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公众互动关系初探

时间:2022-09-20 08:52:46

博物馆与公众互动关系初探

[摘要]我国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就是群众教育与服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博物馆建设质量的好坏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广泛地适应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因此,博物馆要借鉴传播心理学方式,树立观众至上的意识。同时,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博物馆与公众的社会互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教育;公众服务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3-02

我国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就是群众教育与服务。①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②博物馆应适应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树立公众至上的意识。衡量一个博物馆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丰富与否、研究成果的丰硕与否和陈列展览的精美程度,更取决于该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否树立了观众至上的意识,这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社会地位、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事业机构,更是一个地区政府和产业形象展示的窗口。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博物馆对于所在地政府和产业所具备的展示和宣传作用,对于地方文化建设的巨大推进作用;同时,也应认识到它还是一个地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树立观众至上的服务意识,以观众为中心开展工作。作为博物馆与观众的直接接触者,讲解员和保安人员要注意自身形象,以真诚的态度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展厅保安要尽职尽责,站立于所值班区域的固定位置,不影响观众的视线和行动空间,不聚众聊天或随意走动,遇到观众提问,耐心作答,对于观众的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制止。讲解员上岗时要统一着装,佩戴标志,语言文明,举止大方,熟知馆内陈列文物,精心准备讲解材料,根据观众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并认真、耐心地解答观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热心为观众服务。博物馆行政人员则要经常到展厅或深入社会与受众进行交流,以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同时,要经常性地到其他博物馆进行调研,取其所长,不断提高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和办馆能力。

博物馆要让观众以一种舒缓、放松的心态欣赏展览,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博物馆的环境和设施具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性。博物馆环境有内、外之分,外环境指博物馆的周边环境。首先,博物馆建筑应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即便博物馆位于闹市之中或紧挨马路,也要采取措施使之与外界有较好的隔断,并在周围设置一些与该博物馆陈列主题相关或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小品和广场、道路、绿地、花坛、水池、亭阁等附属建筑,以营造一种静谧、舒朗的参观氛围,激起观众的观赏渴求;其次,要在博物馆所在地区的主要道路或城市出入口安置指引标志,一方面,可以对博物馆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也方便观众能按路标快速找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内环境指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包括游线设置、陈列展示和服务部等其他空间和设施。首先,游线设置要顺畅,要使观众能在尽量不走回头的路情况下参观陈列内容,并在博物馆的每个楼层设置出入通道,以方便部分观众有选择地参观展览;其次,博物馆地面不宜采用反光强烈的材料,色彩不能太鲜艳,而在游线设置时要避免出现又窄又长的观赏通道,这些都容易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疲劳感;再次,博物馆内部设施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包括无障碍通道、休息座椅、物品寄存处、问询处、盥洗室、纪念品商店甚至咖啡厅等,使观众能于细微处感受到周到、温馨。最后,展示的图片与文字要大众化,切不可使用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博物馆既然要面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与科普知识,就必须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让观众能够理解,但同时又不可以过于通俗化,雅俗共赏才是最佳的传播途径。

博物馆应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博物馆作为受知、休闲和娱乐的场所。面对现实,博物馆要打破传统观念,努力拓宽服务对象,把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观众结构转换为以学校师生和本地市民为重点,着力培育外来务工人员,大力争取旅游团队的参观结构,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社会中要进行积极、广泛地宣传,宣传不仅要进学校,还要进社区、进企业、进旅行社,从而把博物馆这道免费的文化大餐真正办好、落到实处。

博物馆要以丰富多彩的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要制作精美的陈列展示,这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制作陈列时,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掌握观众心理,考虑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制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陈列展览,并及时更新基本陈列和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为群众提供富有特色和个性的陈列。二要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要多出学术成果,举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以促进学术交流,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三要多方征集与博物馆特色相关的文物精品,使之成为专题系列,在博物馆界形成知名度。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物知识讲座、义务为民鉴宝等活动来服务社会,凝聚观众人气,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声誉。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博物馆必须关注公众的参观动机。这就要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在考虑雅俗共赏时必须以为数更多的普通观众的要求为前提。在布置博物馆的陈列时应当同广大观众的内在尺度相统一,这样才能适应广大观众的需要,才能赢得观众。③其次,要把握公众的参观兴趣。研究公众的参观兴趣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握好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精神状态。只有在对展览有兴趣的情况下,观众才愿意看博物馆的展览。再次,要注重研究参观者的思维心理。研究参观者的思维过程就是研究、探讨观众的所知所觉、所思所想。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会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这就是“知”的过程。只有把握好公众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状态,尽可能与之相吻合,才能吸引观众、教育观众,寓教于乐。

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是博物馆讲解员。作为博物馆讲解员,首要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既要充满爱心,自觉奉献,也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多种讲解服务的技能。尤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外语讲解,以扩大对外宣传的力度。

现在,外语讲解已成为制约纪念馆、博物馆讲解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面对日益增多的海外观众需求,用他们的母语或熟悉的语言,讲解他们不熟悉的历史与知识。虽然,有时导游可以起到翻译的作用,但由于他们对有些知识与专业不了解,翻译的结果如隔靴搔痒,使参观的外宾稀里糊涂,缺乏特色和吸引力,直接影响到陈列展览的效果。因此,增强外语讲解水平十分重要,必须要培养精通专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让外宾真正了解馆藏文物所蕴涵的历史价值。

讲解是博物馆服务的主要环节,讲解员是一个博物馆的形象代表,其仪容仪表、讲解水平直接关系到观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和兴趣。鉴于此,博物馆讲解员要具备广泛的学识,了解博物馆的陈列内容,熟练掌握讲解技巧,合理使用讲解语言,在讲解过程中要仪态端正、情绪饱满、手势恰当、语言流畅,富于亲和力,并根据观众的学识和喜好不同,因人施讲;讲解员还要在平时多加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讲解经验,形成特色讲解,使讲解成为博物馆对外服务和宣传的拳头产品。讲解员千万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时刻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其次,通过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一处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场所;培养学生在接待、讲解、文物鉴赏、陈列、保管和历史知识等方面的兴趣和操作能力;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博物馆工作人员承担校外辅导员的相关工作。另外,还可通过组织“博物馆之友”活动,为观众提供各地博物馆的参观信息和其他有关的咨询工作,积极为有兴趣参与博物馆陈列和讲解等活动的志愿者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编印博物馆陈列手册,对参观者免费发放;为馆外科研工作者对博物馆藏品资料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便利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和观众提供优质服务。

只有树立观众至上的意识,广泛借鉴传播心理学的方法,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以此为载体,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便博物馆与公众双方的社会互动,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教育与服务这一社会职能,博物馆方能真正实现大众化的普及教育。

[注释]

①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海:《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③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融合孕育变革 下一篇:“手游”吸费 APP 已被“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