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众需求与展示设计探讨

时间:2022-09-07 02:34:51

博物馆观众需求与展示设计探讨

作为参观的主体,博物馆观众可以说是展览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终检验者。在策划和设计博物馆展览活动的过程中,策展人会根据展品的形态、意义、历史背景,进一步编辑其所传达出的展示信息。如此,博物馆策展人更像是在用文字、图片和多媒体手段为展品讲故事,故事的听众就是博物馆观众。严格意义上来说,策展人对展品信息的成功解读和对展示空间的设计只是完成了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观众在参观体验中是否接收和理解了展品传达的信息,是否体验到美的享受,博物馆方面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是否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人性化地考虑了其各种参观需求,才是一次成功展览要考虑的首要条件。

一、心理需求

由于知识层面和自身经历的差异,观众会对博物馆展品信息产生差异理解。如此,策展人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观众的信息接收能力,在设计博物馆展览时,可通过利用展厅空间、光线色彩、视听设备,设置可进行互动游戏及实践参与的展览形式,以提升观众参观兴趣,调动观众参观情绪,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所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馆于二楼,独立设置了以中国文字为主题的互动影像展厅。此展厅划分为姓氏起源、文字迷宫、实验园地三个展示空间,寓教于乐中,让参观者达到“参观—放松—放松中再学习”的效果。地方综合类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于观众互动区域设计了虚拟手翻书装置。观众站在书本形状的屏幕前,用手做出翻书的动作,信息页面就如书本翻页一样前后切换。在互动中,观众参与游戏,体验放松,同时也获得了知识信息。

二、生理需求

1.安全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博物馆不仅要把展品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应该尽最大可能以考虑观众安全为前提进行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展示材料是不可缺少的体验。长时间的参观中,观众容易产生疲劳感。为提高参观舒适度,在选择与观众近距离甚至可触范围的展示材料时,可尽量避免易给观众带来过度紧张感的“硬”材料。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设计少数民族文字展厅时,为突出民族文字的多样化与融合,将代表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字印刷陈列在多组形状高低、颜色多样的大型立方体展示模型上。考虑到模型被设计在展厅的入口走道处,与观众距离很近,设计师在制作模型时选用了适中软硬度的材料,以减小观众感官上的冲击力。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展示空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展品本身所占据的展示位置空间,二是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适当距离。这段距离不仅能够引导观众处在最具效果的位置上进行参观,也相对保障了展品与观众双方的安全。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展示东周时期周王城车马坑的专题博物馆。为维持车马坑原址原状进行展示,博物馆于车马坑出土原址上高两米处建立了四个方向的玻璃围挡,1.2米高的玻璃围挡不仅清晰的圈定了展示空间,也保障了观众的参观安全(图1)。2.尺度伦勃朗曾经说过“你不许凑近闻我的画。”真正具备观赏力的观众往往不会以太近的距离去观赏一幅作品。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展品而已,而是通过整个展示环境对展览进行系统的认知,因此,好的作品和观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尺度距离,空间展示设计应该和观众的感官相适应。正如上文提到的车马坑展览,展品周围的围挡自然建立了展品和观众之间的尺度距离,而这一距离,也应考虑到观众的视觉观看尺度。在策划河南博物院英国美术300年展时,博物馆于展品和解说词一米开外设置了隔离栏,为了看清楚解说词上约14磅左右大小的字体,观众必须站在隔离栏外,前倾上身,才能勉强获得信息(图2)。策展时,是字体设计得过小,还是现场布置时隔离栏放置的过远?无论如何,博物馆都应该考虑到观众参观时实际的视觉生理尺度。博物馆展品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玻璃展柜、栏板虽建立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也划清了观众的心理界限。一些分明树立了“禁止触摸”警示牌在旁的展品,仍然无法阻止观众的触摸行为,与其如此,不如设计一些真正可互动的展品,来解决这一问题。洛阳民俗博物馆以洛阳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在其婚俗展厅,博物馆就为“可触摸”与“不可触摸”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展厅内一张传统婚床展品被设计放在高约0.5米的展台上,站台并没有完全用护栏隔离,而是设计了三级台阶,引导参观者走上婚床展品进行互动拍照。

三、教育需求

在博物馆中,藏品代表的不仅是展示对象本身,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给观众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将不同展品的信息知识统筹起来,如何能让观众在参观时获得最有效的知识接收,成为博物馆值得深思的问题。展厅之间的过渡空间往往是观众完成上一区域的参观后、开始下一区域的参观前,起到休息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的空间。河南博物院在策划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精品文物展时,将过渡空间的墙面设计为播放背景墙,用以放映与展览相关的专题多媒体资源,观众在展区之间这一承上启下的区域驻足,休息的同时又再一次对展览主题加深了印象。

四、结语

观众是博物馆的最终服务对象,博物馆只有对观众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教育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最优化的发挥博物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婉珍.《博物馆观众研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2]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13.[3]亚伯拉罕•马洛斯.《动机与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5]庄元.《博物馆暂时的情节设计》.数位时尚,2010.10

[6]黄晓宏.《博物馆观众心理学浅析》.中国博物馆,2003.04.

作者:李辰瑶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上一篇:谈重型机械工业发展与设备需求 下一篇:谈家具设计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