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探析与实践

时间:2022-09-20 09:18:40

中学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探析与实践

摘 要:在中学语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存在一种尴尬的现象,即中学语文教材被弱化。其实众多的有识之士并不否定对文本进行“多元的阅读”,但都不约而同地更加强调“文本中心”这一基本前提。在中学语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呢?用简洁明确的关键词对作品的有益因素作清晰明了的提炼和概括,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丰富的、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利匙,应该是更为理性的解读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关键词教学;操作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材被弱化的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状态应该是有效利用教材来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教材却被弱化。为何这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往往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在笔者看来,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深思。

1.一个最大弊端

在笔者看来,中学语文教学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将平时的阅读教学跟日常的写作训练有机融为一体,用孙绍振的话来说就是“文本解读与写作的脱离”。一些教师在处理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具体的篇目时,往往是为了解读而解读,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联系写作,使阅读和写作变成油和水的关系。“其实每一篇经典文本,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它对现成的老套的感觉和话语具有某种突破性”。对这类作品进行解读时,如果不能把这种突破性提示出来,就不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认识和表达水准。

2.两种走极端的方式

两种走极端的方式仍随处可见:对教材的处理就如同蜻蜓点水般匆匆一扫而过。一些执教者过于侧重于功利化的考试样式,本着“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的原则,凡是在试卷中不现身的部分,就一概不管,因而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所谓题型钻研或是应试技巧上;在处理教材时,即使连最细枝末节的部分也不放过,可谓不分巨细、不分轻重,眉毛胡子全都抓。这些执教者奉教材为圭臬,在解读文章时唯恐遗漏一丁点的知识,全面包办,却往往让学生无从选择,无所适从。

3.一种常见的情形

还有一种情形也较常见,即对教材中的某些篇目作重点深入的精细处理,至于其余的则一笔带过。持此种方式的执教者主要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或感觉,认为某类作品在考试中出题的可能性较大,于是采取细致周到的方式对其加以处理,至于其余的则一笔带过。

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始终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因为那些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有益成分,它既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良匙,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更是影响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而且在持续性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不断强调作品中那些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有益因素,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在掌握的基础上实现灵活、自如地创新运用。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精心选择的名篇佳作应得到重视

中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心选择的名篇佳作,理应得到我们最充分的重视和最理性的解读。要做到这点,在我看来,以下几个细节需得到尊重、认可,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强调文本中心

教材作为开展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凭借,我们当然可展开“多元的阅读”,但有些所谓的“有效处理”,其本质是片面、狭隘地理解了教材与考试的联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赖瑞云在《多元有界与文本中心》一文中指出:“多元解读”很有可能被视为“任意解读”,这极可能导致放弃艰苦卓绝地研究客观文本,放弃教师的教育引导。因此赖瑞云强调应“理直气壮”讲“文本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明洁在《阅读的多元与考试的界限》中更明确指出,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命题就是紧扣文学的四个构成要素,即世界、作者、文本、读者来设置问题。如果说赖瑞云是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文本中心”的重要性,那李明洁则是从考试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了考试与文本的紧密关联。因此,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应形成清醒的认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围绕文本来开展教学。

2.明确教学目标

进入高中阶段的大多学生已经累积了相当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对作品也有了相当主观的自我认识,这时期的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他们阅读、理解、欣赏作品的能力以及写作水平,所以高中语文整体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增强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论是急功近利的考试抑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都愈发要求人们具备较高的理解领悟能力,让学生在对教材作品的持续分析解读中,使他们的语文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3.具体化理解作品的能力

为了达成关键的教学目标,我们强调从教材出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紧扣“作品何以成为佳作”来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作品进行解读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名篇佳作基本的组成元素,对作品从内容、形式、结构、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做到用简洁明确的关键词语对这些构成要素作清晰明了的提炼和概括。我们强调学生理解作品能力的具体化,就是让他们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日益明确这些关键词的内含,并在写作训练中,能自如地创新运用。

当然在进行中学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探析与实践中,对教师自行解读各类文本的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有益元素的提炼,更是要求教师对作品应该先行精读,而不是下意识地借助教参之类的工具书。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除了积极自主地研读作品之外,对一些重要作品尤其是理性思辨意蕴丰富的文章,还专门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作品的真谛。如,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笔者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即“先破后立”的行文结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极具个性的“重言”手法,让学生对这一古蕴丰厚之文有了更为具体的理解。

强调“文本中心”,我们就不至于舍本逐末;突出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们就不会分散注意力;明确应关注经典名作的具体方面,我们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丰富的、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利匙。这几个关键的细节得到充分的保证,我们的关键词教学也就能够顺利地进行,并且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中学语文关键词教学的重要环节

1.引领学生理解作品

中学语文关键词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引领学生解读作品,逐步理解蕴含其间的有益元素,进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我们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时,不只是让他们知晓作品的内容,那类似于“看热闹”,而是引领他们感知其中的经典手法,对作品蕴含的“形式”了然于胸,即达到“看门道”的水平。用关键词对作品的有益元素进行梳理和总结时,或指出作品结构不同寻常的效果,或强调作品所用方法的高妙与丰富,或突出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始终从作品出发,使作品的具体个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心目中。

作品的结构之美,是实现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我们往往可以在文中找寻到体现作品思路的恰当标志。恰到好处的过渡句的出现,使文章的思路清晰明了,如,在理解《项脊轩志》一文时,就可以抓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来帮助学生来完成对作品的内容、结构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这句话在文中既承上又启下,上文交代“可喜”的细节,下文展现让作者“可悲”的内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由描绘眼前雄浑的景致(“如画”的“江山”),自然转到联想与之相关的英雄人物(豪杰)。而有些作品“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构安排,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

作品的方法之美,是实现经典的最为重要的措施和手段,也是最能给予学生借鉴和启示的方面。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者与孱头、昏蛋、废物进行对比,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法国作家雨果的《炮兽》(节选自《九三年》),则在三个片断的叙述中充分地展示了对比描写的独特魅力;而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将北平的特点与其他城市进行细节的对比展示,同样给人极深的印象。当然,高妙的写作技巧是极为丰富的,它要求我们全面投入,积极思考并为己所用。

作品的语言之美,是经典作品留给读者愉悦感受的重要来源,也很能激发学生的模仿欲。《长江三峡》一文以细腻的笔触、精致的语言将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想北平》一文则用质朴的文笔,情真意切地把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而的《沁园春・长沙》和柳永的《雨霖铃》,鲜明而强烈的语言色彩的反差则是源于作者所表达情感的差异。灵活多变的语言色彩形成不同风格的丰富作品,而这些无不是我们认真赏鉴的对象。

当然,教师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关键词解读到了一定的阶段,教师应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自己的指导角色,而是积极鼓励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全新的作品展开自主的分析和解读,概括作品独具的个性特征。同时对学生分析、解读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持续的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增强。

2.提高学生的写作训练水平

中学语文关键词教学,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训练水平。通过解读作品,学生累积了相当的有益元素,但不能只是停留于理解的地步,还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的写作训练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有益元素的基础上开始模仿经典。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田刚教授在《写作教学中几个理论命题的辨正》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中学生的写作,首先应该从模仿开始,必须从前人写作的基本程式练起。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那些名篇佳作当然是模仿的首选,因为其中蕴含了众多的有益元素,可资学生进行充分的借鉴。汪曾祺在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人,赤子其人》的文章中,便指出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试验了各种方法,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是“把写作分项训练的”。

当学生在不断的模仿写作训练中,对源自于教材中的各种有益元素的掌握达到更为纯熟和更为全面的程度后,教师就应该顺势布置学生进入创新写作的阶段。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田刚所说的“模仿只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写作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创造和出新。文章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造”。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灵活、恰到好处的运用诸多有益元素的过程中实现写作水平的质变。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旭午特别强调,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有效借助文本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积累,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刻骨铭心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特别强调“要将关键词教学贯彻始终”,让“同学们将抽象的概念与活生生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并用其来指导学生的反复实践,如此“一门课的教学重点他们才掌握得好”。这些英雄所见,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平.作文教学的症结:孙绍振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1(11):4-10.

[2]李明洁.阅读的多元与考试的界限:关于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命题的一点思考[J].语文学习,2011(10):9-12.

[3]赖瑞云.多元有界与文本中心[J].语文学习,2011(12):7-11.

[4]董旭午.我们到底离学生还有多远: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A):9-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上一篇: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