浸到了语文阅读的情境当中,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丰厚了文学积淀。

3.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进入网络时代, 课程体系呈现出开放、综合、发展的特征。课程也由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等为主的课程, 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事,也是课堂下的事。网络教学资源面向网上所有师生,不限时间地点,师生不仅有享用的权利, 更可贵的是有了参与教学资源开发的机会,在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动态发展下,教学能走出“制度课程”的误区, 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成为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网络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使得语文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适当引进和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把有限的教材扩展到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改变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学习内容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4.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一位擅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必定是一位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改革者。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在教育的第一线,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若能不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并将其提高到理论层面上来加以认识,付诸笔端,就是在进行科研,就能创造出教学成果。

在网络资源环境下, 教师可充分利用搜索引擎http:/ / 、“语文网中网”、“语文基础教育网”、“中学语文互动网”等网站海淘信息。教师也可以用QQ 空间、邮箱、博客、微博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余学习遇到的难题进行辅导,与学生交流心得,分享成长经验,获得第一手科研资料。还可以借助NetMeeting、BBS等网络通讯工具, 与教学同行、教育专家、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士寻求解决教学棘手问题的锦囊妙计。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创建超文本语文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 编制开发语文信息教学的网络综合平台, 关注国内外中学语文教改动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提升教学、科研的水平,引领教育风尚,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二、有所不为

纵然信息技术能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和高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是说能用信息技术代替语文教学,信息技术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语文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为教学“添光增彩”中,需“有所为”,也需“有所不为”,不宜滥用、乱用信息技术。

1.不因运用信息技术而缺失教师的主导性或学生的主体性

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完全用课件“点缀”课堂,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通常,课件制作时是将整个教学环节,甚至课堂中需要提出的细节问题及答案事先作固定设计。这种设计人为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要求,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维状态。而如Authorware、Flash等高质量的课件,其教学过程是难以改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地演示,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主要是由电脑在操控。长此以往按这种方式上课,语文课堂没有了读者与作者对话的动情点,机械为主角的阵地失去了师生交流应有的生动与鲜活,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了。多媒体课件的“占位”失去了教师自身应有的能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有的老师技术娴熟,不顾及教学内容,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使用过量成为“附庸”。过多信息量的呈现不仅让学生眼花缭乱,更令学生囫囵吞枣。在一堂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去听,去看,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该做的笔记没做,该体悟的没放开,对所学内容生吞活剥。有的老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去搜索资源、欣赏作品、探讨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往往也会因为学生太过依赖网络而出现教学失控的现象。被动接受和完全放手,都易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2.不因运用信息技术而淡化语文味

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意志品质的养成。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揣摩、品味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不是喧宾夺主,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坐而论道。在语文课堂中,不恰当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的使用以及不合时机的媒体展现都会使一堂精妙的语文课黯然失色。多媒体可以帮助营造气氛,引导想象,但是单纯的画面与声音是无法真正替代文学的意境之美的。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和秀美风光本可以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遐想与憧憬,但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可能会扼杀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冲淡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和理解。语文教师不应因用信息技术而使学生失去了用心用灵魂行走于字里行间去充分想象美、感受生活的机会,不应因用信息技术而使课堂丢失本该有的意义,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音乐课、生物课、地理课等等,丢掉了本色。

儒家讲求“中庸之道”。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但“过犹不及”。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需要精当取舍,扬长避短,才能彰显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魅力, 语文课堂的三尺讲坛也才可能变成一道放飞师生梦想的美丽风景线,成为一泓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 下一篇:立足警察职业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