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口腔颌面部骨折分析

时间:2022-09-20 11:18:45

新疆和田地区口腔颌面部骨折分析

【摘 要】 目的:分析和田地区颌面部骨折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与骨畸形愈合的防治问题。方法:对2003-2010接诊的212例口腔颌面部骨折进行回顾分析,包括致伤原因创伤类型,治疗措施等相关因素。结果:和田地区口腔颌面部骨折存在着性别、病因、创伤类型等差异,下颌骨最易受伤,其次为上颌骨、颧骨等。结论:针对口腔颌面部骨折及早恢复咬合关系减少骨性畸形的防治。

现将口腔科2003年至2010年3月以来收治的212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人报告如下。现将发病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讨论外伤的原因及防治问题。

1 资料分析

本组212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中,男性195人。女性17人。男女之比约为11.5:1,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为3岁。平均为30岁。其中以18-40岁发病率最高。主要是由于青壮年特别是男性为主要重体力劳动者。外出机会较多。

1.1 致病原因

212例中交通事故72例,占35%;其中:机动车事故64例,占30.2%:非机动车事故8例,占7.5%。工农业生产伤14例,占6%:房屋建造伤124例,占58%。他人击伤2例,占1%。

1.2 外伤分类

212例中,下颌骨折109例,占51%,其中:正中骨折19例,占8%,下颌体骨折23例,占11%、下颌角骨折17例,占8%、髁状突骨折6例,占3%,喙突骨折1例,占0.5%;上颌骨骨折21例,占10%,颧弓、颧骨骨折13例,占6%,牙槽嵴骨折3例,占2.5%。

1.3 骨折的治疗

下颌骨折,由于强大的咀嚼肌附丽作用,可造成骨折片的移位,咬合错乱。手术切开复位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是较可靠的方法之一。上颌骨骨折,由于上颌骨解剖结构较复杂,与相邻诸骨以骨缝衔接构成局部的拱形支架,血运丰富,组织愈合能力强,治疗上不仅要求回复原有的解剖形态,而且要重建咬合关系。应立争在伤后7-10天内复位固定。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具有骨折愈合快,临床治疗短,患者能早期行使咀嚼功能等优点。应合理选择小型钛板安放的位置非常重要。212例中,单纯手法复位牙弓夹板固定15例,占7%手术切开复位骨内结扎固定120例,占57%,手术切开复位骨内结扎加颌间牵引固定77例,占36%。

2 讨论

2.1 发病特点:本组口腔颌面部骨折发病特点是:交通事故较疆内过去所报道的资料大大增加,为治病原因的第一位,本组212例中,交通事故占72例,占35%为致病原因第一位。且自行车与摩托车伤各16例,占8%为交通事故伤中的22%。

2.2 并发症的防治:口腔颌面部紧邻颅脑及颈椎,当骨折时,常并发颅脑及颈椎的损伤,出血、休克和呼吸道梗阻等。在抢救口腔颌面部骨折时,首先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颈部及内脏重要器官的损伤,仔细检查及诊断,以免遗漏延误治疗。积极止血,防止休克,然后才做清创处理和骨折复位固定。

2.3 骨折的早期治疗:早期正确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即可避免造成骨性颌面畸形以及咀嚼功能障碍。但是,当并发颧骨、鼻骨、眶骨、额骨等骨折时,如早期处理不当,即使咬合关系恢复到正常,仍可能造成颌面部骨性畸形与功能障碍。在正颌外科发展的今天,对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治疗原则,已不再是单纯的咬合关系的恢复,而外形的恢复提高到应有的程度。根据临床的经验,对早期闭合性骨折,如断端整齐,移位不大,牙情况较好,可行手法复位牙弓夹板结扎颌间牵引固定,而对骨折端移位较大或复杂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或牙情况不良,则需行手术切开复位骨内结扎固定,120例中占57%。对粉碎性骨折,特别是下颌骨粉碎性骨折,除手术切开复位骨内结扎固定外还需行颌间牵引固定77例,占36%。对每位患者术前行华氏位片、颌骨全景片及采用三维重建、三维CT其三维图像可显示颌面部复杂的骨折部位累及范围、骨折段数量及其各自移动方向和程度,能给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术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有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记录咬合关系,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复查。

2.4 骨折的晚期治疗:对骨折片移位时间较久已有致密的纤维性或骨性错位愈合,不能用手法复位或牵引复位时,可行手术切开,将错位愈合的纤维切除,骨性愈合的骨质断离,重新复位,或按正颌外科方式,使不正常愈合的骨段通过切割及重新拼对,矫正畸形,达到咬合关系正常。我们认为:在早期处理中术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仔细进行骨折复位骨内结扎颌间牵引固定,完全可以避免骨性畸形愈合及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 薄斌.交通伤颌面部骨折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88,8(1):8-11.

[2] 钟广发.颌面部创伤253例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1998,6(2):32-33.

[3] 吴美莲.学龄期儿童颌面创伤325例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3(5):303-304.

上一篇:我院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分析 下一篇:运动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