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语言学
【关键词】模糊集合/隶属度/模糊度/等级真值
【正文】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把语言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不仅适应自然语言研究的发展,而且为解决形式语言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1965)的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整个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不赞成对事物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承认在两个值之间有无数区间值,有无数隶属度。因此,模糊理论的诞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但促进了模糊学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带来空前的变革。从此,人们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注意中心现象或精确想象,而且开始注意边缘现象或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综观国外语言学者利用模糊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1.模糊理论与语言研究
伍铁平(1999)在其《模糊语言学》一书中谈到,早在Zadeh之前就有许多人提出“模糊”这一概念,为什么只有在Zadeh之后研究模糊才发展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包括正在形成的“模糊语言学”?伍铁平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二是只有Zadeh才适应现代科学的要求,将模糊理论形式化、数学化,从而使它能够广泛适用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方面。Zadeh(1965)的模糊集合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集合的界限不固定,元素属于集合的隶属度除了0,1二值之外,还可以取两值之间的任意实数为值。由此可见,模糊集合理论比较适合定义模糊语言,它对模糊语义的处理比较切合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就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研究。他指出,语义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以“鸟类”为例,知更鸟为典型的鸟类,蝙蝠则不大属于此类。他把鸟类有关成员按其属于“鸟类”的不同程度排列起来,排列的标准以每一成员与“鸟类”典型成员的相似度为衡量尺度,如:
(1)知更鸟
鹰
鸡、鸭、鹅
企鹅、塘鹅
蝙蝠
这个排列比较真实地描述了“鸟类”意义。Lakoff还将等级排列概念由隶属度引至真值制定上。与例1排列相对应的等级真值可由下列表示:
(2)a.知更鸟属于鸟类(绝对真)
b.鹰属于鸟类(没有a真)
c.鸡属于鸟类(没有b真)
d.企鹅属于鸟类(没有c真)
e.蝙蝠属于鸟类(假,或与真相距甚远)
f.母牛属于鸟类(绝对假)(Lakoff1973,1982)
这个例子只能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理解。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a,b,c,d属全真,而e,f属全假,企鹅不是典型的鸟类这一事实,并不使“企鹅属于鸟类”的真值为真的程度降低。
Lakoff(1973)还提出,制定隶属度至少可依据四项标准:定义、主要标准、次要标准和临时特征。前三项标准对隶属度的不同等级的制定有作用,最后一项虽无此功能,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作用。Lakoff的结论是:模糊概念逻辑是可以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模糊概念本身有其内部结构,在自然语言中,真值是一定程度上的真值,而不是绝对真值。他还指出,代数函数在限制词义的研究中起一定作用,限制词的研究表明形式语义学是自然语言逻辑的正确处理方法,公理理论是不完善的,因为公理方法对模糊概念是无能为力的。
Lakoff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认知语言学,他曾对模糊集理论运用于语言学抱有很大希望,但他认为模糊集理论用于认知语言学有局限性,因为模糊集理论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可以度量的语义特征,而很难解决语言认知过程、语境对语言影响等方面的问题。Lakoff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模糊集理论可以运用于语境影响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如在度量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必要的语义参数,可以处理若干认知过程和语境影响等问题(张乔1998)。
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McCawley(1981)对语言中的模糊性及模糊集理论的运用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他在《语言学家总想知道但却难以启齿去下问的逻辑》一书中,全面考察了模糊概念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在讨论模糊概念时,他的例子是:
(3)a.胖子都是讨人喜欢的。
b.有些高个子令人讨厌。
如用模糊集概念解释,公式可为:
(4)a.minx|(胖x,讨人喜欢x)|
b.maxx|∧(高x,令人讨厌x)|
McCawley(1981)认为,公式与直觉不太吻合。例如:|Kissinger胖|=0.3,|Kissinger讨人喜欢|=0.2,那么,|(Kissinger胖,Kissinger讨人喜欢)|=0.2,也就是说,例4a的真值不能超过0.2,这看来是不符合直觉的。Kissinger至多不过是例3a的一个反例,但它的存在却使例3a的真值低很多。这里提出的问题是:量化表达式的真值应该和定义域中的各个元素有关。McCawley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引进“模糊度”概念。举个例3a的反例,“有一个胖子一点也不讨人喜欢”。对“所有胖子都讨人喜欢”来说,Kissinger作为反例的程度是0.3×0.1=0.03,即Kissinger对例3a的真值为0.97,这一结果较接近人的感觉(McCawley1981)。用小数点表示模糊度有很大任意性,带有一定主观性的缺点,但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伍铁平1999)。
另外,McCawley还讨论了等级真值问题。他指出,用0与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真值可以正确处理模糊概念,这些中间值的运用可以避免人为地划出不切实际的界限。例如:“高”表示一个相对性很强的概念,如何形式化表示“x很高”,Zadeh提出,|x很高|=|x高|[2]。McCawley认为Zadeh的公式确认|x很高|≤|x高|是正确的,但它同时也确认一个人既可以“很高”,也可以“高”;一个人可以“不很高”,也可以“不高”,因为1[2]=1,0[2]=0。所以,McCawley用|x很高|=|x′高|,高度(x′)=高度(x)-3″这一公式来表示。由于引入高度这一概念,如果想很高,必须比“高”还要至少高3″。这个任意选择的数字3″可以根据语境的变化而变化(McCawley1981;Zadeh1972)。McCawley对语言中的模糊性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他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在国外有较大影响。
2.自然语言方面
模糊语言学在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是以自然语言中的实验数据为基础,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模糊语言。这种研究立足于实际语料,通过分析实际数据而得出结论。其代表人物有英国语言学Channell。Channell(1994)的研究兴趣是语言学的实际应用,她在《模糊语言》一书中,考察了英语如何提供不同形式的模糊方法。她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模糊语言,描述模糊语言的不同形式,说明它们的语用价值。Channell的结论基于实际语言材料,而不是纯理论研究。她主要讨论了两种模糊词语:数量模糊,如“大约十个人”,和模糊范畴标志,如“类似电影之类的东西”。在讨论模糊量词时,Channell认为:语言中存在着一些词语,它们的作用是使语义模糊化,如“大约”;而模糊数量语义则是由一个连续的数字域来表现的,如“大约二十”;不同的模糊量化修饰语将控制数字域的制定,如“大约二十”和“二十多”等。同时,Channell还认为,含有精确数字的词语也可能表示模糊语义,比如,“我今天下午两点去你家”,句中的“两点”就可能是一个模糊词语,即“两点左右”,不一定就是两点整,并非两点钟声一响人就到。
在讨论“类似电影之类的东西”这种模糊词语时,Channell把“类似……之类的东西”叫做“标签”。这类“标签”可以促使形成一个模糊范畴,这个范畴的制定与语义和语用有关。某个范畴以典型元素为中心而构成,比如,“电影”就是“类似电影之类的东西”这一模糊范畴的中心成分。她认为语言使用者需要分析语用信息以识别某一模糊范畴。而语用范畴则包括:语境,文章或会话的目的、人们的知识等(Channell1994)。
Channell认为,研究模糊语言在交际方面的功能有一定理论意义。第一,模糊语言是客观存在;第二,人们使用模糊语言并不感到特别困难,人类的认知能力可以对付模糊概念。Channell的研究方法实用性很强,她利用语言实验的科学方法加强语义研究,弥补了纯理论方法的欠缺,使语义研究的范围扩大。
另外,美国语言学家Prince等(1980)在自然语言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限制词,其调查的方法是通过医生之间的谈话和开会记录收集语言材料。他们最初假设医生们对医学技术问题的交流应该没有问题,但在讨论医德问题时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方面的正规训练。这一假设最终与事实不符。调查结果表明,即使在谈论技术问题时,医生们的语言也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如,Hisweightwasapproximatelythreepointtwokilograms,whichisessentiallywhathisbirthweightWas.可见,即使讨论医学问题,医生们也用模糊限制词。Prince等称这种限制词为制造模糊的词语。他们认为,限制词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使词语模糊化,一种是语义本身模糊,另一种是说话人和语义之间的模糊,即指说话人对命题真值作出承诺的程度。
Prince等人列出两大类限制词:近似化词和遮掩词。近似化词影响命题内容。影响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改变限制词”,词语变得非典型,如“很多”中的“很”;二是通过“模糊限制词”,精确词语含有模糊意义,如“大约三十”中的“大约”。遮掩词影响说话人承诺的程度和类型,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表示说话人的不完全性许诺:一是说话人自己的主观判断,如Ithink;二是说话人自己无直接知识,只是间接地引用别人的判断,如accordingtohisestimates等。他们认为,近似化词将语义本身模糊化,而遮掩词并无这种影响。因此,“燕子是一种鸟”和“我想燕子是一种鸟”的语义真值应该没有太大差别,其不同仅在于后句的说话人对真值不太肯定。由此可见,近似化词与语义研究紧密相关,改变它们所修饰的词语的语义隶属度;而遮掩词则属于语用学研究对象。Prince等人还指出,由于缺乏精确的概念标准,使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得不使用模糊词语(Princeetal.1980)。
从自然语言方面讨论的语言实验资料看,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不容忽视。人们试着用各种方法去描述和解释这种模糊性,以期使之为人类语言交际的完善作出贡献。事实上,模糊语言如同精确语言一样,在人类语言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形式语言方面
人们通常认为模糊语言学很难形式化。实际上,模糊语言学可以形式化,不过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形式化工作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罢了。
美国语言学家Black早在1937年就提出一种模糊词语形式化的处理方法,认为模糊性应该用模糊度来表示,这一提法指出了语言的实质性问题。这种方法与Zadeh(1972)的基本一致,两者都认为模糊词语的语义适用界限具有渐变性,不同的是Zadeh用隶属度的形式对模糊性给予数量化的描述,而不是Black(1963)所用的模糊度。Black的提法大大早于Zadeh(1972)的模糊集理论,为后来的模糊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Wachtel对近似值的处理方法则是规定一个以恰当的约数为中心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的元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典型元素,即指定的约数。如果典型元素一边的n与位于典型元素另一边的m离典型元素距离相等,它们的隶属度相同。比如在含有“大约”的近似值计算式里,近似值区间的长短是由一个从C(语境的集合)到F(约数函数的集合)的函数来决定的(Wachtel1980)。如“小王大约有三十个同学”的真值相对于语境c可为真,且仅当30在c中是小王的同学人数的适当约数,这也就是说小王的同学的数目是“‘大约’(30,c)”的元素之一(张乔1998)。Wachtel在进行形式处理时把语境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其研究成果表明语境确实对模糊语义的理解有较大的影响。荷兰学者Hrmann(1982)曾说过,如人们会认为“几座山”(afewmountains)是指4-5座山,而“少许面包屑”(afewcrumbs)却指8粒面包屑。Wachtel的形式处理主要以典型论为理论基础,但他没有提供对隶属度和等级真值的处理方法,因此,该方法在处理模糊语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广义量词理论虽然与模糊集理论不尽相同,但它是模糊量词形式化处理的理论根据之一。Mostowski于1957年提出“广义量词”这一概念,当时影响不大。美国语言学家Montague的研究改变了这一局面,他的理论以其1974年的代表作《普通英语量化的妥善处理》(TheProperTreatmentofQuantificationinOrdinaryEnglish)为核心,以传统的形式为量词(如all,some,any)形式化处理做出很大贡献,证明了自然语言包括其中的量词可以得到完善的形式化处理。Barwise和Cooper(198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颇具影响的广义量词理论。
广义量词理论主要研究名词与量词的关系,其特点着重于表现自然语言中量词的语义特征,它处理的量词范围比较广泛,不但处理逻辑量词,如all,no等,也处理模糊量词,如most,many等。广义量词理论采用主谓分析法,将量词看作一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广义量词理论提出守恒性、外延性、数量性、变异性等四大语义普遍特征。守恒性是指自然语言中的每个量词都是守恒的;量词具有外延性,其定义域的外延对量词的解释无影响(如果命题“所有学生都离开了”为真,那么尽管在定义域中再加入或拿出与此命题无关的元素,如苹果,这个命题真值仍然为真);数量性说明的是量词的解释只同有关集合中元素的数目相关,而同元素本身无关;变异性则说明在某个模型中当更多的元素加入其定义域时,可能会有不被量词所影响的集合存在。广义量词可由这四种语义普遍特征来定义,这其中,守恒性适用范围最广,有效性最强。另外,模糊量词也具有这四种语义普遍特征(Mostowski1957;Montague1974;BarwiseandCooper1981;VanBenthem1984;KeenanandStavi1986;Westerstahl1989;Cann1993)。
广义量词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广义量词理论成功地概括了广义量词的语义普遍特征,但它是以非真即假的真值原则为前提,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必定是真或是假,无中间值存在。因此,广义量词理论不能表现模糊量化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真或假的特征(张乔1998)。任何带有模糊量词的命题自然会有一定的模糊性。广义量词理论的提出受到在特定语境中解释广义量词这一条件的限制,但在特定语境中模糊量化的真值仍然是模糊的,所以在处理模糊性真值方面,模糊集合理论较为有效。如“不少学生是从上海来的”,到底多少才算“不少”,“学生”和“不少”之间的交集应有多少元素本命题才算真?广义量词理论没有提供处理这种模糊性真值的方法。
4.认知方面
模糊集是将二值逻辑广义化。典型集论与模糊集论在某些方面相近,均对自然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提供表达方式。典型集论以集合中典型与非典型之间的关系形式来说明模糊性,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模糊性。人们根据某元素对典型的相似程度来排列有关词项。比如,当需要定出“大约三十个学生”的语义范畴时,一般要先定出哪一个或哪一些元素是典型成分,然后再根据该典型定出这一集合所能包括的其他元素。如果设“三十”为典型,那么“二十九”,“三十一”等比较靠近“三十”的数字可排列在先。可见,一个非典型离典型越近,它的隶属度程度就越高(Rosch1978;ChierchiaandMcConnel-Ginet1990)。典型在一个模糊集中起着标准典范的作用,它对语义范畴的制定有很大影响。虽然典型集论和模糊集论相互并不矛盾,但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模糊集论主要用形式语言来表示模糊性,而典型集论则用非数值形式来表现模糊性,前者强调隶属度的连续性,后者则强调典型的代表性。
英国爱丁堡大学Williamson(1996)在《模糊性》(Vagueness)一书中也是从认知学角度对模糊性进行研究。Williamson主张,模糊性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人类对客观世界还缺乏彻底了解的现象。在其著作中,他讨论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即“堆”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粒沙子,如果把它从一堆沙里取走,那么沙堆将不再是“沙堆”了。问题是目前人类还不知道哪一粒沙子这么至关重要。这种观点远远超出模糊性的研究。Williamson主张的核心是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又不易察觉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元语言中的模糊性是由人类有限的知识造成的。他提倡的理论是唯实主义,认为人类对现实世界概念界限的认识有限。他肯定经典逻辑和经典语义学对模糊性研究是适用的。
Williamson指出,不能准确判断某人是否“聪明”,是因为我们不能统一大家的见解,无法断定他是聪明还是不聪明。除此之外,用来给“模糊”下定义的语言也并不精确,当然这属于更高层次的模糊,Williamson称之为“元语言”级的模糊。这种元语言的模糊目前还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理论可以处理它,而这种元语言也常被误认为一种精确语言。经典逻辑常被认为对模糊语言行不通,但人们又总想将其用于元语言之中。因此,Williamson认为模糊性是一个认识问题,经典逻辑或语义学不能处理模糊性是一种误解。一个命题的真值不能确定,是因为人们无法知道他的真值是真还是假。他认为,认识上的模糊是对自然语言模糊的最好解释,所有非传统方法,包括模糊逻辑都不能很好地处理模糊性。一个词的内涵是人所共知的,但其外延却无一定论。比如,“大约二十”,它的内涵可为“近似二十的一个数字区间”,但到底哪些数组成这个数字区间,即它的外延,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Williamson认为经典逻辑要保留,二值原则不能丢弃,这一论点值得商榷。张乔(1998)在《模糊语义学》中曾指出,Williamson以人类认识有限为由,肯定二值原则的实用性是不可行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有限会造成模糊性,但模糊性不能用二值原则和经典逻辑来解释和处理。不过,他的认识和知识不完善造成模糊性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只是这并非唯一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语言和思维推理之间的关系,语境不同等都与模糊性有一定关系。
5.语用方面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Burns(1991)着重从语用角度探索人类语言和概念中的模糊性。她考察了连锁推理悖论造成哲学家困惑的原因,评述了一些试图解决问题的理论,就语言性质的有关争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语言中固有的模糊性有据可循,其研究对概念问题、语言模糊性和心理现象的关系等问题的探索均有一定启发。
连锁推理悖论的形式之一为:一粒麦子构不成一堆,对于任何一个数字n来说,如果n粒麦子形不成堆的话,那么n+1粒麦子也形不成堆,因此,任意多的麦粒也形不成堆(伍铁平1999)。Burns的结论是连锁悖论不是一个不可解释的谬论,它们与经典推理和语义理论的原则不相违。连锁悖论推理假定一系列按其具有某谓词特征的程度所排列的元素,这个系列的一头明确,另一头不明确。在这两端之间的变化是渐变而不是突变。Burns认为,连锁悖论的这种假定不成立,因为这种系列会有两种不协调的特点:必须显示的连续性和元素之间必须具有非过渡式的难辨性。如果没有这种非过渡式的难辨性,一个系列不可能一端明确,一端不明确。一般解决这种谬论的方法是宣布它不成立,但这势必要否定归纳步骤,这样也就要否认谓词的模糊性,即否认谓词缺乏确切的适用边界这一观点,但事实证明谓词确有模糊性。Williamson认为,人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逻辑谬论不成立:归纳程序对某种系列有效,但这种系列并不存在,或归纳程序对实际存在的,在相关方面显示变异性的系列无效。这两种结论并无多大区别,只是第一个原因似乎更清楚一些,因为它找出了连锁悖论推理的毛病所在(Burns1991)。
Williamson还解释说,如果认为词语外延的界限具有难以察觉的渐变性,那么从总体看,每个系列中的某一元素具有某个谓词的特征,而紧接着它的另一个元素却不具备这种特征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她认为Lewis(1981)的语用观点很有说服力。Lewis提出模糊语言和非模糊语言的区别在于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而不是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们通常可以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有时表达遇到一些困难,人们也不会在意。Burns(1991)认为,这种语用观点比纯粹语义观点更合理。光从语义角度是不能全面解释模糊语言的,语用因素必须考虑。在Burns看来,模糊性不能像模糊逻辑所提倡的那样用平均的方法去解决,而应被解释为语用上的变异性。
Burns的这些观点无疑给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由此可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告诉我们模糊词语的精确界限应该怎么划,如果这可以做到的话,那自然语言中的词语界限的模糊现象就会消失。
Wallsten和Budescu(1990)则研究怎样在具体语境中将表示可能性的词义的模糊性妥善表现出来。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对模糊语义的理解,所采用的方法与模糊集论相似,即用0与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隶属度。他们以其语言调查结果说明,利用隶属度来表示类似tossup(输赢参半),impossible(不大可能)和doubtful(不能确定)这类词语比较有效。他们的实验所得出的支持模糊理论中的隶属度方法的数据和结论较有说服力。他们通过实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可能性词语的解释与语用有关,上下文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某一词语的意义理解。另外,对可能性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研究应在个人这一层次上进行。他们的研究成果为隶属度函数用来解释模糊语义奠定了实践基础。
Moxey等人(1993)主要从语用和心理的角度探讨了模糊量词的问题。他们的研究目标是人们如何理解和运用自然语言中的量词。他们做一个实验,调查类似many之类的量词。实验中设有三种语境,测验了十个量词。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某个量词的期望越高,它所得到的值也就越高。因此,人们对词语意义的先前预料在解释这一词语的意义时十分重要。他们的另一个实验是在不同层次上观察人们对模糊量词的语义理解。第一层为句义,第二层为说者意义,表示说话人对某一量词的数值推理,第三层为听者意义,即说者对听者的先前预料的推测。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量词在第二、三层次上得到的值有所不同,且同一量词的值在三个层次上也有所不同。如quiteafew,在第二、三层上的值比第一层要低,而notmany的值在第二层次上高。可见,自然语言中量词的语义理解与人们对它们的先前预料有关。
以上是20世纪后期国外语言学者就语言的模糊性,尤其是语义的模糊性所作的一些研究的概况。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大家一致同意的观点是语言中存在模糊性,但在研究方法上以及所依据的理论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从语言、逻辑、认知、语用等不同方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使模糊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我国语言学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其研究成果同样可观。以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为代表作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吴世雄、陈维振2000)。由于模糊语言学的起步较晚,还有不少理论和方法问题有待于解决,但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关注与参与,这将有利于完善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理论,采取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arwise,J.andR.Cooper.1981.Generalizedquantifiersandnaturallanguage.LinguisticsandPhilosophy4:159-219.
[2]Black,M.1963.Reasoningwithlooseconcepts.Dialogue2:1-12.
[3]Burns,L.C.1991.Vagueness:AnInvestigationintoNaturalLanguagesandtheSoritesParadox.Dordrecht:KluwerAcademic.
[4]Cann,R.1993.Formal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Channell,J.1994.VagueLanguag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6]Chierchia,G.andS.McConnell-Ginet.1990.MeaningandGrammar:AnIntroductiontoSemantics.Cambridge,MA:TheMITPress.
[7]Hrmann,H.1982.Hiddendeterminantsofunderstanding.InLeNyandW.Kintsch,eds.,LanguageandComprehension.Amsterdam:North-Holland.Pp.87-106.
[8]Keenan,E.L.andJ.Stavi.1986.Asemanticcharacterizationofnaturallanguagedeterminers.LinguisticsandPhilosophy9:253-326.
[9]Lakoff,G.1973.Hedges:Astudyinmeaningcriteriaandthelogicoffuzzyconcepts.JournalofPhilosophicalLogic2:458-508.
[10]Lewis,D.1981.Index,contextandcontent.InStigKangerandSvenOhman,eds.,PhilosophyandGrammar.Boston:D.Reidel.Pp.79-101.
[11]McCawley,J.D.1981.EverythingthatLinguistsHaveAlwaysWantedtoKnowaboutLogicbutWereAshamedtoAsk.Oxford:BasilBlackwell.
[12]Montague,R.1974.ThepropertreatmentofquantificationinordinaryEnglish.InR.H.Thomason,ed.,FormalPhilosophy:SelectedPapersofRichardMontague.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Pp.247-70.
[13]Mostowski,A.1957.Onageneralizationofquantifiers.FundamentalMathematics44:12-36.
[14]Moxey,municatingQuantities:APsychologicalPerspective.Hove,UK.:LawrenceErlbaum.
[15]Prince,E.F.,J.FraderandC.Bosk.1980.Onhedginginphysician-physiciandiscourse.AAALSymposiumonAppliedLinguisticsinMedicine,SanAntonio,T.X.
[16]Rosch,E.1978.CognitionandCategorisation.NewYork:LawrenceErlbaum.
[17]VanBenthem,J.1984.Questionsaboutquantifiers.JournalofSymbolicLogic49:443-66.
[18]Wachtel,T.1980.Pragmaticapproximations.JournalofPragmatics4:201-11.
[19]Wallsten,ment.StatisticalScience5:23-6.
[20]Westerstahl,D.1989.QuantifiersinFormalandnaturallanguage.InD.GabbayandF.Guenthner,eds.,HandbookofPhilosophicalLogic4:1-131.
[21]Williamson,T.1996.Vagueness.London:Routledge.
[22]Zadeh,L.A.1965.Fuzzysets.InformationandControl8:338-53.
[23]--.1972.AFuzzy-set-theoreticinterpretationofHedges.JournalofCybernetics2:4-34.
[24]廖东平译,1982,模糊限制词和语义标准。《国外语言学》第2期,22-7页。
[25]吴世雄、陈维振,2000,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76-80页。
[26]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模糊语言学 语义模糊性 翻译策略
一、模糊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将一般模糊理论和方法具体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并以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为指导来分析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并以语言模糊性的根源、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模糊语言学应用等诸多问题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模糊语言学旨在正视语义模糊性的事实,在模糊中找出规律,使语义学理论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解释自然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言模糊性进行重新诠释,其侧重点由对模糊语言现象阐释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步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问题上。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随即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译语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语义模糊性理解进行重新诠释,以探讨如何运用语言的模糊集合论概念来加强译者对原文模糊语言的积极把握,以达到充分而恰当地表达原文丰富的内涵的目的。
二、语义模糊性定义、产生根源及其特征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的模糊性。而就其模糊性(Fuzziness)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谓众说纷纭。模糊性既指客体即认识对象本身客观存在的类属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又指主体对客体即认识对象的不确定的认知即对客体认知的不确定性,也指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不确定性。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意义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语义的模糊性在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的属性。模糊语言的特征是“词语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之所以模糊就在于缺乏明确的边界。
三、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模糊语言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模糊集合论概念成为翻译中语义的模糊理解与模糊表达的理论基础。所谓模糊理解,是指利用思维的模糊性对纷繁复杂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旨在准确把握原文;所谓模糊表达,是指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来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以便尽量减少原文损失,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
四、语言模糊性及其相应翻译策略研究
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精确表达是必要的,译者应当尽量把原文的各种内涵表达清楚。但是,并非处处要求表达精确。翻译中之所以需要模糊表达,首先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内涵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翻译重在理解。理解是在与对文本的宏观参照。当把模糊语言学中的模糊集合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过程,我们就会自然地把语言含义所形成的语义集合与篇章所蕴涵的逻辑关系相结合,从而得到该语言的语义模糊集合。从以上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也是必要的。
总之,模糊语言学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尤其是对翻译中语义模糊集合的理解与确定的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模糊集合理论与翻译学的关系研究与探讨,试图形成模糊集合理论指导下的语词理解新理论,并初步形成语词理解由模糊――清晰 ――模糊的理解过程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元浦等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3.李运航,琚文英.中国龙文化.中州统战.1997(6)
4.王国全.民族心理:广告受众的审美和文化定势.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2.
5.王泽应.中华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感的混融及其阐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社哲版.2001.1.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糊性;社会语言学;联系
网络在如今的人们生活中,已经变得至关重要。人们在网络中交流娱乐,观看视频、听音乐,同时许多工作也需要依赖网络得以实现。另外,在学校的教学中,也需要运用到网络。在网络的使用中,逐渐出现了诸多的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网络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加强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保障人们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语义的模糊性
(一)分类
关于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先了解其语义的模糊性。通常来说,有三种分类,意识连续性模糊,二是范畴性模糊,三是评价性模糊。虽然在内涵上三种模糊性各有差异,但是其也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界限不明。大多数的网络语言的语义模糊性都为这个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模糊两次,称为数量模糊,即量的模糊。比如“几个”、“一些”这样的词。数量模糊其声音形象和概念没有进行精准地对应,存在语义模糊。而连续性模糊主要是指两个连续性事物之间,缺乏清晰性的界限,以此造成两者模糊性,与这种现象相对应的词,比如颜色方面和季节方面的词等等;范畴性的模糊,出现模糊性的原因主要是事物语言的规定没有明确的范围性质,这样使得原语义存在范围概念上的模糊,比如说“车辆”这个词,既定范围内没有明确指出是何种车辆,继而造成模糊;评价性模糊,主要是对事物进行评价的一些词,这些词一般比较抽象,容易形成语义上的模糊,比如“聪明”一词。
(二)特点
网络语言语义的模糊性,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即变异性。网络中的词语词义更新速度十分快,由于网络的交际中,在交际对象、背景、话题等方面的变更,使得网络语言很容易产生变形性,出现新的语义模糊机制。这种变异形式在网络语言最开始出现之时,网名的使用并不多,可以说具有相对超前性,没有被大众所认可。这部分网民在网络交际中经常性、长期性使用这种变异形式,使得大众网民逐渐接受了这种变异形式,继而渐渐接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排斥,也说明网络语言的变异形式是语言的稳定古城部分。比如在网络语言中,有一个词:LOL,这个词在英语网络中,主要表示心情愉悦,高兴。这完全是一种变异的新形式,刚开始出现在网络中是,许多人根本不认可,但是随着部分网民不断坚持使用这个词,慢慢地,也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了。类似的语言有很多,比如“hold住”、和“PK”等带有英文的变形性词语,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这些变异形式的网络语言不断宽容看待,继而转变为接受。
二、网络语言语用的模糊性
(一)功能
网络语言的模糊限制语一般不尽相同,类别不同,其具体的语用功能也不同。比如“再说吧”,“再看吧”等这些推延迟疑类的网络语言,在语用功能上附带有比较明显的生硬感和冷漠感。再者,如一些比较官方的用语,如“众所周知”、“据称”等语言,属于客观依据类,在语用功能上对可信度的增加、自我责任感的降低以及权威性的增加效果较好;网络语言语用的模糊性在功能上还有主观见解类以及假设推测类等。主观见解类的愚公功能如“我担心”、“我认为”等用于比较谦虚的前提下不给他人强加意见,体现对他人的充分尊重,依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假设推测类用于委婉提出建议,以避免交谈双方在意见上直接产生冲突,将自己发表意见的语气减弱,这类的词如“可以”、“应该”、“好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频率变动类和降低模糊程度类的语用功能。前者能够对动作发生所持续的实践以及频率做一个归纳或者强调,这类词语有“经常”、“一直”、“不时”等等;后者能够将模糊程度降低,或者对模糊用语进行修饰作用,能够使语境更为具体、清晰,比如“十分”、“极其”等等。关于网络语言语用的模糊体现,还需要根据语言运用的具体语境来看,比如一些网络语言的推出纯粹是为了出新,由此导致模糊性强,比如“火星文”。
(二)形式
在行驶上,网络语言模糊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网络语言的前置构型、网络语言的表达以及网络语言最后的理解生效。第一个阶段包括模糊限制语以及隐喻。前者将说话者的语言进行信息的模糊限制,将语言的详略程度提供出来,表达可信度;而后者是将事物的界限模糊化,一般而言,隐喻的前提是语用没有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新概念的表达只能利用模糊的隐喻来进行,用来表述抽象的新概念。在第二个阶段,存在一个三方面的关系,对礼貌、合作以及基本语用之间形成原则关系。最后一个阶段,即理解生效,能够将语言幽默化,具有幽默功能,同时表达含蓄的意思,包括网络白字的运用。
三、网络语言模糊性与语境的联系
(一)网络模糊语高度依赖语境
关于语用模糊的意义,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推导,交际中语用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实质上是由于语境的动态性与可变性决定的。因此来说,语境对于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网络中的交际,通常会首先有一个比较临时的交际语境,在这个交际语境当中,发话者起到语境构建的主导租用,同时,语境的构建与最大程度的语境效果紧密联系,而话语的接收者会将限制性影响降到最低。网络交际中,说话人会不断构建相对平横的语境,实现语用效度。与此同时,语用效度是一个不断弱化的过程,受到说话人自我表达需要以及网络虚拟性的影响。语用效度的提升,通常会以增加信息时效性为突破口,将语言尽量简化,实现良好的语言社交功能。
(二)语境对网络模糊语具有推导作用
前面提到,语境在网络模糊语言中具有重要作用,模糊语的运用极度依赖语境,同时,语境对网络语言模糊语具有重要的推导作用。在网络模糊语的发展进程中,要借助这个推导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明示作用以及按时作用都能够通过某些步骤实现语用模糊含义的推导。实际中,网络交际的语境在逻辑上可能会出现前后毫无关联的现象或者形式,这些都属于模糊语用范畴。除此之外,网络语言具有不确定性,也强化了模糊语用的动机性,如间接性地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委婉使用话语的言外之意等等。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对社会学语言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当中,可以了解到语境对于网络语言的重要性,语境在网络语言的语用和语义中都存在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网络交际十分广泛和普遍,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理解网络语言,对未来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都有重要影响。对网络语言的社会学语言研究,有利于网络语言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浅谈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属性[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89-91.
[2]廖雷朝.中国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对思维的影响[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51-55.
[关键词]模糊性, 模糊语言学,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29-01
一、引言
模糊性是客观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模糊性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出现的。模糊语言已经引起全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将其理论运用于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的对象得以明确和专一。在我国,率先对模糊语言学进行研究的是伍铁平教授,他于1979年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学者们开始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研究。模糊语言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所以可以用来指导外语教学。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的介绍,谈论了其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模糊语言学
1、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的扎得教授(L.A.Zadeh)顺应时代科学发展要求,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理论(fuzzy sets)。所谓模糊集是指有模糊概念组成的集,或者说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扎得的模糊集合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集合的界限不固定,元素属于集合的隶属度除了0,1二值之外,还可以取两值之间的任意实数为值。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例如,动物包括狗,马,鸟等,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细菌是否属于动物类,却是模糊的。我国学者陈治安教授将“模糊”现象阐述为:“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来说,就是符号使用者感到他所使用的某个符号与他所指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不确定性。”例如,我们说某个人秃头,其实秃头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究竟头上缺多少毛发才算秃头呢?这是很难准确划定界限的。再如,土豆是属于蔬菜类还是粮食类呢,在北方某些地区和南方就有不同的划分。在扎得的模糊集合理论之后,对模糊现象的研究方兴未艾,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模糊语言学就是其中之一。
2、模糊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方法和内容
我国学者在模糊语言学上的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1)以汉语为基础的跨语系对比及词源对比研究。(2)我国的模糊语言学研究不仅涉及了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而且还与文艺理论,心理学,人工智能,逻辑学,美学,语言教学,控制论等众多的学科相联系,并在所有的这些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我国的模糊语言学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模糊语言学的基础是模糊集合论。所以国内外学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上的方法都是以扎德的模糊集合论为基础对语言的模糊性展开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一般来说,我国学者的模糊语言学研究倾向于定性的研究,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定量的研究。例如“王威是个好教授”这个命题,只允许取值“1”或“0”,两者必居其一。可是,我们如果将句子中的“教授”换成“好人”的话,问题就出现了。以为“好人”是个模糊概念。
由于模糊语言学是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判定它的研究内容时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充分了解模糊性的性质和定义,将模糊性与歧义性,含混性,概括性区别开来。其次,必须探讨模糊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等问题。再有,由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因而它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会表现出来。所以,模糊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就包含了对语言,语法,语义的研究。
三、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模糊学生所犯错误,克服其不敢张口,张口怕错的心理。由于受母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针对学生怕出错的心理,教师要敢于适度“模糊”,容忍其错误,鼓励其大胆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对那些并不违反规则的局部性错误,教师要抱着宽容的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予纠正。对于明显违反交际原则的典型错误,也要注意给足学生面子,采取事后个别纠正和集体讲评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要知道,学生不敢张口,张口怕错才是学习外语最致命的错误。
模糊师生原有角色,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主宰课堂一切,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实这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充当“导演”,学生也不能老是“演员”。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淡化模糊“导演”和“演员”角色的功能,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给他们以充分的发言权和发言机会,甚至有时候让他们经过准备后代替教师进行授课。那种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讲的滔滔不绝,把学生当成“听众”的教师,只能是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积极性荡然无存。另外,民主,平等,融洽,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教学集体的一员,平等的同学生进行交往。只有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而又健康向上的班级气氛,才能达到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促进课堂交流的目的。
模糊语言理论可以指导英语教学实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给学生灌输各种准确的语法规则和词语的准确解释,但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却发现,几乎所有的语法规则和词语解释都有例外,这种例外正说明了语言中模糊现象的存在。要更好的解释这种例外难题,就有必要以模糊语言学观点来指导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教学,就有必要在语言理论基础方面增加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的语言环境,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准确和得体。
末模糊语言理论可以指导师生更好的培养交际能力。模糊交际能力是充分认识语言的模糊性,并理解和懂得在任何情况下如何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既要识别他人使用模糊语言的策略意图,又要策略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模糊语言形象生动,且富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及灵活性,恰当地,恰到好处的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教师职业口语的艺术性,从而提高教学和教育的效果。语言越来越考虑到人们的感情需要避免太直接唐突的表达,语言的模糊性也更加微妙,往往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现:第一,添加附加祠,将某些意义模糊的词语附加在概念和意义明确的表达式之前,使整个表达具有模糊性。第二,在表达中运用意义本来就很模糊的词语,委婉的批评,效果更好。第三,利用模糊限制语,缓和语气,更易于接受。作为学生,应该了解和适应这种模糊的教学用语的策略,进而学会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回应或主动与教师交流,是师生关系更加轻松活泼,这样教与学就在默契中同时促进。
四、结束语
模糊语言学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语言本质以及语言运用的认识,对如何有效的解决当前的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探讨模糊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重视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英语教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模糊语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Zadeh, L.A.“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
[3] 陈治安等,模糊语言学概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模糊语言学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客观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说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存在的。“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伍铁平,1988)。模糊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模糊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已被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在外语教学中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然语言的模糊性属客观实在,那么我们在所从事的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人才这一高级而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种种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囊括语言的所有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的所有场合(陈治安,l998)。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语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模糊现象。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模糊理论知识,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属性和本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模糊授课课型,灵活运用
常用的英语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语法课等(李庭萝,1983)。在外语教学中,它们各有所侧重。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可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模糊授课课型,视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融讲练、复习、巩固于一体,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模糊课内外界限
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以适应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可把游戏、舞蹈、唱歌引入课堂。把许多在课外做的事,拿到课堂来完成,使学生学中玩,既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将英语课堂向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教学,局限在课本语言材料范围内,难以保证大量的语料输人和语言实践。教师应像牧羊人那样,将羊群放到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
3.模糊教学方法,博采众长
现代外语教学法流派纷呈,有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 )、对比法(contrastive analysis)、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等十几种教学方法(李庭萝,1983)。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博采众长,整合优化,模糊它们之间的原则和界限,视具体状况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我们的教学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4.模糊师生角色,民主平等
(1)变换师生角色
在外语教学中,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使学生具有角色意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在国外课堂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就值得在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借鉴和推广。该方法是这样操作的:事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所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思考,在指定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当teacher,在课堂上代替老师讲课。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准备相当充分,理解相当透彻,他们准备的教学方法、教具等出乎意料的好,教学效果相当突出,令老师击掌叫好。这种模糊师生角色的方法确有其相当的借鉴价值。
(2)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传授知识,高高挂起,对学生的事不闻不问,师生关系冷漠,导致教学受阻。其实,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模糊优差生分类,一视同仁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大中小学各级层次上都存在
外语较差的学生,老少边穷地区外语差生就更多了,在教学中怎样对待差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差生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对差生要做到亲切而不疏远,热情而不冷淡,帮助而不嫌弃。在制订教学计划、教案、选编习题时都要照顾差生,模糊优差生分类,有时一些优生的“错误”也让“差生”来加以纠正,使他们既有需要感 (sense of need ),又有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使他们时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已被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既然语言存在模糊性,那么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就完全可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并注意分析和适当讲解教学中所出现的模糊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出版社,1999
[21]李庭萝.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伍铁平.模糊理论的诞生及其意义.百科知识,1987
一、两点理论性的说明 (一)、关于模糊性和模糊理论的重要性。 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学中的“模糊”决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逻辑意义上的“含混”、“不明确”、“含混不清”等等,它是新兴学科的科学术语。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催生了模糊集合论,正如美国模糊数学的创始人L•A•札德所说:“模糊集合论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方法的引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我国著名数学家汪培庄教授指出:“许多卓越的语言学家纷纷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学科的范围。电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和存储功能方面远远超过人脑,但其智能水平对于人脑而言却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现有的计算机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如人的大脑?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便是:人脑能够理解和执行模糊的语言,而计算机则不能。 深入研究和剖析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人脑的运用功能,使之移植于电子计算机及其人工语言中去,是提高计算机智能的关键。这是与信息革命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课题。”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早在1993年就指出:“现在大家公认,21世纪将是语言学和生物学的世纪。语言学的研究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建设,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当务之急就是要投资开展语言学的研究。对当前国际上一些流行的语言学学派,比如模糊语言学等等,都要认真加以研究。”[1] (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师大伍铁平教授 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把模糊语言学引进我国,并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卓著,[2]他在专著《模糊语言学》中这样说道:“日本人素以引进外国理论并迅速将其运用于生产著称,从80年代初,日本多家大公司积极地投身于模糊理论的研究。1985年日本首先生产出技术上最著名的样品:仙台市用模糊计算机控制的地铁;接着日本将模糊逻辑运用于100多项新领域,包括模糊自动调档和防滑的煞车系统,模糊自动调焦的照相机,……美国也正在迎头赶上,正在设计一种模糊控制器以帮助宇航员在太空驾驶航天飞机;设计一种模糊计算机芯片,每秒钟能完成28600次模糊逻辑推导。”[3]由此可见,模糊性和模糊理论在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词义模糊性及模糊理论对社会交际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在语言教学、修辞活动,特别是在文学鉴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832005年第1期学术问题研究AcademicResearch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的“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都比较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依旧是没有精确的边缘的,其中也包含着人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有可能张三觉得美,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就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说法了。关于词义模糊性的例子,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是俯拾即是的。 我国第一位引进模糊语言(含模糊词义)理论的伍铁平教授在他的专著《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指出,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夜间”、“白天”、“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都是具有模糊性的。“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夜晚”之间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就是这样一条模糊界限,在不同语言之间差别还很大。说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所理解的‘早晨’的下限一般到8—9点钟,欧洲许多语言中从黎明一直到上午11点或12点以前都可以称作morning(英)”[4]难怪乎英美人士到了接近午餐时间还用goodmorning互相打招呼。汉语的“傍晚”,是指“临近晚上的时候”,也是个相当典型的模糊概念,首先要确定“晚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是下午五点、六点,还是七点开始?这个切线是很模糊的;其次,假设这个切线是下午六点钟,那么“临近”也是个模糊概念,是从下午四点钟算起,还是五点钟算起等等,这第二条切线的起点也是相当模糊的。有人认为“中国人所说的‘傍晚’只能到天黑以前”[5]这种说法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傍晚”的释义“临近晚上的时候”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是精确的,具有概括性,正因为有概括性,所以必定具有有模糊性,非模糊不能成其概括,因为“傍晚”这个时间概念本来就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再加上中国疆域辽阔,全国各地“天黑”早晚的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是同一地方不同季节天黑的时间也会有所变化。#p#分页标题#e# 三、词义的模糊性和言语交际 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不。词义的模糊性并不会成为言语交际中的消极因素,它不但不会影响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反,在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中会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 因为词义的模糊性就好像学校里给学生评定的学习成绩,有“优”、“良”、“及格”、“不及格”,一般说来,很难确定这几个等级之间的确切界限。一个词的意义所概括的事物或现象大致有个范围,其核心部分是明确的,凭着这一点,人们就可以把甲事物(或现象)同乙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譬如“上午—下午—晚上”,虽然边缘部分缺少明确的界限,但是词义所要概括的核心部分,即大体范围是明晰的、清楚的,是人们注意的重心,是便于给现实现象分类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同时,词义的模糊性使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现象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点对交际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每个词的意义都有确切的界限,丁是丁,卯是卯,那样社会交际必将寸步难行。例如,如果确定一个人身高要达到1.75米才算“高”,岂不是要让说话人带一把卷尺,把人的身高量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之后,才能说某人是“高”,还是“不高”,或是“矮”的?又如“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释义是“年岁大(跟‘少’或‘幼’相对)”,这里年岁大的“大”也是个模糊概念,多少岁才算“年岁大”,词典不作明确规定是有道理的。有人认为六十岁算年老(男性退休年龄),那么差两个月六十岁,乃至差三天六十岁就不算“老”,非得等到满六十岁才算老,那样,交际的进行就相当困难了。我们在报刊杂志上不是常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某某人)“五十开外的老人”吗?有些地方旧俗以男人五十岁、女人四十五岁为“上寿”(达到寿数),意谓人若在这样的岁数死去就不算夭折了。俗语还有“年满半百,半截入土”的说法,也说明在旧风俗、旧观念中五十岁就算“老”了。“老”(衰老)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应该说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它随着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换言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可见对“老”不可能人为地定一个绝对精确的界线,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那是国家为了行政法规的实施而制定的。就是这种规定,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也会有所差异。词典对“老”的释义体现了客观现实现象的这种模糊性,所以说它是精确的,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称谓与表达的需要。 词义的模糊性不仅使词———语言符号能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使之灵巧而便捷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交际,而且便于语言教学、词典释义,以及造成修辞上的表达手段,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表现力。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半”字的释义问题,词典释义是“二分之一;一半”,看起来似乎是比较精确的,其实也是个模糊概念,特别是在语用的场合(包括构成成语和作家创作等),例如“下半旗”中的“半”,并非“二分之一”、“一半”所能解释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再降至离杆顶占全杆三分之一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诗句“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赠卫八处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前者“半为鬼”是说“故旧亲友大半死亡”[6],这和后者“半遮面”的“遮面部分”都不可用“二分之一”,或“一半”这样明确的界限去衡量,去界定,其中都存在着词义的模糊性。同样,“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半”也存在这种模糊性。又如四字语式中的“半信半疑”、“半推半就”等等都是如此。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都只能用词义的模糊性和模糊理论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7]四、词义模糊性的修辞功能及文学鉴赏价值词义的模糊性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模糊词语的模糊性质及其在修辞活动中的意义和文学作品鉴赏的价值。“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中模糊词语很多,以致精确的数字语言一旦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之后,不少都变成了模糊语言。例如‘三寸不烂之舌’中的‘三寸’就是从精确词变为模糊词,因为舌头不能准确到恰好是三寸长。汉语的‘一’、‘三’、‘百’、‘千’、‘万’等数词在诗歌和成语中用得很多,经常用来表示模糊概念。”[8]在古代汉语里“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精确的数字,而是泛指数量之多。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此外,精确词的模糊概念还可以解释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看来似乎不合逻辑的词语运用问题,例如,开会时有人说:“我也来说两句……”,其实他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海阔天空,一说就是近一个小时。 这里“两句”就是从精确词转变为模糊词,其特点是以少代多;也有以多喻少的,例如《千家诗》是旧时“家传户诵”的一种幼童启蒙读物,取名“千家”,琢磨起来有些吓人,因为全书收诗仅二百多首,入选诗人也不过数十人,何来“千家”?这应该说也是数词的模糊性在起作用。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诗),有人认为“事实上玉门关外还是有春天的”[9],何以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呢?通常说法是修辞和逻辑发生矛盾时,后者服从前者。从模糊语言学看,特定语境使动词“度”在肯定和否定之间产生模糊性,由逻辑意义上的“度”向修辞意义上的“不度”过渡,从而造成修辞上的“夸张”辞格,在人们想象中古代玉门关以外,一片荒凉地带,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简直是连“春风”也“不度”“玉门关”了。此外,数词运用中的“权变”现象,例如以约数代实数,以及数词的虚指用法等也都是词语的模糊性质在起作用。脍炙人口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收诗三百十首,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说(《诗经》)“三百篇”,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10]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拿《木兰辞》中说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时间前后不一致的句子来问笔者:该如何解释这种“自相矛盾”的语言现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处说是“十年”,另一处却说的是“十二年”,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作为文学作品,这里并没有矛盾,传统说法是以定数代不定数,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方式。从模糊语言学看来,是精确词表示模糊概念,从而构成修辞上的借代用法,极言木兰代父从军、效命疆场时间之漫长。#p#分页标题#e# 模糊词语还可以构成修辞上的婉曲辞格,表达委婉的思想感情,因为委婉往往是建立在词义的模糊性基础上的。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明明说的是唐玄宗的故事,却要托词“汉皇”,明明是唐玄宗纳自己的儿媳妇、寿王之妻为贵妃,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却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把杨贵妃美化成纯洁的少女,这就是修辞上的婉曲手法,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用婉转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对于君父尊长的所作所为不敢直说,只能委婉曲折地来表达,所谓“为尊者讳”。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早已过去,但他毕竟是唐朝人,所以创作的时候还是委婉一些的好,他的委婉说法也是建立在模糊语言的基础上,“汉皇”、“人未识”等精确词语变为模糊词语。以上所述都说明了词义的模糊性可为文学作品中修辞婉曲手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并开拓广阔的语义领域。总之,模糊语言和词义的模糊性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与鉴赏文学作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除了以上所述,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词义的模糊性和模糊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诗人、文学家在创作时锤炼词语的“得体性”。 吕叔湘先生在王希杰著《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序》中,在充分肯定该专著学术价值后指出:“我觉得稍微有点不足的是作者忘了说明有一个原则贯穿于一切风格之中……,这个原则可以叫做‘适度’,又可以叫做‘恰当’。”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适度”、“恰当”,主要就是指文学作品中词语运用的“得体性”,“得体性”是当代修辞学的最高原则。[11]词语的运用贵在“得体”、适度”、“恰当”,而不在于堆砌词藻;搜索枯肠,标新立异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古人对词语的锤炼(即“炼字”),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以便生动、贴切、形象而新鲜地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感情。所谓“一字未安,绕室终日”,就是这个道理。模糊语言和词义的模糊性为词语锤炼的“得体性”提供了选择与恰当运用的可能性。例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其中“翔”字本指“飞”、“盘翔地飞”(《现代汉语词典》),由于词义的模糊性,在语用的特定场合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词语搭配上的灵活处置,打破空间局限,将天空和水里两相贯通起来,“鱼翔浅底”显得新鲜活脱,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水底游鱼自由自在的令人羡欣的游姿,别有韵味,并配合“鹰击长空”句,使景物描写从上到下,从空中到水里,浑然一体,自然而贴切地融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中,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又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这里“横”、“侧”、“远近高低”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词语,这些模糊词语由于运用恰当、“适度”、“得体”,就像“出水芙蓉去雕琢”,别具一格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庐山中的感受,从而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一个哲理:只有不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说理诗,[12]给读者以艺术上的享受,又可获得哲理上的启迪。 (二)词义的模糊性使词语在语用中的意义,即语境义(或曰言语义)往往比词语的词典义(即语言义)要丰富得多,因而便于作家利用模糊词语或精确词语的模糊概念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例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瓜州夜泊》诗),②“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诗)。这里例①和例②的“绿”字作为颜色词,也是模糊词,[13]然而这两个“绿”字所透露出的色彩和思想感情却是截然不同的,例①的“绿”是暖色的,鲜明地表现了春到江南大地换上新装时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例②的“绿”,则是冷色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到沈园旧地重游时,思念前妻,缅怀往事,心中无限凄伤的思想感情。模糊词“绿”,虽然所描写的也是春天的景物(“春波”),然而所透露出的色彩却是暗淡的,落寞伤感的,从而抒发了作者心中无限沉痛和怅惘的思想感情。 (三)词义的模糊性如前所述由于其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核心部分是明晰的、清楚的,是便于给现实现象分类的,而边缘部分则不是很清晰的,往往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这样,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词语的恰当运用,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其中“前”、“后”两个反义的模糊词对举使用[14],由于语言对称机制的作用[15],“前”、“后”这两个模糊词发挥了更好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在历史事件的时间跨度上产生了很强的灵活性,“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既可以理解为战国时代的燕昭王,也可以是既指燕昭王,同时也前推及“古代的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我们不必十分拘泥”,[16]所谓“我们不必十分拘泥”正是由于词义的模糊性使之然。《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祭拜周瑜时“祭文”中有这样两句“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始”、“终”这两个反义的模糊词对举使用,囊括了周瑜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让读者仿佛看到青年儒将周瑜一生奋斗不息的身影(雄姿英发)。又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这里的“朱颜”,精确词语的模糊概念,增强了表意的灵活性,丰富了语境义,它既指“红润的脸色”(意谓如今变得憔悴了),也指故国宫殿的面貌(意谓不幸江山易主)。#p#分页标题#e# 正如清•王运所指出的“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17]。“朱颜改”和末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几多愁”,其中“愁”(愁绪)这个抽象无形的模糊概念相互映衬,相互配合,形象而逼真地抒写了词人胸中忧愁的无涯无际,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