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0 11:55:17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的研究综述

摘 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产生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涉及到教师的社会价值比较、教师所处学校的组织氛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学生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教师教育行为效果的间接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本身个性方面的特点。教师进行自我调适来应对职业倦怠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从制度上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积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就。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自我调适

引言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EA) 的调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逐渐成为影响教师生涯发展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寻求职业倦怠自我调适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教师研究中的重要问题。[1] (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0)根据一些组织或研究者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2000年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中小学老师存在心理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15%属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调查还显示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在美国,教师的工作倦怠也引起了临床心理医生的普遍重视,Farber(1991)估计,有30%~35%的美国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强烈不满,而5%~20%的人则已处于工作倦怠状态。可见,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与其他职业同样体验到职业竞争的危机和心理压力。 [2]( Farber. B. 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2a ,1991. (P11))职业倦怠的基本含义倦怠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状况。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 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专门用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1981 年玛勒斯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3] (曾玲娟. (2002).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83~90.) (1) 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与情感体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丧失了工作热情; (2) 非理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无动于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 (3) 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目前,职业倦怠现象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疾病。

1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表现

1.1 教师的职业倦怠

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助人行业中表现极为明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有些研究者指出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其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它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给教师、学生与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弥散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在工作、人际交往以及生活适应等几个方面的表现:

1.2.1 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工作满意度低,出现离职与旷职现象

这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在工作中缺乏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教学方式选择上不求与学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态度不认真、懒散,更有甚者是无意从教,工作厌烦,想改谋他职。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变,就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且相互影响,出现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

1.2.2与人关系方面表现出对同事与工作对象有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出现职业倦怠后,教师往往会感到学生太愚笨,自己工作难以产生效果;同事之间有太多的竞争,太多的矛盾,不好合作,这样教师就会不愿与学生接触,从行动上、心理上疏远学生,常常对学生发无名火,谩骂以至体罚学生。对待同事也不想有比较深的交往,不愿意与同事合作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1.2.3有巨大的压力感

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对个人的生活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有些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教师会表现出多种压力症状,依次表现为疲劳、挫折、愤怒、紧张、焦虑、压抑、神经质、头疼、心跳加快、没有能力应付、失声、血压高、恐惧、胃病与经常性流泪出汗等。

2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有职业原因、社会原因和教师本身的主观原因,对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美国教育协调人员通告委员会在20 世纪80 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 [4](王以仁等. (1999)教师心理卫生[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20~25) )(1) 教师很少或没有做决定的机会,表现为教师对选购教学物质方面没有决定权力; (2)教师职业晋升不易; (3) 社会大众与家长对教育要求过高过严; (4) 教育经费与薪酬不够; (5) 教师往往因为教育活动,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言语批判; (6) 教师负责的文书作业数量太多; (7) 教师调动工作的被动性。加兰德围绕学校环境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探讨,他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如下几项:(1) 校长对教师的某些教育与处理不当; (2) 学校缺乏足够的资源可供使用; (3) 准备课程的时间不够;(4) 学校管理缺乏效率; (5) 教师的教育工作缺乏家长的支持; (6) 教师工作上升与晋升的空间太小; (7)教师与同事之间人际关系方面不良。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目前研究尚少,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已有的研究看,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涉及到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1) 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紧,压力大;(2) 学生品行与学习情况不如人意,教师无法真正控制; (3) 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4) 社会比较与认知不协调; (5) 学校组织氛围不良; (6) 教师个人性格方面的特殊性。上述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与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工作环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本身人格特征密不可分。从本源上看,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不平衡的知觉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消极反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职业倦怠的产生涉及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体系,尤其涉及到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工作付出与工作回报之间的价值比较。由于个人的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作用个体的结果。因此一般说来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的原因也就涉及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对个体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认识,也涉及到个体本人对自己职业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评价与比较。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比较产生不协调的表现

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来看,消极情绪的产生,往往伴随有消极的认识。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与教师将自己的工作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协调而产生消极的认知密不可分。[5]( 俞国良.(2001)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20~26.)在这个比较过程中,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认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以及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的投入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绝对的个人物质、个人的名誉与社会地位,幸福感的产生更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与主观判断。教师要在社会生活与教育过程中产生幸福感,避免主观的失落,产生职业满意、喜欢教育事业的情感,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教师与教育具有比较高的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也许更需要教师的行业与教师的角色在全社会的职业比较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正因为此,当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教育投入与教师收入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时,教师的社会比较就会出现不协调的结果,产生职业倦怠。

2.2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涉及到教师所处学校的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学校内部的角色规定、学校的领导风格等,其中有些研究指出学校内部的角色规定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显著相关。角色冲突是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冲突的情境而又需要做出角色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自身职业的权利与责任等缺乏清晰的认知而感到工作无所适从。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他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职业也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他不再仅仅是教员,还要是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时代楷模等,他的一言一行总处于社会大众有形或无形的监视中。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多种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既要履行教员职责又要担当父母人,等等。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领导与同事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特别是教师因为某些不当而受到学校领导的不加关怀的批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会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2.3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的影响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要熟练的掌握这门艺术,形成良好的技能就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断的练习,换一个角度说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学者费斯勒认为教师的生涯发展可以看成是一种专业人员的成长,教师成长总的可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费斯勒从整体上考察教师发展历程,提出教师生涯循环论。他认为,教师发展经历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退出阶段。这些研究将教师发展视为一种生涯发展,这种生涯与其它一般生涯相比较,我们发现教师生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教师生涯发展的历程中是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的。教师始终只是教师,虽然经历多年但教师的身份是不变的。其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比较单调的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教师与外界建立太多的联系,这种工作反而要求教师能够谦虚并潜心钻研教学的规律,全身心投入工作。第三,教师的工作对象具有多样性,而且与教师的年龄及心理的差距也日益扩大,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的教育效果是随着教师生涯的发展而经历一个提高-平衡-再下降的过程。换一句话说,教师的职业回报总是有一个起伏过程,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不思进取,要学会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的阶段,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很多教师看不到这一点,对自己教育工作产生了不恰当的期待,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感体验。

2.4学生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教师教育行为效果的间接性

从我国的传统看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我们提出教师要教书育人,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实质上对教师都是要求其能对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社会要求反映到教师本身的期望方面就是教师对其教育的回报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体现在教师的物质回报,而是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学生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表现。也许教师可以忍受没有收入、没有好的物质待遇,但一个教师绝对不能忍受自己教育的学生不可造就,没有进步。然而,如何有效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评价教师的教育效果? 或者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学生作出评价? 由于教师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学生本身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依据学生一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也不能就某一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并由此来评价自己的教育效果。同样,如果学校总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成效的标准,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就会使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促使教师心理产生倦怠。

2.5教师个人性格上的特殊性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常常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研究表明,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但有关文献认为,那些富有理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着地为实现其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为什么两种相反性格特征的人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呢?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尽管结果一样,但二者的机制却存在差异,对于具有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因为他们会在工作中受其影响而表现出工作的失败,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而后者则是因为这些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学生,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相匹配时,职业倦怠就可能产生。而且,这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具A 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也易产生职业倦怠[6] (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02))一般而言, 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做事急躁的A 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职业倦怠。研究发现A 型与B 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 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心理成分有很高的相似性。

3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3.1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当初是否因为职业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进入教师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当老师,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因为爱,所以执着,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谈到对教师工作的感受,说道:“上课是一种享受,每天在课堂度过的一段时光是最美的”,这种老师的生活质量与那些“走进课堂心里就烦”的老师相比,真是两种境界。不再将上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是一个教师过上职业幸福生活的前提。

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让学生回味一生的优质教育,才应该是一位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工作者应以:教育虔诚第一,教育艺术第二,教师应该带着爱工作。在各种场合,教师应毫不掩饰对教学、对教育的由衷热爱。什么是热爱,一个名师说得好,那就是:作为一个科任老师,讲到教育,讲到学生,讲到所教的学科,你的眼睛会发亮。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3.2 调整心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了情趣,就充满了自信,就有一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放假的时候,就盼望上讲台;有的教师习惯了盼望工作之外的乐趣,一谈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够再苦的苦差事。其实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

教师的职业奉献的职业。目前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尽如人意,其工作还不是能被社会全部人所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3.3 调整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3.4 提高耐压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教师在不同的时期要学会自我保护,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教师所感受的压力程度在学年的不同时期是有明显变化的。[7 ] Vandenberg R. & Huberman A. M. Undersdanding and Pre2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nal re2search[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54) 9 月、10 月压力增加,1 月下降,3 月、5 月再次增加。因此,9 月、10 月、3 月、5 月可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那么在这些时段里,教师要有意识地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也可以进行咨询,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平稳渡过这些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良好的体魄往往和蓬勃的朝气联系在一起,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往往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解决压力的过程中他会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再有就是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一个具有强健体魄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

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3.5 寄情教学工作

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将工作后所得到的钱看成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倒过来。努力寻找这样的感觉是一个教师应当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应不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负担,也不要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当成谋求快乐的一个过程。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寄情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智慧,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寻找成功感。

3.6 投身教科研

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必将带来种种困惑,困惑带来的教科研话题,教研促进教学、成就名师,不断提升职业境界。而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拥有不同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无疑,在成就专家型教师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教、学、研结合,需要磨练,如: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在反思性教研中升华。

3.6.1 教学积累

搞教研是一件苦差事,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文献资料、读书笔记、教后思、教学随笔,让不断丰富资料库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3.6.2 教学反思

叶澜老师说: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身边不少名师将“做读书笔记,记工作日志(教后记),写教学随笔”成为每日的工作习惯。

3.6.3 论文写作

写文章是一般教师和名师不可或缺的关卡,离不开教师的大脑与双手,一线教师的写作不应该仅仅为功利目的,更重要的应一种积累、一种提升,一种充实。

3.6.4 挑战自我

名师是在艰苦环境或自设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把每一次挑战当成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抓住一次次的挑战和机遇,就会得到学习、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Farber. B. 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2a ,1991.

[3]曾玲娟. (2002).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83~90.

[4]王以仁等. (1999)教师心理卫生[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俞国良.(2001)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20~26.

[6]陈琦 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Vandenberg R. & Huberman A. M. Undersdanding and Pre2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nal re2search[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上一篇:没有人在乎结果 下一篇:好东西总有出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