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患者对同病室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时间:2022-10-18 02:34:49

死亡患者对同病室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摘要: 探讨通过护理干预减少死亡患者对同病室患者的不良影响。采取语言交流减少患者心理负担,护士要谅解宽容患者,并采用真诚的态度和安慰性语言,缓解病室内的恐惧气氛,尽量避免患者的猜疑。以真诚相待,安慰和鼓励患者,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并说服家人要同情和体谅并关心患者,要与医护人员合作,尽快帮助在院患者减少其他死亡患者造成的影响[1]。改善环境,避免各种仪器噪声刺激,病房的环境舒适,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2]。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从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延长人的生命,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死亡[3]。而住院患者的死亡率远超于自然死亡率,而死者的离去对生者的生理和心理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我们临床观察,发现住院患者,在同病室患者处于临终阶段或死亡时,其心理和行为都会出现应激性变化。

1 心理表现

1.1抑郁型 存在这种心理的患者多数知道死者的部分病情,当与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一致时,明显的表现是情绪低落、沉默不语;忧心忡忡,伤心落泪;不专心接受治疗和护理,甚至抵住情绪或不尊医行为。

1.2敏感型 紧张恐惧的心理表现最为突出,向医生护士询问死者的症状,发病时间及治疗情况,对医生护士的言谈举止过分关注,变得敏感多疑,不能入睡,不思饮食,烦躁不安。

2 行为表现

2.1远离房间,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病房,强烈要求家人及亲友陪伴,尤其是同种患者的患者出现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甚至失眠,食欲明显下降。

2.2由于风俗观念的影响,多数患者都急切的希望护士或死者家属尽快移走尸体,以减少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2.3有些患者已成为死者的病友,与其家属也已十分熟悉,特别是两张病床的病房,病友的死对他们无疑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希望能为死者送行,能给死者的家属力所能及的帮助。

3 护理干预

3.1尽量避免使患者看到同病室危重患者被抢救的场面,如遇到抢救时予以床帘遮挡。改善环境,避免各种仪器噪声刺激,病房的环境舒适,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使用各种仪器时操作动作要轻;尽量减小监护以及报警器的音量,使患夜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关闭暂时不用的设备。

3.2尽快做好尸体料理,对家属给予有效的安慰,尽可能帮助处理有关事宜。

3.3死者死亡前,护士应主动找同室患者谈话, 告知其病友已没有任何有效治疗措施,患者已到弥留之际,这样既给予生者必要的心理准备,也可减轻病友的悲伤。

3.4患者死亡后,与同室患者交谈,尤其是同种病情的患者,说明他(她)与死者的不同之处,与其比较自身优越条件,如:年轻,组织修复快;体格好,抵抗力强;营养好,切口愈合快;家人关心,可保证药品优良,用药及时等等,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消除死者给患者得来的不良影响。

3.5 情绪低沉者,认真观察患者的脸色、行为,自找话题,想方设法与患者交谈如:你好像很难过?病友的死使你心情不好等。在患者的回答中,寻找谈话时机,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3.6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善于从与患者交谈中发现患者的种种疑虑,努力予以解决。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交谈,尽可能做到大方自然,以减少患者的猜凝,对不太了解知识的患者,要耐心讲解,以减少患者的怀疑心理。针对疑似自己与死亡病友相同命运的患者,可从其病情发展的程度、治疗的效果以及配合治疗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找出不同点,加以解释和说服。

3.7在治疗、护理操作前,都应给患者讲清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治疗和护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有思想准备,这样就会得到患者的配合、理解及支持,使其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以减少同病室死亡患者造成的影响。

3.8给予适当镇静剂,帮助睡眠,促进休息。

4 体会

现代护理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4]。在护理临终患者时,应重视临终患者或死亡患者对同室病友的影响,住院患者由于同病相怜,很容易成为朋友关系,他们喜欢互通病情想知道彼此的医疗、检查、苦痛和自我感受。一个患者有时能为你提供同室病友的情况。如:他能告诉你,病友昨夜睡眠不好,未进饮食,家人对他(她)的态度及他(她)家人的态度等。甚至有时患者出院后还会来医院重访以往的病友。一个患者死了,尸体移走了,家属和朋友离开了,而同室的患者却仍留在那儿。因此,我们在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护理中,不要忽视死者的同室病友。

参考文献:

[1]杨力 潘维宏 吴淑君.死亡患者对同病种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8-28 .

[2]丁小伟,陈海燕,朱益文.舒适护理在CCU病房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08-25.

[3]崔炎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4.

[4]史瑞芬.试论护理教育人文化[J].护士进修杂志,2002.4.245.

上一篇:浅谈抗凝血的比例对APTT检测意义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