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 第11期

时间:2022-09-22 12:34:28

模糊数学 第11期

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使学科既高度分化,又互相渗透;既高度综合,又纵横交叉,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学科。这些新学科,就象知识大厦上一扇扇透亮的新窗;又似茫茫学海中一条条新辟的航线。它吸引着广大青年探索者们的无穷志趣。从本期开始,“自学之友”将陆续简介这些知识,供您选择设计自己、造福人类的主攻方向。一—编者

模糊数学,乍听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数学的特点是精确,它怎么能同“模糊”连在一起呢?其实,模糊数学并非是“模糊的数学”,它真实的含义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处理模糊的事物。这是1965年诞生的一门新学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伊索寓言》谈起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伊索的主人酒醉后狂言,跟人打赌,发誓要喝干大海,并以他的全部财产和奴隶作赌注。次日醒来后,他懊悔莫及。但这一消息已轰动全城,人们早在海边等着他呢。于是主人不得不苦苦求助聪明的伊索,伊索在讲好条件后便给他出了个主意。主人听后如获至宝,急忙飞奔到海边,对蜂拥在那里的人群大声说道:“现在,我要再说一遍,我能喝干整个大海。可是如今千万条江河汇入大海,海水里混杂了许多河水,如果有谁能把河水与海水分开,我就能把真正的大海喝干!”

伊索朴素地应用了模糊语言学,帮助主人渡过了难关。因为,“海水”是个模糊概念,我们虽然经常使用这个词,但给它下个定义,却往往会漏洞百出。同样,在“水果”和“蔬菜”之间,“春、夏、秋、冬”四季之间,也都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模糊的说法,如明暗、深浅、冷暖、宽窄、快慢、浓淡、高矮等等。

模糊事物反映在人的思维中,就产生了模糊逻辑。在模糊逻辑中,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时,不仅可以用“是”(记作1)或“非”(记作0)来回答,还可以用介于0与1之间的小数来回答。所以,它是一种连续值逻辑。

模糊并非罪过

一般认为“模糊”是个贬意词,它的名声的确也“坏”过。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那时,用不着什么数学计算,是个混沌模糊的世界。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商品交换,于是,人们开始用手指头、小石子计数,渐渐形成了自然数的概念。以自然数为起点,数学便开始了它的光辉历程,终于赢得了“科学皇冠”的美名。可见,模糊曾作为精确的对立面,代表了落后的生产力,它有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和计算机的活性,人们开始研究人脑和电脑的异同。人脑善于判别与处理不精确的、非定量性的模糊事物,从中得出具有一定精度的结论。正因为人脑具备这种能力,才使我们可辨认潦草的笔迹,理解不完整的或不合常规的语句,即使在不确定的、多变的情况下,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说过,人脑是这样一台计算机,虽然它的精确度极低,只相当于十进制数字的二到三位,可是它的工作十分可靠,效率极高。譬如我们要判别面前走过来的是谁,只须将来人的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大脑中储存的

样本进行比较,就可得出足够正确的结论。可是,要让计算机来做这件事,那就得大动干戈,不仅要测量来人的身高、体重、手臂摆动角度、频率、速度、加速度等一大批数据,而且非得精确到小数点后几十位才肯罢休。这样繁琐,已使精确走向反面。这里充满了活的辩证法:精确兮 ,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确所依。只有人脑才能使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恰到好处。这种本领是电子计算机所望“人”莫及的。冯·诺依曼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台象人脑这样的计算机。因此,模糊决不是一种罪过,恰恰相反,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恩赐。模糊方法始终在人脑中悄悄地起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于是,模糊数学诞生了。模糊数学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复杂系统——尤其是那些经典数学的,如人文科学——提供新的数学工具;二是使计算机能效仿人脑对复杂系统进行识别与判断,提高自动化水平。

模糊事物的数学描述一一模糊集合

现代数学的基础是集合论,模糊数学也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美国学者查德1965年发表的模糊数学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模糊集合”。

不管按什么特征、依什么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都叫做集合。例如,“桌子上的东西”、“太阳系里的行星”、“车厢里的乘客”等,都可以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个体叫做元素。在普通集合论中,一事物(元素)或者属于某集合,或者不属于某集合,两者必居其一。就是说,这种集合的边界是能够明确划分的,如“男同学”、“数学不及格的学生”等,都是普通集合。然而,象“胖子”、“年轻人”、“高个子”这一类集合就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一个人是否属于这一类集合,就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这种边界不清晰的集合就是模糊集合,人们称它为“软集合”;与此相对应,边界清晰的普通集合就称硬集合。

既然在模糊集合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集合,不能作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我们就要用一个数来表示它属于某集合的“程度”。前面我们曾把“是”记作1,“非”记作0,因此,从属程度就可以在0到1之间连续取值。从属程度是模糊数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所谓模糊集合的运算,不是一般的数字运算,而是对在0与1之间取值的从属程度,进行特殊的模糊运算。

例:其一小组甲、乙、丙、丁四人属于“胖子”这一模糊集合的从属程度,分别为0.1、0.5、0.7、

1,这表示乙为“半胖”,只有丁才是真正的胖子。这一模糊集合可表示为:{胖子}=0.1/甲+0.5/乙+0.7/丙+1/丁。

式中借用加号来表示并列,并无相加之意;每项分式的分子表示从属程度,分母表示元素的名称。试与同一范围内的普通集合相比: {男生}=0/甲+1/乙+1/丙+1/丁; {女生}=1/甲+0/乙+0/丙+0/丁。

可见四人中只有甲为女生。从中不难看出,普通集合只是模糊集合的特例(从属程度等于0或1);而模糊集合是普通集合的自然拓广,模糊集合是更高、更一般的集合。

在模糊数学中,确定从属程度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根据经验或统计规律给出,也可以由某个权威确定,因此,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例如:查德给出的模糊集合“老人”的从属程度为:

(此处略,详见原版面)

式中y表示年龄。当y≤50(岁)时,其从属程度为0,所以都不属于“老人”集合;当y=55(岁)时,代入上式可得0.5,即55岁的人为“半老”;y=60(岁)时,其从属程度为0.8,即60岁的人为“0.8老”,……此类推。

模糊数学前途无量

由于当代的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结合,庞大的科学体系已成为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结构。科学学的研究表明,现代科学已从对事物的研究发展到对系统的研究,从单一数值的研究发展到多种数值的研究,从静态的研究发展到动态的研究,从纵向的研究发展到横向的研究。模糊数学所具备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已在经典数学与充满了模糊性的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目前,模糊数学的应用已涉及聚类分析、图象识别、工厂控制、机械故障诊断、系统评价、数据结构、信息检索、机器人、人工智能、逻辑等许多方面。如在环境保护中对环境单元按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在良种培育中,对亲本作物分类。这恰似: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青年时代追求光明的这首诗所阐明的哲理,不也是对模糊数学的最好注解!

上一篇:有感于“易地成才” 下一篇:让青春更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