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诗性数学课堂氛围, 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

时间:2022-03-08 01:47:45

营造诗性数学课堂氛围, 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

摘 要: 教师应创建富有“诗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诗性教育 职业教育 诗性课堂 幸福指数

一、诗性教育

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体现为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包括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三个教育内涵层面,并以“本真、唯美与超然”为基本特征。“诗性教育”不是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的融合。它是以学生、教师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教育的第一位的;是以学生、教师都必须有继承和创造优秀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的;是以学生、教师都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诗性教育概括起来有本真、唯美和超然三个特征。

本真:即本色。本色是一种情怀,放眼千帆过尽,收心万水皆平。教育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去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最绚烂的也是最初的辉煌,让孩子们从此带着阳光与信心,带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迷失。为此,我们必须坚守本真。

唯美:单调、枯燥、冷漠的校园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也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学校要营造体现人类文明的真、善、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懂得如何欣赏美,才能创造美。能将无限的山水容聚在有限的空间里,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超然:办教育,确实到了需要剔除唯功利是图的时候了。要让学校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超然的情怀和态度,帮助他们建立思想的高贵和纯粹,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插上坚强的翅膀,就成了一种使然。

二、职业教育

目前很多职校学生普遍不爱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缺乏乐观向上的学习热情,职校毕业生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更谈不上过硬的技术水平。由于部分教育人士的急功近利,致使高就业率、高失业率、低工资、低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大量涌现。回顾过去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50年代的职业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注重职校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90年代的职业教育又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素养存在明显的缺陷,人才的适应和创造能力差;目前的职业教育又过分地强调“人格本位”,突出了人才的个体人格,虽然注重了学生正确对待失业与就业,增强了人才的适应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必要的技能训练。为适应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之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素质”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势在必行。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们职教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人才―应用性技术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不可替代作用。

三、诗性课堂

在诗性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构建的课堂结构应有独到之处,才能有吸引学生的足够魅力,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诗性教育”兴起于近几年,由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诗人柳袁照提出,并通过其多年在苏州十中的成功实践而闻名于国内教育界。目前职业院校的课堂很难控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模糊,数学、英语课尤其难以精彩,因而构建诗性课堂即研究教师如何愉快地工作、幸福地教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学习诗性教育理念,设计诗性课堂环节如下。

(一)情意驱动,点燃诗情。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于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少学生是在压力、厌烦等不良刺激下从事学习,效果也相当差。于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迫在眉睫。问题作为出发点,就是不以现成的结论开始而是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磋商逐渐形成学生急于解决而又不会解决的一种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始一节课的学习。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打开幻灯片上问题――要求用2000米长的竹篱笆围成一面靠墙的矩形鸡场,请设计合适的长和宽使该鸡场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中学生的好胜心强,于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一节数学应用课就这样别开生面地开始了。可见精彩的问题引入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作尝试,彰显个性。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大的多的活动本身。”数学课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抽象、枯燥,教师如能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创造、探索发现新知识,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课堂的互动,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死气沉沉,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各个跃跃欲试,使学生从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如在《不定积分》一节课中我先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前三个公式,接着我引导学生们发现这是求导公式的逆运算,于是,他们就个个充当了“发明家”,其他10个公式就是他们“发明”出来的,就连从不学习数学的学生也行动起来了,那时,我看到了学生们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的尝试情景中我不断地启发学生,鼓舞学生,还不时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并毫不吝啬地称他们“你真棒”、“真了不起”、“你很优秀”、“精彩极了”。还经常把重要的公式或定理命名为学生的名字使学生骄傲不已,激情迸发。学生们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赞誉,思维状态异常活跃,经常会在我的数学课堂上笑得合不拢口,学生们都说:“这样上课有滋味!”

(三)精心设计,体验成功。

数学往往会使学生苦不堪言,有的听不懂课,即使懂了也未必会做题,因为做题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对学生来讲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于是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变试题,可降低题目的难度,从而给基础差的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也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数学课堂中的“变式”实际上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对于习题的变式更加重要,可使“学困生”有事做。例如:已知全集S={小于9的正整数},A={2,4},B={3,4,5,7},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该题属于开放性变式题,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8个问题,并分别予以解答。这样要比直接给出8个题目效果好得多。

(四)总结提炼,纳入精品。

在对一节课的概念、知识点及解题技能学生已基本领会的条件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网络。恰当地归纳总结可使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我在小结一节课时通常使用“悬赏性”的语言激发鼓励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下积极思考、概括总结,将知识网络化。

(五)反馈矫正,有效提高。

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必须定出具体明确的标准便于检测,要随时反馈、矫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学生以补救的机会,使之达到既定目标。反馈矫正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灵活的,例如课堂提问、面批作业、谈话,建立互帮小组等。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1.给学生“困难户”以更多的尊重与呵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学困生的关心我是非常注重的,真诚与他们交往,尊重他们、给他们以自信与呵护,是他们成功的前提保障。

2.给学生“困难户”以更多的成功机会。

课堂上我经常动脑筋想办法给学生足够多的鼓励与自信,使他体验成功,参与快乐。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体现了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接受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的统一;民主学习与集中思考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享受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跃跃欲试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们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业欲望和自信心及进取精神,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我在教学活动中能因学生的积极合作、思维活跃、满载而归而倍感满足与幸福;学生也因为我的精彩教学而自强不息,孜孜以求。此时此刻,我为选择了教师工作而欣慰。我会不断尝试诗性教育的理念,构建更精彩的课堂。

上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 下一篇:开展数学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