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凝血的比例对APTT检测意义的影响

时间:2022-09-20 01:06:37

浅谈抗凝血的比例对APTT检测意义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抗凝剂的比例对ATPP检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无凝血系统疾病的健康人,对其进行凝血活酶法检测,按照试管内的血液和凝血剂的比例分别为9:1与7:1进行分组,观察并对比两组受试者抗凝血中APTT的测定结果。结果 血液与凝血剂9:1组的抗凝血APTT测定结果与7:1组的抗凝血APTT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APTT检测;抗凝剂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作为临床上一类常用的检测项目,是用来筛选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缺陷的常规方法[1]。在以往临床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标本为血液与抗凝剂为9:1比例混匀的抗凝血,即9份红细胞压积正常血液中血浆总量对1份抗凝剂[2]。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抗凝剂应用剂量的不准或血浆量的变化情况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现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0例无凝血系统疾病的健康人,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该组受试者均无凝血系统疾病,且排出妊娠、月经期、黄疸等异常标本,该组受试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1~56岁,平均年龄在(31.6±2.8)岁。对该组受试者均采用肘前静脉采用,并保证采血过程的顺利,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3]。

1.2方法

1.2.1检验仪器 ACL200凝血仪及配套试剂。

1.2.2抗凝剂 3.2%的枸橼酸钠抗凝剂,剂量为0.109mol/L。

1.2.3检验方法 ①为同一受试者准备2支凝血专用管,分别编号为①与②。②分别于①与②号凝血专用管加入0.2ml的枸橼酸钠,后将抽取3.2ml的受试者静脉血分别注入①号凝血专业管内1.8ml与②号凝血专用管内1.4ml,分别将其混匀[4]。③在上述加入过程中保证按序进行,这样能够判定①与②号凝血专用管内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以此为9:1与7:1。④将两支凝血专用管静置15min左右后,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度控制在3000r/min。⑤离心后将血浆分离出并使用仪器进行检测[5]。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该组受试者抗凝血中APTT的测定结果。

1.4统计学指标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

2结果

该组受试者共50例中,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1的试管内抗凝血APTT的测定结果在26.8s~38.4s,平均时间为(33.69±5.2)s,而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7:1的试管内抗凝血APTT的测定结果在22.1~30.3s,平均时间为(25.43±4.8)s,两组不同抗凝血比例情况下的APTT测定数值具有明显差异,比例较小的,APTT时间越长,P

3讨论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作为临床检验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检测项目,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及最为常见的一项筛选试验[6]。其测定原理如下:在保证温度为37℃的条件下,且伴随Ca2+参与过程中,使用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来观察并判定血浆凝固的所需时间,而该项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APTT的检测不仅可以对血友病的发生及发展提供可靠指标,还可衡量在使用肝素作为主要手段时,对其药物用量金策检测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8]。但在临床操作中需注意的一类常见问题为,部分医院在使用真空采血管采用的过程中,可造成抽血量的过多或过少,而因抗凝剂的量是固定的,在抽血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无法对抗凝剂的量进行相应的调节,使得抗凝血的比例失调,影响了最终的试验结果[9]。笔者针对上述理论研究显示,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1的试管内抗凝血APTT的测定结果在26.8s~38.4s之间明显较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7:1的试管内抗凝血APTT的测定结果在22.1~30.3s,P

综上所述,在进行抗凝血检测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抗凝剂的剂量还需掌握好抽取的静脉血的剂量,以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绵绵,陈小剑,江明华.不同抗凝剂浓度对TEST1全自动血沉仪测定血沉结果的影响[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3).

[2]吴凯,熊建辉,赵健.不同抗凝剂浓度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B).

[3]金鑫,李玉娟,杨建华,等.抗凝剂比例对凝血酶时间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0).

[4]方蓉,黄宇烽,郑均,等.抗凝剂浓度不同血液的血细胞计数仪分析结果[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2).

[5]林晓,金正.贫血患者校正抗凝剂用量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

[6]黄小群,余小青,叶宇钊.血凝仪测定PT、APTT影响因素的探讨[J].工企医,2006,19(3).

[7]何莹,杜文经,刘雪锋.临床常用血流变计算指标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2(02).

[8]赵其宪,雷敏,蒋晓慧.1369例门诊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1(01).

[9]张融,王琼瑾,房伟.618例贫血患儿红细胞MCV/RDW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2002,5(01).

上一篇: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内科急救 下一篇:死亡患者对同病室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