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业本科导师制度的实践及探索

时间:2022-09-20 10:41:06

保险专业本科导师制度的实践及探索

摘 要:导师制起源于英国,20世纪在美国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国高校也纷纷效仿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保险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高级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保险专业教育也不例外。通过对我院三个年级保险专业导师制度展开的调查结果表明,应当在加强师生沟通,扩大导师影响力,提升导师工作效率等方面予以改善。

关键词:导师制度;本科;保险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61-02

一、导师制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导师制最早于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到17世纪,已在著名的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伴随着选课制及其以后学分制的推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生导师制逐渐被移植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作为导师,不仅为学生释疑解难,还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学生为子弟,学生视导师为益友,如此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北京大学曾在1910年后开始学着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他积极倡导“兼容并包”的方针并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即实行比较全面的本科生学分制。随后,其他国内高校也纷纷仿效着开始试行学分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在燕京大学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其他国内高校也相继仿效实施。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废止了学分制,各高校都改而推行学年制,本科生导师也就没有推广开来。直到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再次尝试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也渐萌芽。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均开始实施导师制。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深化,本科学校实行导师制已成一种必然趋势。

二、保险专业导师制开展状况的分析——以湖南商学院为例

为更好了解保险学专业导师实践的状况及存在问题,我们对我校2008级、2009级及2010级三个班学生共107人,展开了题为“保险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问题”的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对导师制的态度及认同、导师角色的定位、交流时间及方式的选择、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统计结果如下综述。

1.与导师关系如何。从调查结果看,有72%的学生表示“仅限于知道导师的存在”,有良好沟通的只占到33%,关系很密切的比重则更低,仅为2%。

2.与导师交流频率及状态。由表1可知,与导师交流频率每学期高于两次以上仅为18.7%,每学年低于一次的则占至29.9%。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老师主动联系学生,进行交流,提供相关知识,但学生不主动找老师”的状态占到50.5%以上,可见师生沟通渠道并不通畅,老师有热情,但学生并不积极主动。其中电话或短信、上课或晚点名的交流方式分别占到了50.5%及68.9%。

3.学生联系导师的意愿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有75%的学生表示,在过去一年,有过1~2次主动联系导师的念头的学生占70.1%,有3~5次念头的占22.4%(如表2所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主动联系过导师1~2次以上的学生仅占52.3%,从未主动联系过导师的占47.7%(如表3所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有21.8的学生表示询问学长也可获得相关信息,有21%的学生表示是由于自身惰性。还有接近50%的同学认为导师工作时间与自己时间冲突,导师工作繁忙不忍打扰或很难预约。

4.学生对导师的主要期待。有79.6%的学生表示希望从导师处获得获得专业学习上的指导;64%以上的学生希望获得职业规划的指导,38.8%的同学希望获得考研方面的指导。尽管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仍有37.9%的学生希望获得参与课题的机会。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1.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加强导师制度保障。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曾强调要求:“所有高校,无论大小,为大学一年级整个学年设计出一个综合的咨询和指导方案有学校的学术负责人领导的专职人员协助这项工作。”美国大学对学生知道活动的重视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因此,学院应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数据库系统,录入每一名学生的数据,数据库由专人维护,导师和班主任均有权限访问。班主任负责定期更新每名学生的思想活动、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状态等,导师则主要负责所属学生的学业上的指导,并将每次学生指导记录注入数据库以备审核。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完善院系相关网站建设,创造更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2.多举办专业指导讲座,扩大导师影响力。从调查状况看,学生对于一些专业学习及考研考证问题的了解仍有迫切需求,但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导师作用的认识仍不甚明确,甚至表示“仅限于知道导师的存在”,即使在自己面临困惑之际,仍试图向“学长或其他途径”寻求解答。有鉴于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加强与导师和同学的沟通。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加强导师与学生沟通互动,建议定期举办一系列讲座,以明确导师工作定位。其中,针对大一学生的讲座内容可侧重入学教育及保险专业教育,大二学生则侧重于保险专业知识、热点专题,大三学生则主要针对考研及考证指导。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助于扩大导师作为“良师益友”的影响力,使学生真正、切实借助导师这一制度,在其指导下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发扬自我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专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建立评价奖罚机制,提升导师工作效率。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评价,对于搞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校至今尚无一套完整评价导师工作效率的指标体系。借鉴课堂教学考评机制,结合导师工作自身特色,建议采取“导师工作多元化评价体系”,即“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系评价”三者结合模式。“自我评价”主要要求要导师以积极的态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通过批评性的自我评价,发现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学生评价”则主要以打分方式,量化评价指标,衡量导师对自身的帮助程度。考虑到学生评价可能带有一点的主观色彩或情感成分,故应考虑科学设定该项指标所占权重。“院系评价”则主要设定一些定量指标,如“每学期下班级多少次”、“考研报考率、通过率”、“指导学生科研成果”等作为考察导师工作较为客观的指标。并根据以上三个评价,实施相应的奖罚机制,以激励导师工作热情,改进导师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梁丽,田春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 王钰.关于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评价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健康发展的动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4).

上一篇:论法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