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危机促变革

时间:2022-09-20 08:56:38

电力:危机促变革

2008年的电力企业巨亏及电煤双方无法弥合分歧,再次暴露出“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

《财经》记者 李其谚

电力行业在2009年一开局,就蒙上了一层阴影――“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下称订货会)破裂,发电企业陷入了需求疲软与电煤价格趋涨的两难境地之中。

在订货会的价格谈判中,五大电力集团亮出谈判底牌,要求2009年合同电煤价格比2008年下降50元/吨。与之相对,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煤炭巨头则提出了涨价10%以上的要求,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这次谈判破裂,与电力企业在2008年遭受的亏损不无关系。

2008年1月-11月,五大电力集团约亏损300亿元。就职于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大部分电厂2008年已经产生严重亏损,再也承受不了电煤再上涨了。谈判的破裂是没有办法的事。”

值得玩味的是,在市场煤价骤降50%的情况下,订货会上冶金、工业用煤的合同签订相当顺利;电煤谈判却始终分歧巨大,在订货会的谈判破裂后,煤炭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限产”和“限供”,全国平均电煤的库存降幅回落明显。一轮新的电煤短缺又在悄悄酝酿。

“问题根源还是电价没有市场化改革。”一位电力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因为按照先行的价格机制,只要电煤涨价,电力就得相应的顺出去。因此在市场供需巨变、发电企业巨额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表现得非常强硬。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显示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迫切。”

危机推动改革

“电力的计划体制阻断了供需信息,使供需双方没有办法直接交易,导致价格不能客观地体现需求。”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说。他认为,从根本上说,电力要靠改革走出危机。

电力是中国能源的改革难点之一。按照原电力改革方案的安排,2002年底“厂网分开”之后,下一步应当进行“主辅分离”、“主多分离”与“输配分开”(即主业与辅业分离、主业与多种经营分离、输电与配电分离)的改革,并将触及更深层次的问题――电价改革。不过,几项改革可谓“命运多舛”。

2004年底,国家电力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将下一步方案上报决策层。然而,持续两年的“电荒”延缓了改革的步伐。“电荒”之后,“主辅分离”改革又形成过数个方案,但均因面临较大阻力搁浅,“主辅分离”时间表也随之一延再延。2007年底,“主辅分离”改革本已在各部委间基本达成一致,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不料却受2008年初冰雪灾害与电煤价格飙升的影响,电力改革也基本未能前行。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08年前11个月全国工业利润数据显示,电力行业利润下降84.1%;而在去年同期,电力行业利润增长还在39.0%。在各方的矛盾胶着之中,电力行业行至一个“十字路口”。

目前电力行业所遇到的问题,正说明了电力改革的必要性。“电力行业遇到危机的时期,往往也是下一轮改革酝酿的时期。”一位电力行业的资深专家告诉《财经》记者,“主多分离”以及电价改革,是最为有望取得实质进展的内容。

2008年9月,国家电监会价格与财务监管部主任邹逸桥在电监会召开的记者会上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曾表示,主管部门一直在酝酿“主辅分离”、“主多分离”和输配电价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输配电价的改革,我们正在做前期工作,其中之一是实行财务独立核算,我们确定了两个试点单位,目前正在进行准备工作。在独立财务核算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输配电价进行改革。”邹逸桥说。

2008年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开了2007年度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标准,要求以此为基础,开展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和“主辅分离”工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位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这一标准的明确,为下一步大用户直供改革和“输配分开”做好了准备。在2009年,这两项改革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点。

清理职工持股之机

对于遭遇全行业亏损的电力企业,困境中也蕴藏着机会,其中最大的当属清理职工持股。“很多人说现在电力行业情况不好,但我们反而看到了机会,因为现在的资产价格相对低,是扩张的时机。”一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内部人士如此告诉《财经》记者。

2008年岁末,业界接连发生三起对电力职工持股企业的收购。中电投并购贵州金元集团;华能集团收购了山东鲁能集团在山东境内的发电资产;国电集团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95),增资控股了宁夏英力特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力特)。三起收购交易的共同之处在于:收购者来自五大电力集团,收购对象均为电力职工持股企业。

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迈出“厂网分开”第一步时,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旗下电网资产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发电资产则划拨给五大发电集团。可是,电网公司下属的省级分公司此时继续通过集资,迅速扩大旗下职工持股企业的规模,并大举挺进发电领域。

“厂网分开”后,电力体制改革即陷于停滞。面对因职工持股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网,原本应继续推进的“主辅分离、主多分离”改革迟迟无法启动。与此同时,各级电网公司旗下的职工持股企业,一方面趁电力改革之机,从母公司低价甚至无偿获得一部分发电资产;另一方面,依托电网系统的垄断继续扩张,攫取丰厚利润。

依靠超额利润和关联交易,山东鲁能、贵州金元、江苏苏源、四川启明星、宁夏英力特等省网公司的职工持股企业,迅速崛起为横跨多个产业的“巨无霸”。

业界有识之士指出,通过改革,中国在发电领域已经形成竞争,但电网公司作为垄断企业,成为惟一购买者,有权决定买谁的电和以什么价格购买。在这种情形下,电网管理层和职工投资发电企业,势必带来大量关联交易,造成不公平竞争。

“鲁能私有化”事件之后,电力职工持股引发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高层和各主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12月,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鲁能私有化交易被撤回。2008年3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要求规范电力职工持股,成为各级电网公司大规模清退电力职工持股的开始。

职工股的退出,正好给急欲拓展的五大电力集团提供了新的机会。按照计划,2009年3月,是国家规定的清退职工股的最后期限。随着中电投、华能集团、国电集团的行动,围绕着各地电力职工持股企业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正在展开。国家电监会电改办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接手这些职工持股企业的主要是五大电力集团等国有企业 ,部分地方电力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有参与收购谈判。

“其他企业出面收购职工持股企业,今后有望成为‘主多分离’的一个途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除了五大集团,也会有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发电领域的机会。电力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格局的变化。”■

上一篇:钢铁:冷热都并购 下一篇:航空:沸点到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