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20 02:25:30

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就我国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教育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思想不稳定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

受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同时,教学设施如实验室等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差。在这样的环境中,素质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于农村素质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除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增加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高教学的全面性。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要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促进专业成长。

2.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品德,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创造舒心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创造栓心留人的环境。相关教育部门要把政策变向城市倾斜改为向农村倾斜,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

4.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真正通过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人才。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要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包括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上一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下一篇:当前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