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20 09:51:58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其关键。教师要遵循现实性、趣味性的原则,问题情境的内容要具有层次性,发散性,直观性。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 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增效减负的关键。而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其关键。

这里所说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目的之一在于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体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学习的对象,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这节课时,从学生们最为熟悉的拍照为例,引入学习内容。首先给学生展示一辆汽车的几张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会有不同的效果,便于下面知识的理解。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当然应能有效地完成相应数学知识的引入与概括。

(二)趣味性。

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情境的趣味性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感受大数》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00万有多大时,我引入了下面的故事和问题: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16,32,……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大米?”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算了,我只要第21格的大米,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能帮这位国王算一算,第21格上大约有多少米粒吗?这么多米有多重,如果你是这位大臣,你准备怎样把这些大米运回家?

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测量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成为解决的一个必然步骤,十分自然。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对我们的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二)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教师否定了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逻辑推理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形如“”的两条等长的线段,让学生观察,哪一条线段较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了数学问题光凭眼看,往往得不到正确结论,需要严密的推理。这样的课,学生感到印象深,趣味浓,余味长。

(三)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能同时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用平面截几何体》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黄瓜、土豆、胡萝卜等物体,通过让他们课上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截面的理解,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如一节课开始时,可通过情境设计,提示矛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中,进行情境设计,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巩固练习时,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知识得到扩展和引伸。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的中心,用置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与教学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上一篇:师生齐心,其力断金 下一篇:浅议学好高中数学的前提\保障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