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英雄 7期

时间:2022-09-20 03:57:17

摘 要:斯蒂芬・克莱恩是美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红色英勇勋章》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主人公到底是否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各大批评家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本文从最初的版本及文本本身出发,分析作者所想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一个英雄,只是在战争现实下一个生存的个体。

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 《红色英勇勋章》 英雄

自从1895年《红色英勇勋章》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争议。到底作品中的亨利是否是个英雄,无论是国内外的批评家,还是硕士博士,都写过不少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批评家认为,亨利首先是懦弱的,还没有遇到艰难险阻之前,就已经有了逃战的想法,意外获得了一块“红色英勇勋章”后,他开始变得坚强勇敢,他是个英雄。另外一些则认为,亨利在这个战争中并没有获得一种真正成熟,他只是一直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所以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真英雄。到底该判定亨利属于哪种人,本文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本文文本的最初版本,因为从这个方面分析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二是从文本出发,提出笔者认为文中存在异议的地方,进而分析作者透过文本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一、妥协

《红色英勇勋章》的出版年份所熟知的是1895年,而作者创作年份是1892年底,或1893年初。克莱恩的第一部小说是《街头女郎玛吉》。1892年,当克莱恩兴奋地带着这部小说给各大出版社,希望有一家能够出版。但是,所有的出版商都拒绝了,原因是这部小说的自杀式结尾以及作品中太过于现实以及悲观的态度。一位其父母的熟编辑告诉他:“《玛吉》的文稿由于其残忍的内容,以及极端、粗俗的语言令他很痛苦。”克莱恩回答:“你的意思是太现实了?”[1]年仅21岁的克莱恩很伤心,找了一家不太正规的出版商,将自己的作品打印成书。他没有用自己的真名,出版商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可能出版这样一部作品会给作者或者是出版商带来麻烦。

完成《红色英勇勋章》后,他开始为其寻找出版商。编辑希契科克在1896年4月3日的叙述中,说他在1984年12月就答应了该书的出版,而该书真正出版时间为1895年10月,而如此大的时间差,希契科克解释为作者当时未在当地以及时间不宜,所以无法出版。“我们12月就打算发表,但是由于克莱恩先生当时不在纽约,无法校对,又由于时间不便,才一直拖到10月发表。”[2]这样的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而其真正原因则是他想故意拖延时间,以跟作者讨价还价。当希契科克接到克莱恩的这部作品时,他发现了这不同于一般的战争小说,其所塑造的人物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是相冲突的,对于军队中的战士,不是崇拜,而是甚至可以读出讽刺的意味。大众是否会接受是编辑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他要求修改题目,因为题目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其次还有一些用词太过敏感现实,也需要修改。克莱恩愿意把题目中的红色二字去掉,也照着编辑意思修改某些用词,甚至删减了一些会引起过大争议的章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出版。年轻的克莱恩此时想向大家证明自己的才华,为此,他也放弃了一些自己本来的东西来妥协。而《街头女郎玛吉》的出版命运,克莱恩不愿意再重演一遍。“最终的定稿,克莱恩完成的应该是25章,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24章。”[2]1895年的版本只有24章,而实际上克莱恩写了25章。读者细心地阅读应该会发现结尾最后一句:河上,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了大片铅灰色的雨云。文章就这样戛然而止了,而这一句也是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的。所以,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与编辑希望大众看到的,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我们看到的都是1895年版本的作品,而这是经过了编辑精心的修改而成的。有幸看到最初文本的批评家指出,其实克莱恩最后一章对于亨利的英雄性是有总结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章节也被删减或改动了。之所以会被改动或删减,原因就是编辑考虑到争议性。南北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一场光荣的战争,其军队也一直备受赞扬,有无数英勇的战士,而克莱恩却写出了一篇好似贬低战士英雄的小说,这是编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经过几番讨论、修改后,终于作品好似是塑造了一位非传统的英雄,先虽有怯懦,最终仍旧是奋勇杀敌,从不成熟走向了成熟,成为了一位战场上的英雄。所以,我们今天分析亨利到底是否是英雄,不应该单单从文本着手,关注作者本身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克莱恩本身来看,作者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并不希望塑造出一位英雄,他所想表达的更多是人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在环境中作出选择。

二、模糊性

1895年版本的《红色英勇勋章》,也可以找到许多地方表现作者的忠实意图。如果读者细读小说可发现其人物、地点及时间的模糊性。作者在描述很多人物时,经常用某种人物特性来表达,如“高个子”、“快乐的士兵”、“青年”等,类似的人物在文中有许多。而地点方面,阅读时可以找到一些地名,但是具体大战的山是什么,或者田地的名称却不为人所知。时间上,读者并不是很清晰地了解到具体时间,作者也没有为读者介绍。作品中诸多的这种模糊性,更加表明了作者并不像某些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想塑造一个英雄,去真正地描述一场战争。如果说战争的话,那么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因为何种矛盾要开战,到底谁属于正义的一方以及双方的具体实力如何,这些在作品中都没有体现。战争在作者笔下就是一个背景,一个环境。

其次,从亨利个人来看,我们也看不出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战争还没开始时,他就已经开始害怕自己的逃离。“他心中生出一种无谓的恐惧”,[3]当战争有可能输的时候,他选择了怯懦,逃离了战场,并且还给自己制造诸多理由来逃避责任。“松鼠发现危险,便不管三七二十一逃了”,“青年往前走,感到大自然与他所见略同,以她生存在阳光下的证据,再次支持了他的观点”。[4]当有伤兵需要帮助时,他丢下了他。再次回到战场上,他努力杀敌,想要去除耻辱,此时的他更像一个动物一样没有感情,眼中只有愤怒以及杀戮。关于那封信,他甚至还想利用其来威胁同伴,以掩饰自己之前的逃跑。正如任洁琼所说:亨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改变。[3]

三、结语

《红色英勇勋章》自出版以来就备受争议,笔者从文本的真实性及文本本身出发,探讨作者写作此小说的真正意图,分析了亨利作为文中主角是否具备英雄性,是否在战争中获得了真正的成长。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者并无意将亨利归为战斗中的英雄,而是选择了把亨利作为一个普通人出发,就像作者其他小说一样,描写人物在现实生活环境下如何生存,而此处则是描述在战争现实环境中,个体如何抉择。

参考文献

[1] Mitchell,Lee Clark.New Essays on The Red Badge of Cou-

rag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Parker,Hershel.Getting Used to the “Original Form” of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J].Delaware: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1989:36.

[3] 任洁琼.论《红色英勇勋章》的道德模糊性[J].英语广场(学

术研究),2011(5):28-29.

[4] (美)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黄健人,译.桂林:漓

江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下一篇:农村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需求下的高校就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