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及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较观察

时间:2022-09-20 03:38:56

推拿手法及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较观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椎间盘退变及外力损伤等因素引起,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自纤维环缺损处向外膨出,压迫马尾神经或脊神经根,出现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为特征的一种伤疾,又称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症。为临床常见病,约占腰腿痛病例的15-30%。多发生于18-50岁之间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以腰4-5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别为腰5骶1、腰3-4。轻者影响正常工作、劳动。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推拿手法及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效果。现对其中136例此病患者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95例,女41例;年龄17-81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有扭伤者107例,无扭伤者29例。腰蝴突出者5例,腰4-5突出者62例,腰5骶1突出者。51例。腰3-4、4-5突出者4例,腰4-5、腰5骶1突出者11例,三者俱突出者3例。本组病例全部由CT或MRI确诊定位。症状以左侧为主的79例,右侧为主的52例,双侧的5例。

2 治疗

2.1 治则①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纵韧带张力,促使突出髓核还纳,为纤维环的破裂处修复创造条件。②改变突出物位置,消除无菌性炎症,松解粘连,整复小关节移位,解除对脊神经根的挤压。③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其供血,促使神经根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2.2 施术部位腰臀部及伤侧下肢,以腰部为主。

手法操作:分常规手法和复位手法。

2.2.1 常规手法

2.2.1.1 推揉按拨腰部法、病人俯卧位,术者立其左侧。自上而下推腰骶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数次。揉腰骶部数分钟;而后用拇指按压脊柱两侧,叠掌按压脊柱数遍;用肘尖重拨两侧大肠俞数次,同时用手或前臂托股部后伸活动数次。

2.2.1.2 晃伸按抖滚腰法:同上操作。医者左手掌按压腰部脊柱病变部位,右手托双下肢股部由小幅度到大幅度左右晃动下肢,将腰部尽力侧屈数次,而后在中立位牵引双下肢并后伸腰部。同时按压腰部之手配合推扒,按压腰部;续之用双手大鱼际在病变部位两侧定点推抖2-3分钟、而后用双手掌抵紧腰上部向上和抵紧骶髂部向下顿挫推数次,最后用小鱼际或双手掌指关节滚病变部位。

2.2.1.3 揉滚拨理臀部法: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叠掌或前臂揉臀部数分钟,单手掌指关节滚2分钟;而后用双拇指重叠拨髂胫束、臀中肌、臀大肌、股方肌数次;最后用单拇指重拨梨状肌数次或10数次,再用双拇指重叠顺该肌纤维方向推理滑按数遍,并缓稳用力深压痛点半分钟。

2.2.1.4 揉按滚拿下肢法:同上于操作。术者用两拇指重叠重力缓稳,揉、拔、按压(下肢疼痛为主者去除拨法,麻木为主者减去按压法)下肢后侧数遍;而后用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腰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等穴半分钟;续之,用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下肢后侧数遍:双手多指自上而下捏拿及空拳扣击下肢数遍。

2.2.1.5 揉按腰髋引伸法:患者健侧卧位,术者立其后方。用两拇指重叠或前臂揉腰病变部数分钟,顿挫按压病点数次;而后将一手拇指抵紧病点,另一手托扶下肢尽力将其后伸及前屈,前屈至一定限度时改为―手扶握膝,另一手向下定点推骶髂部,而后两手托握下肢用力向下拔伸,重复数次。

2.2.1.6 揉滚拿扣下肢法:同上操作。术者双手掌推下肢外侧数次,揉滚大腿外侧,双拇指揉拨小腿外侧数遍;而后双手多指同时或交替捏拿下肢外侧数遍,空拳扣击上述部位数遍。

2.2.1.7 推揉牵抖下肢法: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揉下肢前面数遍;再用拇指按揉居、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等穴以得气感为度;最后用双手托握足踝牵抖下肢数次。

2.2.1.8 屈伸回旋牵腰法:同,术者立于左侧。用双手托扶下肢,协同用力,屈伸回旋腰部数次。而后用一手掌托住骶部,另一手及前臂按扶膝部,在屈髋位缓缓晃动腰部数次,续之屈髋90°位用力向下牵拉骶部数次。(对L5-S1,有复位作用,加大晃动幅度及向下用力力量可作用于L4-5椎间盘),然后伸直下肢;双手握拿足踝部顺势提抬高伤肢数次;用大鱼际按压气冲穴30秒,放松后以下肢温热为度。

2.2.1.9 揉按相关穴区法:同上,术者取坐位。用拇指按揉或食指中节滚同侧足部腰、臀、坐骨神经穴区数分钟;或按、揉同侧第二掌骨桡侧腰、腿穴点区;亦可用拇食指捻揉耳部的腰、臀、坐骨神经点:或用拇指按揉头部督脉前顶至后顶穴一段或头部其它相关穴位数分钟;用食、中、无名指微屈并拢,指端重复叩击风池至完骨一段数次,使下肢有得气感。每次治疗只选择一个相关穴区,时间10-15分钟,或病变部位有得气感为度。

2.2.2 复位手法

2.2.2.1 斜扳法:病人健侧卧位,医者立其前面。病人伤侧下肢屈曲放于床边。术者一手向后推肩,另一手掌根压腰部患椎横突向前扳(嘱病人腰部放松),两手协同用力,将腰部尽力扭转,两手阻力较大时,用力推扳1次。闻响为佳。亦可先扳健侧再扳伤侧。不宜先扳伤侧或只做伤侧。扳健侧时应将扳腰之手压患椎的上一个或下一个椎旁横突上。可把此手法用在常规手法2.2.1.5之后作。

2.2.2.2 腰椎旋转复位法:病人坐于靠背椅上,椅背向前。术者坐其正后方,用一手拇指抵患椎偏歪棘突,另一手经伤侧腋下绕过胸前握住对侧肩部。两手协同动作,尽力将腰前屈旋转,同时用力推顶患椎棘突。拇指下有移位感或伴“咔”响声为佳。在操作同时,术者一足内侧顶住一侧病人旋转方向椅子后腿,另一足跟外侧勾住椅子对角前腿,以固定椅子。

2.2.2.3 悬腰拔伸按抖法:病人俯卧位,分别在胸部及髂股部垫枕。使腹壁悬空(距床面约10cm)。两助手分别固定病人两腋与两下肢踝部。作对抗拔伸。同时术者立其左侧踏板上,叠掌放于腰病变部位,做有节律性的顿挫按抖10-15分钟,按抖时嘱病人张口,以免引起岔气。然后嘱病人卧硬板床休息3-5天。此法适用于幼弱型椎间盘突出症。

2.2.2.4 提腿过伸按压法:嘱病人俯卧位,双腿屈曲90°。助手立于病人两腿之间,用双手握住病人小腿下段,向上提起下肢,使髂前上棘离开床面。术者立其左侧,用双拇指或双手掌握拳食指关节顶点施力。缓稳用力按压患椎棘突旁之痛点1-3分钟。令助手放松下肢,使髂前上棘接触床面。术者缓慢放松压力。如此操作10-15次。如无好转,第2天再作1次,但一般不超过3次。

以上手法皆能调整关节紊乱,扩大神经根管。改变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缓解局部疼痛,解除粘

连,改善肌肉功能,使病损椎间隙由窄变宽产生间隙负压,并可利用外层纤维环及纵韧带的张力促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腰腿症状全部消失或接近消失,椎旁压痛伴下肢放射痛消失,腰椎侧弯症状消失,腰椎活动无明显功能障碍,生活工作均能恢复正常;显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提高试验60°-75°能参加工作,但过量劳累后仍有不适感;好转:腰腿病症状明显改善行走站立时间不易过长。只可维持一般工作;无效:原症状无任何改变,治疗结果在本组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中。经过上述手法最长5个疗程(每疗程15天),最短3天治疗后,痊愈107例,占78.68%;显效16例,占11.76%;好转10例,占7.35%;无效3例,占2.2%。总有效率97.80%。

4 典型病例

高某,34岁,男,公务员,因提水扭伤腰部,出现腰部酸痛未加注意,3天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伴左下肢痛,行走困难,腰部活动爱限,故来我院治疗。查体:腰椎生理曲度略变直。腰4椎旁左侧压痛伴左下肢放射痛,直腿提高试验30°,加强试验(+)患侧跞趾背伸力减弱,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减退。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首先用常规手法加斜扳法治疗3天症状明显减轻,第4天又增加提腿过伸按压法1次。症状全部消失,双下肢直腿提高均为800后,再用常规手法施术3天以后巩固疗效。至痊愈出院。

5 讨论与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其发病率高,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结构的弱点(如下腰段后部纤维环与后纵韧带结构薄弱,骨性椎管侧方前后径狭窄和腰骶椎先天性变异等),急慢性损伤等内外致病因素的结果。推拿手法的治疗该病的原理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对于急性期或非急性期可解除腰背部肌肉紧张,较广泛的改善腰背部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炎症。通过牵伸、按压、旋转,促使突出物发生位移及形态改变,强迫突出物还纳。患椎恢复解剖性理位,使错缝的后关节得以纠正,从而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减少和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使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对于CT或MRI诊断为一人患有两个及其以上的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应细致问诊、读片、查体(一般多个椎间盘突出患者致病的腰椎间盘有1个,很少有两个或以上同时致病。或以前患过此病,或无神经压迫现象)。以确定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压的准确位置,采用正确治疗方法。年龄较大者或较小的患者,运用常规手法完全可达到治疗目的。病程较长粘连比较重的患者。重用常规手法中活动类的手法配以适合的动法,突出物过大,粘连严重时增加35公斤左右轻量持续性牵引,短时间内也会取得明显疗效。

其治疗方法结合紧密连续性强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各种症状的出现。涵概了该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治疗,是较为完善的推拿治疗方法。另外在本病治疗期间应嘱病人睡卧硬板床休息,要注意腰部保暖,勿久坐、站立、饮酒,负重,并注意适宜的功能锻炼(如后伸腰部、悬吊、拱桥、燕飞、退步、行走等后伸性动作)。痊愈后3个月至半年后应适当增加腰部各个方向的锻炼,逐步参加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体力劳动。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复位后,应卧床休息一至二周(卧床姿势不限,以舒适为度)不要受凉。神经根受压症状解除后,应注意对症处理或配合药物治疗。腰部活动时(锻炼除外)用腰围固定防止腰部过伸、前屈、旋转活动,以稳定脊柱。

上一篇: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